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纳西族学者白庚胜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1  作者:孙叔玲供稿,于洁缩编

  白庚胜是中央民族大学原中文系76级毕业生,这位出生于云南丽江一个纳西族农民家庭的学子,怀着崇高的理想与使命感,一心向学,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向人民、向母校、也向生养他的民族提交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从一个工农兵学员完成了从硕士到双博士、博士后的跨越,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研、副研、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在纳西学、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13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全国性学术评奖中获奖,先后被近百家新闻媒体专门报道介绍。

  他于1998年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青年优秀文艺家”称号,于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于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于2001——2002年被中央机关工委授予“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于2004年被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等六部委授予“留学(微博)回国人员成就奖”。

  目前,他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并兼任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国际傩文化学会筹委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十八个院校的教授、兼职教授。

  留学归国,以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和民族文化传承为己任

  白庚胜于1989年首次学成归国,1998年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归国之后,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方法成功地运用于自己对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文艺学、尤其是纳西学的研究之中。

  他先后赴云南、四川、江苏、浙江、贵州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考察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收集到民间长诗43部、其他口头文学作品600多件、民俗资料500多万字、东巴经典30余部,拍摄民俗照片约1000多张,录制民俗音像约500多个小时。

  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文献考证,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白庚胜同志辛勤耕耘在民俗学及民间文艺学园地,先后发表了《布谷鸟报春》等民间文学整理作品70多件,以及《揭开“玉龙第三国”的秘密》等论文、译文、一般文章300多篇。至今,他已在我国内地及台湾、日本等地出版《云贵高原文化》、《东巴神话研究》等专著、编著28部,主编“灿烂西部”丛书、“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丛书”、“中国象征文化丛书”等10余种。

  凭借留日多年、并与国际学术界多有交往的优势,白庚胜同志致力于中外学术交流,尤其热衷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自回国至今,他已先后8次主持中日联合项目“江南农耕民俗调查研究”等学术活动,先后12次参加第6届国际萨满学会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先后赴日本、韩国、朝鲜、爱沙尼亚、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我国台湾等20余所大学、学术团体进行学术访问、并作学术报告,还组织策划了第一、二届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等5个国际文化艺术节会,创建了国际纳西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女性文学中心。这些出色的工作,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他的20余篇文章、两部专著、编著被翻译成英、日、韩文在国外发表或出版。

  学术贵在创新。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及其管理工作中,白庚胜同志以推动我国人文科学发展为使命,在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创建纳西学及中国色彩文化学、萨满文化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期间,他按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的要求,不仅提出“正名、立规、改制、定位、固向”的治所思路,还制定了“强学、新学、绝学”兴所的方略,建立了较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实施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丛书”编纂工程,使研究所的工作焕然一新。

  纳西族的儿子:情系桑梓发展大计

  作为纳西族的儿子,白庚胜同志对纳西文化怀有特殊的感情及深刻的理解。面对一百多年来纳西文化在中国而纳西学的研究中心在欧美、国际上只有纳西文化的个别研究、而无纳西学学科体系的现实,不仅在纳西文化的各个细微部分作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从方法论、历史分期、分类、精神揭示等入手,对纳西文化资源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最终建立起了纳西学学科体系,并创办了国际纳西学学会、主编了《国际纳西学学会通讯》及“纳西学丛书”,将纳西文化研究中心重新移回祖国,捍卫了国家的文化主权及尊严。

  难能可贵的是,白庚胜同志身在北京、海外,却一直情系故乡,关注着丽江的发展进步,让自己与桑梓一同成长。每次回去考察或探亲,他总忘不了在各个学校、机关、团体作报告,以介绍内地乃至海外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宣讲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进行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动员。他还从京城介绍大量的媒体、企业、游客赴丽江采访、投资、旅游,亲自组织策划有关节目、会议、展览,以张扬纳西族地区的风光、文化。

