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0级硕士生】徐榕梓:董秀英与佤族文化初探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作者:徐榕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董秀英与佤族文化初探 

  

  徐榕梓

  导师姓名及职称:汤晓青 编审

  系 别: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2013年4月

 

  中文摘要 

  董秀英是佤族的第一位现代书面文学作家,获得过两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她的长篇小说《摄魂之地》是佤族直至今日唯一的长篇小说,她是那些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书面文学的民族中出现的第一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评论界将她的作品看作是对佤族文化的代言,给予较高评价。本文以董秀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轨迹为轴,通过分析她的作品,探讨她对于佤族文化从认识到认同的过程,以及佤族文化对于形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所产生的影响。论文一方面从口头传统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回应了此前研究者对于董秀英创作的批评意见,另外一方面重点分析了董秀英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她对于传承佤族文化做出的贡献。

  论文以董秀英的人生轨迹为轴纵向展开论述。根据董秀英对于佤族文化表述的差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她开始写作,但是她的文化眼光是异质的,体现出来的特征是写作手法力图向文学靠拢,所选取的素材和切入点皆缺乏民族特色。论文从“生态”切入,随后加入进对于董秀英初期作品的整体分析。研究由点及面,分析了董秀英早期作品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向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表达模式靠拢。第二阶段,她从民族文化中获取养分并艺术性地把民族文化表达出来。论文分别从作品的结构、内容、语言和写作意指,分析了董秀英作品的特色与董秀英自身的写作范式。其中,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民族传统文化是董秀英写作的土壤,而她提取出佤族的原型符号并且表达出佤族最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带有原始遗留的思维方式是其对于佤族文化的贡献。通过分析作家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表达,探讨民族民间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是本文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学;佤族;董秀英;小说;作家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