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纪新]幸鹈鴂之先鸣——感触刘大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18  作者:关纪新

  “……什么,大仙?

  “对,大先。

  “大仙?跳神的?

  “不,大小的大,先后的先。我的同事,刘大先博士。

  ——几乎成了定例,每逢我向熟人介绍这位身旁的年轻人,彼此总也少不了如上一席对话,教人屡试不爽。

  不像我们北方人,一听到“大先”二字,立刻联想到民间的宗教职业者、跳神的“大仙”。大先出身于安徽六安,属于乡间早慧的少年才俊,他外加一对双胞胎的弟弟,三个农家儿男,出落出来了两位博士一位硕士,遂成四乡八邻广为称道的神话。

  大先确实有股子“神”劲儿,三十多岁已斩获累累。出了两部半的学术专著——《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安徽教育出版社)、《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李晓峰合著);再去搜索一下“中国知网”,其名下到目前还有着一百五六十的单篇文章。难怪周围有些朋友提起他来每有赞叹,用年轻人时髦的谑语,叫做“羡慕嫉妒恨。

  他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工作,快满10年了。2003年,本来选定安师大另一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来编辑部工作,结果那位高中于名校的博士生录取榜,安师大文学院便代为履约,把个准备去某出版社上班的刘大先,送至这方祭坛,当了一只“替罪羔羊。

  真的是“替罪羔羊”。10年之前走进中国社科院的硕士们,月工资仅只几百块钱。如若大先去了事先相中的出版单位,则笃定别是一番成色。农家子弟“裸”进京师,白居不易,要吃要喝要生存,大先承受着属于他的那份煎熬。然而他脸上却总是布满大男孩样的灿烂。一来二去,我发现这小子生命中最大的快活,便是埋头读书。来在社科院正中下怀,有大量的书籍供他阅读,有大量的时间供他阅读,是个天大的便宜。

  大先是块上好的读书“坯子”。

  但凡有点儿空余,很少见他赤手握空拳闲戳着。一起出差,他坐火车读坐飞机读连坐颠簸的长途汽车还在读。他乘车坐着读会儿再站起来读会儿,说是换着姿势休息;有时候见他手里拿两本书,一本艰涩的一本轻松的,倒着读,也是为了“歇歇脑子”。

  天文地理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外加经济甚至于股票,他没有不感兴趣的。攻读硕士时学的是文艺学,到社科院后再去北师大攻读博士修的是现代文学,继而赴大洋彼岸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又强化了关于比较文学和跨文化交流的思考。一般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文艺理论,他却总能够甘之若饴。

  智商不差,加上高强度苦读,不出成果才怪。古人将积累丰厚的学问人目为“饱学之士”,或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出此理。

  初来时,他还暗自怀揣对于影像文化的痴情。他居住在简陋的单身宿舍,我劝他去二手市场淘个旧电视机以打发无聊。他回答没时间看电视。除了读书就是大量观摩中外影片,超大容量的外接硬盘被几百部影片塞得满满登登。他要继续做少年时代放飞的一个梦,想写部中外影像批评方面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十年磨一剑,竟出版了47万字的著作《时光的木乃伊:影像笔记》,是不显山不露水持之以恒的个性化工程。外界惊异于他的收割,却忽略了他有过怎样的埋头耕耘。

  大先10年来端的是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编辑的饭碗,须在其上安身立命。当初有如“拉郎配”般被扭送到这个位置,他认识到有必要来一番观念转轨和学术对接。所谓观念转轨,顶要紧的,便是把中原民族习有的一元文化史观变易升级为体认出民族大千万象的多元文化史观。这事说来容易做来难,每个人都难,知识阶层犹难。至于学术对接,则又体现在将既有的看问题方式方法以及知识积累,准确科学地应用于所面对领域的相应课题。

