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多洛肯:拓展民族文化交融交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07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人事部

 

  多洛肯,男,哈萨克族,1970年12月出生,民革会员,1993年9月参加工作。曾经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期间就读于浙江大学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2003年,在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后任教于浙江嘉兴学院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2008年1月至今,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甘肃省一流特色发展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遗产与文化认同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负责人。2018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019年又荣获第七届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不问收获,但求耕耘 

  开学伊始,在秋雨绵绵的一日下午,如约在西北民族大学文渊楼对多教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入采访。

  多洛肯从1989年考入西北大学,一个偶然机会迷上了中华传统文化,后在我国著名文史大家黄永年先生门下专攻唐代文献研究整理,毕业后回到新疆师大中文系任教,再到报考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最后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从南到北一路走来,最终把自己的研究锁定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学互鉴交融这一广阔领域,真正开启了他崭新的学术科研之旅。

  几十年来,在多教授的时间表上,几乎没有节假日、寒暑假的概念。身兼数职的他,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带博、硕士研究生等等样样不误,还有学院和中心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等等;此外,他还兼任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民族史料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少数民族文学卷》编委、《民族文学研究》编委、光明日报“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一批),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2011协同创新中心特邀专家、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元明清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研究,主要方向为元明清少数民族文学家族与地域文化、古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唐诗接受、明清江南、甘宁青、八旗进士群体的研究,尤其专注于元明清少数民族诗文创作与古籍整理研究。

  2008年,多洛肯博士放弃了在南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主动响应西北民族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号召,来到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任教。身为少数民族学者,他非常热爱这所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学府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很快融入到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大家庭里其乐融融,他找到了自己学术人生的方向。

  交融互鉴 美美与共 

  多年来,多教授一直潜心于从中华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角度去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及其与汉文化的相互交融互鉴,出版有《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元明卷清代卷)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了《明清少数民族诗人唐诗接受研究》等学术论文45篇(CSSCI19篇、光明日报理论文章2篇),出版古籍整理丛书《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诗集丛刊》(第一辑、第二辑),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

  多教授的系列学术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上,少数民族诗文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过于分散,缺乏整体性的观照,必须从文学家族、地域文化的视角,从各民族文化文学交融的视野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重新调整研究思路的新视角、新思路。

  他认为,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来看,与民汉文化交融确实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是祖国56个民族所共同创造的,从历史上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全国范围曾有少数民族建立过分治或统一的政权。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原汉族,这种双向的互动,增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学上的相互吸收,从而使中华文学的共性增加。这都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对古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的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可以清晰地再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碰撞、交流、借鉴、融合的历史轨迹和整体面貌,揭示民汉文化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各民族文学交融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当是重要而有科学依据的,并且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反映祖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亦可对加强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说服力的实证材料。”

  近年来,由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项。荣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为人师表 教学相长 

  作为博、硕士生导师的他,在教学中始终牢记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教学方法,担任着《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专题》《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元明清诗学专题研究》《明清文学家族专题研究》《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等近10门课程,带有博、硕士15人;每周课时多达6到8个学时,此外还给文学院的本科生上《中国古代文学(四)》基础课。他的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常常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授人与鱼”远不如“授人予渔”。他说:“作为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法,自觉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让学生在思考与探讨中成长,不论学生的观点对与错,都要肯定其积极探索的学术精神和可贵勇气,而不能采用灌输式或打压式的陈旧教学模式。”蒙古族博士生王铭璇说:“多老师对学生很负责,学术上很严谨,但在教学中宽严结合,从学术到成长各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课堂上他注重散发性思维模式,要求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学生,一定要多读古典文史古籍资料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硕士生解英闲说:“多老师对学生十分关心,乐于帮助。去年的冬至节时,还邀请我们大家到他家里包饺子。如果有同学生病了,他定会第一时间赶到关心和照顾。”在教学中,他注重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师生积极互动,通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确定论文题目和完成论文;积极推荐学生报考知名大学的硕、博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本着与人为善、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学生,努力营造培养和造就良好品格的人才环境,以身作则,浸染学生,和学生共同营造向上、向善的教学氛围。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十年磨一剑。回想起来,多教授来到西北民族大学已经工作11年了,期间,为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和洒下了不少辛勤汗水。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成功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的授权点,原有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博士点在西北乃至全国更具优势和实力,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和甘肃省一流特色发展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的他,为学科建设付出了不懈努力。多教授深有感慨的说:“今年10月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光辉的70华诞,西北民大明年也要迎来创办70年的校庆。尽管自己取得了一些学术成就,获得了不少荣誉。可至今依然从心底里深深感谢那些曾经耐心培养和无私帮助我成长起来的前辈恩师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全力支持我,对此我感到心有愧疚,寒暑假只要有时间,也会常回家陪伴80岁的老母亲。”

  说到此时,他拿出了珍藏已久的恩师黄永年先生当年特意赋赠的一首书法诗作:

  而今著作等琼瑰, 

  博得衰翁笑口开。 

  还忆长安传学业, 

  早知西域有人才。 

 

  原标题:多洛肯:潜心研究 拓展各民族文化交融交流  不忘初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访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多洛肯教授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组织人事部2019-09-0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