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理查德·鲍曼: 民俗界定与“传统”观念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15  作者:安德明

    我院文学所、民文所日前举办学术报告会,美国著名民俗学家、语言人类学家理查德·鲍曼教授应邀做题为“民俗界定与研究中的‘传统’观念”的学术报告。

     鲍曼指出,当代民俗学对传统从概念和理论上都十分关注十分普遍,特别是在这一概念被用来表示文化的连续性因素时。在民俗学的几个涉及“传统”的研究领域当中,都体现了对建构起来的所谓“传统社会”概念的批判性矫正。这些领域有:一是社会的传统组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正了以往把传统看作均质的、无差别的一类的观点,特别强调了文化专家的在场。这不仅使调查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文化专家角色的界定及其组织、培养、从业经历等方面,而且使学界把注意力投向了仪式、节日等文化表演或展示事件方面。二是传统与创造性之间的对立。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倾向于把传统看作是对民间艺术家、表演者的束缚或限制。但随着民俗学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艺术家或表演者个人,产生了对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平衡关系和对创造性本质的重新认识———创造性不再被局限在新奇之物上,而是被理解为也应该包括以新的方式对传统形式的应用。三是传统的政治力量。民俗学中过去关于传统权威性的研究倾向于把它看作一种维护社会体系的整合力量,而民族志朝着情境性实践的转向、特别是朝着弥散的互动与表演的转向,再次对这种观点提供了批评性的矫正。传统不再被视为一种文化形态过去所固有的特性,而是被理解成一种处于现在、关于现在并与过去相联结的弥散的、象征的和阐释的建构。

     鲍曼认为,把现在的话语和实践同过去联结起来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传统化”的实践。它可从个人表演和集体表现两个层面来理解。就个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采用多种方式来把自己的表演传统化,证明其对社会规范的责任,或表明其言语或实践的本真性。在集体层面,把诸多文化现象以传统、遗产、祖产或类似名目相称的传统化实践,则是服务于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资源。世界上许多有着很长的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史的地区,都在不断努力摆脱过去的殖民地残余并宣称自身“文化传统”的完整性与本真性。(安德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4-12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