  形而上的抽象性思维是大先的强项,10年前的他,凭借着已然熟读诸如孔子《论语》、王阳明《读通鉴论》、柏拉图《文艺对话录》和《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康德《判断力批判》、萨义德《东方学》、福柯《性史》、《规训与惩罚》以及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和《象征交换与死亡》等等经典的基础,颇有几分天马行空挥斥诸神的来势。第一回参加某个全国性的学术论坛,规定每人发言10分钟,他上来便纵目万里地评点起先前各位的发言,时间到了,才发现还完全没涉及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我至今记得他在会议主持人宣布请他结束发言时,他向我投来的忐忑而自责的目光。这本是二十多岁年轻人免不了的失误。今天当然别是一番景象,哪怕只给他三分钟,他也会把一个见解有理有据、板上钉钉地亮明白。

  不少学文艺学出身的青年往往存有一种倾向,面对一桩文艺现象,面对一部作品,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足以教人验证其开阔的理论涉猎,却难以表达剖析客观具象的深刻性针对性。大先开始出道那会儿,我也跟他开过点小玩笑,说他有“空空道人”味儿。不知是否此话刺激了他,他决定选取某个民族的某一文学现象为切入点,扎扎实实下些细读功夫。着手于“清末民初京旗小说”的课题,是他个人正式启动民族文学训练一段重要的经历,强调将深入阅读具体民族的文学作品和切近考察相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是他异常用心之处。《制造英雄:民国旗人对于清初历史的一种想象》、《侠义的落寞:〈风尘四杰〉的现实关怀》、《流言时代:〈孽海花〉与晚清三十年》、《大小舞台:清末民初的梨园书写》、《观念的潜流: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清末民初京旗小说引论》、《清末民初北京报纸与京旗小说的格局》、《〈红楼梦〉的读者:〈儿女英雄传〉的影响与焦虑》等一批文章,是他作为年轻的文学批评家尤其是民族文学批评家,为自我完成的扎实奠基。

  大先上路了。不光是指他遵从悟性及时矫正治学路径,而且为做个从事多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合格学人,他懂得“读万卷书”须佐以“行万里路”。陆续去新疆、西藏、四川、广西、辽宁、甘肃、内蒙古、云南、广东、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做调研,对多样性的中华民族文化样态,他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感性体验。此时他喜欢读的,是博厄斯、玛格丽特·米德、马林洛夫斯基、詹姆斯·克利福德、格尔茨等人类学家的著作,刚好也与他的体验相得益彰。

  2003年《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与相关单位一道创办了“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一年一届已满10届。学人们切磋争鸣,提出了关于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等一系列亟具意义的学术创建。大先是论坛中思想最为活跃的青年之一,他配合李晓峰教授完成了国家级项目《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当被视为“多民族文学论坛”目前已有重要收获当中的一部。

  他独立完成的、体现为个人在学科建设上独特价值提供的学术专著《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初成时乃是其博士论文《现代语境中的少数族裔文学》。著作重点梳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史,也着力探讨了三大方面问题,一是历史观念与文学书写的问题,二是主体性与身份认同问题,三是表述、翻译和权力的问题。他200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该校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访学,后在东亚系辅助刘禾教授一起授课,受益极大。在那期间他修改了博士论文,增加了关于地理与空间想象、宗教信仰与文学原型的两章,成为《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书稿。

  大先的脑子里,又产生了一个宏大的、野心勃勃的架构,目前已经出版的《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只是这一架构的上篇,假以时日,他还想就“阶级”、“性别”、“身体”、“媒体”等诸多与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相关层面的理论问题,进行追加探讨,以构成其有关中国少数族裔文学通盘研究之下篇。

  大先者,已非10前的大先。身后的脚印,能证明他的计划可行与可靠。

  我了解大先。10年间他的求索与精进,来之非易。他的身后不单有成功的脚印,也掩盖着不少不足以为外人道也的艰辛、痛苦,跟牺牲。

  人在世上都有追求。当日屈子行吟《离骚》,其中有“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句。而今,在年轻学人们个个扬鞭催马的时刻,那个“恐”字也许可以改个“幸”字。我为有大先这样一些“先”鸣的鹈鴂感到振奋。

  当然,我也期盼着,从读书“坯子”刘大先的脸上,总可以见到那大男孩样的灿烂。

  (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2013年05月24日14:3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