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进突厥敢为先——记古突厥语 文学家耿世民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20  作者:李娟娟

  他精通维吾尔、哈萨克、土耳其等古今突厥语,还通晓英、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是国际知名古代突厥语文学家、中国研究古代突厥语第一人。他以数百万字的论著、译著及国内国际学术机构的多次表彰,为中国古代突厥语文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也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国争得了荣誉和地位。

  一个学习维吾尔语的大学生精通法语,即使在莘莘学子的北大校园也不由令人注目。

  小荷才露尖尖角天赋与勤奋

  1950年,一个法国青年代表团来到北京大学访问,为此次活动担当翻译的是校园内年仅21岁的东语系维吾尔语二年级学生耿世民。时隔不久,他又在当时震惊国内的“李安东炮打天安门案件”的审讯中担当了翻译,同时整理检查了和此案有关的东交民巷魏池书店所有法文书籍和来往信件。历时半年,耿世民圆满完成了这个案件的法语翻译任务。

  一个学维吾尔语的大学生精通法语,即使是在莘莘学子的北大校园也不由令人注目。而此时的耿世民,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以后的学习、教学与研究中,他不仅精通了维吾尔、哈萨克、土耳其等多种古、今突厥语,还通晓英、俄、法、德、日等多种外语。人们惊叹、钦佩他的语言天赋,更多的人探询他学习、研究的历程,以寻找出学习外语的捷径。耿世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勤奋。

  早在高中时代,耿世民就是当年徐州昕昕中学一所教会学校的英语高才生。上高三时他已用纯熟英语表演话剧。但高一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英语只考了百分制的3分。受到很大触动的耿世民下定决心学好外语。从此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背单词学语法,勤奋和教会学校严格特殊的外语教学环境,终于使他学习外语的潜力得到开发。一学期下来,接近零的成绩达到了及格。到了高二就开始名列前茅了。后来每用半年到一年,借助字典,他就可以阅读一门新的外语专业书籍。

  “速成”学习为人称道掌握多种语言

  凭借天赋与勤奋,耿世民攻下了一门又一门的外语,他的“速成”学习经历更是无人比及。高中毕业后耿世民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预备科学习了一年法语。和班上在教会学校学了多年法语的同学相比,他的法语基础是零,可成绩却最优秀。每次考试过后,总会有人无奈地说,又让那个江北小子跑到前面去了。

  上大学时,学习维吾尔语的耿世民曾来到新疆北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哈萨克族聚集区参加土改。虽然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同属突厥语,但差别还是不小,用耿世民的话说,相当于北京话和上海话的差别。一年土改归来后,他就掌握了哈萨克语,从此开始了对哈萨克语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哈萨克语文学专业并编写了相应教材。

  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研究领域的绝大部分文献都是用德文发表,因而德语在学习、研究古代突厥语中尤为重要。耿世民同样出色掌握了德语,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德文论著、译著,还多次应邀赴德国几所著名大学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却少有人知,他学习德语的历程是在北大上学期间师从冯至教授选学的第二外语,历时仅一个学期。

  耿世民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几门外语。像他走“曲线道路”学习的土耳其语,因为在北京找不到学习土耳其语语法的任何资料,他就通过国际书店和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订阅了土耳其文的报纸和杂志,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自修,不到一年,他就掌握了土耳其语。同样靠着阅读和自修,他又把俄语和日语收入囊中。

  耿世民还是我国发现最古老突厥语-土瓦语第一人。在1956年一次对新疆哈萨克语方言的调查中,他走进了棕熊经常出没从没有汉族干部来过的布尔津县北端土瓦人居住地区。第一次判断出当地人所持语言为土瓦语。这是一种没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突厥语言,他用国际音标和突厥文字母记录整理了这个第一手材料。后来,他又深入到甘肃、青海,发现了同样没有文字的裕固、撒拉语。这就是耿世民首次发现的古代突厥语中的“田野语言”。这一研究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在只有外文教材和字典的条件下,耿世民终于走进这一领域。

 

  中国研究古突厥语文学第一人

  1956年,从事维吾尔和哈萨克语教学的耿世民,在北大东语系看到了德国著名古代突厥语文学大师葛玛丽的著作《古代突厥(回鹘)语法》。除语法外,书中还有文选和字典。学过德语的他借助字典基本看懂了书中内容,立刻引起了他对古代突厥语文学的浓厚兴趣。

  古代突厥文为我国历史上6世纪至9世纪曾经活动在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回鹘汗国使用的文字。但是从19世纪末丹麦学者汤姆逊解读古代突厥文字母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只有国外用德、法、俄、英、日、土耳其等文刊出的古代突厥碑文和写本的文本。我国当时除了从英、德文转译的不完全译文外,根本没有从原文直接翻译的汉文本。而对于突厥-回鹘文献的研究更是无人问津。