  他摆正自己与家乡干部群众之间的位置,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助手,与他们共谋发展大计,如他提出的“政治上讲原则、经济上讲区域、文化上讲民族,实业富民、科教兴邦、文化立族,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化与民族化、科技化与人文化、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对丽江近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丽江,白庚胜还是一个普通的建设者,仅在1996年“2·3”地震之后,除个人捐赠大量的款项之外,他还从海内外引来大量资金帮助它抗震救灾,如文海完小、新文小学、文峰寺佛像、新苗幼儿园等都用他引进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建成。三江并流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丽江古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东巴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等盛事都渗透着白庚胜同志的心血。为感谢白庚胜同志的特殊贡献,家乡人民不仅聘他为市委、市政府的顾问,而且还特立数碑加以褒扬。

  但对于家乡,他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从未接受过一分馈赠。如今,他协助家乡建设的文化产业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东巴万神园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已经开业的东巴王国也昭示出其美好的前景。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领头人

  随着我国加入WTO,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文化多元化、保护本国文化、守望本民族精神家园成为当代文化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

  在此背景下,他在中国文联党组的领导下,与冯骥才主席密切合作,发起组织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全面抢救和保护我国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文化国情,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这项拟用10年时间对分布于全中国的民间文化作全面普查、登记、整理、保存、整理出版的举措,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它最终将在全面普查盘点的基础上编篡出版《中国民俗志》丛书、《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剪纸集成》、《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中国服饰文化集成》、《中国泥彩塑集成》、《中国陶艺集成》、《中国民间家书集成》等17个系列15000多种图书,为国家自《四库全书》之后作又一次巨大的文化积累。

  在此过程中,白庚胜同志并没有停止理论思考,连连发表了《文化建设的思想准备》、《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等文章,从理论上阐述文化主体性、文化本体性、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伦理等重大问题,从主权回归、主权捍卫、主权发展等方面阐明文化主权建设的任务,从必须坚持的八项原则与四个方针、必须处理的八个关系部署抢救工程。

  自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建设、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等方兴未艾。强烈的责任感使白庚胜同志夜不能寐,他又投身到对它的理论探索及实践之中。在《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等著作中,他提出了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相结合的文化建设思路,并提出了解决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困难的办法,还就文化产业的策划、包装、生产、流通、管理、营销、消费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梳理。《民间文化丞待法律保护》、《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主权建设》、《民间文化资源论》、《民间文化价值谈》、《民间文化的产业保护》等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自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来,白庚胜同志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一边指导研究生,仅仅四年过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的学术传统得到恢复发展,不仅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而且创办了《民间文化论坛》杂志,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学术评奖,主办了多次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组织出版了多种学术丛书;它的艺术活动得到全面开展,不仅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中国民间艺术节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已打造成品牌,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且地方性的、专题性的民间艺术节会、博览会也如雨后春笋被拉动,大大促进了民间文艺的活态保护及交流;它的产业建设初露端倪,除帮助各地民协及其会员进行产业开发之外,目前正在独立设计或实施中的中华美食城、中国民间艺术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大学等都是这方面的重头戏;它的传媒建设日新月异。

  除《民间文学》杂志焕发青春之外,《缤纷》、《民间文化》杂志已实现多版发行,《中国特产报》成为展示民间工艺作品的主要窗口,《民间文艺之乡》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网站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接近与生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喜人,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个人会员已达6000余人,仅这四年所发展的数量便是前50多年发展数之总和。又如专业委员会的发展之快也出人意外,在“整顿一批、收编一批、新建一批”的方针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拥有专业委员会34家。其他如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艺保护基地、民间文艺传承基地、民间文艺专题博物馆、民间文艺大师等的挂牌、建设、命名等也有显著的成就。经过白庚胜同志及全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朝着把自己建设成“最有实力,最富活力、最具品位”的协会之目标大大前进了一步。

  现在,除主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日常工作、并担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工作委员会主任、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外,白庚胜同志还是文化部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他还参与了传统节日文化振兴、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立法、遗产日确立等工作。相信他会牢记母校的嘱托,肩负时代的重任,做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正可谓“保护正未有穷期,无限风光在险峰”。

  (孙叔玲供稿,于洁缩编)

  (资料来源:“北京高等教育丛书”《走进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