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级博士生】阿婧斯:蒙古史诗文本与图像的比较研究——以《江格尔》为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作者:阿婧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蒙古史诗文本与图像的比较研究

  ——以《江格尔》为例

  阿婧斯

 

  导师姓名及职称:斯钦孟和 研究员

  系 别:少数民族文学系

  专 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2016年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绪论 3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二、 图像学理论概述 5

  三、蒙古史诗图像学研究状况 9

  四、 创新意义与实践价值 11

  第一章 、《江格尔》中的语象 12

  第一节 、宫殿 12

  第二节 、服饰盔甲 17

  第三节 、武器 20

  第四节 、马具鞍轡 23

  第五节 、战斗 25

  第六节 、宴席 27

  第二章 、《江格尔》中史诗语象的意识形态 30

  第一节 、宗教信仰对史诗语象的影响 31

  一、《江格尔》神异动物图像——萨满教兽神崇拜 32

  二、宗教造像对《江格尔》人物造型的影响 47

  三、仪式中的史诗和图像 56

  第二节 、生命化与风格化的统一 69

  ——《江格尔》文本和造型的美学心理 69

  一、 口头程式与图案程式 70

  二、 史诗和图案中的平行对称法则 74

  三、 夸张与生命化手法 77

  四、原始象征主义 81

  第三章 《江格尔》的语-图互文研究 85

  第一节 、静态平面图像化手段 86

  第二节、文化景观与空间叙事 94

  第三节 、新媒体的《江格尔》图像叙事 99

  结语 104

  参考文献 105

  后记 110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11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列举《江格尔》中大量的关于宫殿、鞍轡、服饰盔甲、武器的文字描写和图片例证说明蒙古史诗中具有大量的“语象”,这种富有图画性的语言使得史诗不仅可以被聆听也可以“被观看”。蒙古史诗中的“语象”和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物质图像具有丰富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则是第二章着重要阐明的问题,首先宗教心理民间信仰是建构史诗语图联系的基础。在仪式中图像和语言通常需要共同起效,营造仪式感打造神圣空间。而蒙古史诗中神异的动物描写、英雄和蟒古斯形象等在和图像资料比较确证之后,均突破了各自的艺术形式范畴而指向了更宏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背景,体现了萨满教兽神崇拜以及宗教造像对史诗人物造型的影响。而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出发将蒙古史诗与游牧造型艺术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都具有程式化、平行对称、夸张、象征的手法体现了生命化风格化相统一的艺术风格,说明这些手法并非只是某一艺术形式的专属,而是与蒙古民族的审美旨趣相关联,甚至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这种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到了当今“图像时代”变得更为直观和切近,互文性理论的描述下不同文本、不同学科都广泛深刻地交叉共在。对于古老史诗《江格尔》的图像演绎从平面静态角度例如插图、连环画、图像数据库,到包括雕塑、景观在内的立体形式再到动画影视都层出不穷,这些图像媒介的转写规则以及对史诗生成接受的影响,则充满了富有魅力的理论生发点。

  通过本文所阐释的以《江格尔》为典型的蒙古史诗中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互通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史诗中的图像不仅来自于可见可触的物质资料,更是包含着抽象文化逻辑和族群气质情感,其史诗图像的形成植根于特定的蒙古文化传统之中并可以反映出史诗真实性的层级和诗化的限度。这些史诗的图像在不断激活讲唱的同时,又返照受众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与蒙古民众生活的深刻互动。这种跨学科的比较,借鉴艺术学领域的方法来观照史诗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更有效地破译史诗中晦涩的意向密码,多角度多声部地重绘逝去的史诗时代的状貌,并助益于史诗当下的流传和蒙古人的现代精神世界的塑造。

  关键词:蒙古史诗、图像、文本、《江格尔》、语象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