  葛玛丽教授的这部《古代突厥(回鹘)语法》终于为耿世民敲开了古代突厥语文学的大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下决心学好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把古代突厥碑铭直接从原文译成汉文,以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从此,耿世民开始了对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缺少汉文本的德语教材,他就使用俄文本德语教材。在只有外文教材和字典的条件下,耿世民终于走进这一领域。成为我国研究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第一人。

  同年,前苏联专家E?捷尼舍夫受聘来中央民族学院突厥语研究班授课,作为中国古代突厥语的“稀有”人才,耿世民承担了该研究班的部分教学任务,也成为担当苏联专家助手的不二人选。

  1959年,一部诞生于9世纪的古代回鹘文原始佛教剧本《弥勒会见记》在我国天山深部被发现。这部集中了歌舞、表演、对话长达27幕300多页,代表了中国古代突厥-回鹘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一时成了无人知晓的“秘文”。耿世民决心成为“解密”《弥勒会见记》的中华第一人。近两年时间,他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歇过一天节假日。找不到重要外文参考书,他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购买,还搞到了绝版书的微缩胶卷。从先把古代回鹘文转写成拉丁字母,到翻译成汉文,再翻译成德文,耿世民终于独自完成了《弥勒会见记》的翻译工作。后来,《弥勒会见记》前几章的汉文本还被季羡林教授在对甲种吐火罗语残卷的研究中使用。他又把一直无人过问的我国在19世纪末出土的大量古代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碑铭、11世纪维吾尔著名学者尤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文本,第一次直接从原文翻译成汉、英、法、德、日等文并出版。这些研究成果,是中国在研究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领域的一个突破,也为中国在国际古代突厥语文学研究的学术界中获得了荣誉。

  从开办我国第一个古代突厥-回鹘语研究班到培养博士研究生,他一直为我国突厥语文学队伍建设作贡献。

  中国古代突厥语文学队伍的建设

  1976年,来自新疆的19名维吾尔族学生来到中央民族学院,开始在耿世民主持开办的我国第一个古代突厥-回鹘语班学习。担任主要教学任务的耿世民亲自编著了《古代突厥文碑铭选读》、《古代突厥-回鹘文献选读》、《黑汗王朝时期文献选读》、《古代突厥-回鹘语文献选读》等8册我国第一套系统的古代突厥-回鹘语教材。在他的培养和教导下,19名维吾尔族学生4年后走上了古代突厥-回鹘语的研究岗位,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支古代突厥-回鹘语人才队伍。如今,这些当年走出中国第一个古代突厥-回鹘语毕业班的学生,在国内外都已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教授。1985年,耿世民开始培养我国第一批古代突厥-回鹘文献研究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培养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现在79岁的耿世民仍在培养博士研究生。从开办我国第一个古代突厥-回鹘语研究班到培养博士研究生,他一直为我国突厥语文学队伍建设作贡献。

  巨大贡献为世界公认

  致力研究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几十年,耿世民出版、翻译了几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有他用汉、英、德等文出版的《维吾尔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研究》、《敦煌突厥回鹘文书导论》等专著23部。用中文、维吾尔文、英、法、德、日等文字发表了《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研究》、《回鹘文(俱舍文)残卷研究》等论文160多篇。还有6部论著获得了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和北京市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他还翻译出版了世界著名学者用法、德、英、日、俄等语撰写的《古代突厥语法》、《西域文化史》等名著17部。

  耿世民的研究和论著在国际学术界受到了关注和表彰。他多次应邀赴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等国外著名突厥学、中亚学、东方学、宗教学中心讲学及从事研究工作与出席研讨会。国际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会在1992年授予他“国际知名学者奖”,这一荣誉,中国只有2人获得。世界阿尔泰学最高学术机构国际阿尔泰学常设会议在2000年将其最高奖项PLAC金质奖章授予了耿世民。该学会成立50多年来,只有二十几名学者获此殊荣。耿世民则是中国唯一获此奖之学者。

  世界公认的古代突厥语文学奠基人、世界古代突厥语文学泰斗、国际乌拉尔-阿尔泰学会主席葛玛丽教授曾说过:过去我们曾为日本同行在研究维吾尔古代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现在我们的中国同行也在研究中亚和古代维吾尔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耿世民教授……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家phioge”。在此较短的时间内他发表了众多有关中亚突厥-回鹘(古代维吾尔)语文献、佛教和摩尼教以及现代哈萨克语方面的论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关于中亚和古代突厥语文的知识。我们衷心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行们取得更大的成果并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葛玛丽教授的讲话,是对耿世民在古代突厥-回鹘语研究中的贡献和成就给予的高度评价。也标志了中国在研究古代突厥语文学这一领域已经在世界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耿世民档案

  古代突厥语文学家,192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是新中国第一代民族语文学家、中国研究古突厥语第一人。以多种文字发表论著译著数百万字,多次获中国社科院等单位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德国红堡基金会颁发的《国际知名学者奖》及世界阿尔泰学界最高奖项PLAC金奖。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2008-10-2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