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久栽桃李育春色 孜孜不倦为人民——记胡振华教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9  作者:海峰

  胡振华教授(回回名穆罕默德),1931年正月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回族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他从青年时代就有献身祖国的志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于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至1953年,他先后就读于国立南京东方语文专科学校阿拉伯语学科(后该校并入北京大学成为东语系)、华东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微博)文学院外文系俄语专业和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维吾尔语专业,1953年毕业后留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语言学理论及民族语文的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逾50年。他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微博)维哈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干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是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他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少数民族中的第一批民族语言学专家,是一位优秀的回族知识分子。他多年来在柯尔克孜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辛勤培育了许多从事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硕士、博士,而且在回族语言文化尤其是境外东干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民族教育的执著奉献者

  2003年是胡振华教授从教50周年。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与民族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的。1951年,中央民委通知全国各大学推荐志愿献身边疆的大学生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培养边疆地区需要的民族工作干部。当时在山东大学就读的青岛市人民代表、青岛市回民民主青年联合会主任、青岛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筹委会副主任胡振华响应祖国召唤毅然报名。经学校批准后,他于1951年11月来到中央民族学院,被分配在语文系学习维吾尔语。本来,他是决心到边疆工作的,后来由于学院教学研究工作需要,他被批准于1953年1月11日提前毕业留校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50年的风雨坎坷,胡振华教授献身民族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决心始终不渝。1958年,虽然在学校里被错误地当作“白专”遭受过无理的批判,“文革”中又因此而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常说:“我最不愿当那种受到一点挫折或委屈,就再也不愿抬起头,挺起胸来继续向前走路的人,要想大事,要往前看!只要自己干的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走的路是光明正大的,就要坚持走下去,不要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没有多大价值的‘扯皮’上!”他就是以这样的信念和高精的效率坚持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在讲台上辛勤躬耕的50年中,胡振华教授先后在校内给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微博)生、进修生讲授过多门课程:佤语语法、语言学概论、语音学、语言调查、维吾尔语文选、柯尔克孜语基础教程、柯尔克孜语语法、柯汉翻译、柯尔克孜民间文学、西北少数民族文学、回族文化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突厥语言学基础、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东干研究、撒拉族研究、中亚概况、留学生基础汉语等。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今天在新疆从事柯尔克孜语言工作的许多学者都是他的学生,日本研究柯尔克孜语的学者吉田世津子博士也是他的学生。他本人因在科研与教学中的突出成就,成为中央民族大学前期的博士生导师。如今他已带了一批博士生,其研究领域涉及国内外语言、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为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出国实习调查,引导学生从文化比较研究角度拓宽研究领域。为了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他常常提供自己有关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表现了“为师者,甘为人梯”的坦荡胸怀。

  作为一名教师,胡振华教授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他从教50年,教书育人,是严师,也是益友。他非常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人求真”,其中“真”的含义就是要教学生求得真知识、真本领、真道德。要培养老老实实的学风,无论将来是为人师表,还是搞科学研究,都应努力以高尚的人品、高品味的精品去影响人、教育人。在教学方面,胡振华教授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并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民族语言教学规律和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规律。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开阔视野,对于所学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一些新理论和新科技,不能视而不见,而应有选择地、积极地去了解,以打破局限,不断进步。他特别强调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坚持创新。他这样要求自己指导的博士生,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大学阶段除了学过阿拉伯语、俄语、维吾尔语外,参加工作50年来,为了适应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他先后学习、进修过佤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彝语、塔吉克语、英语、法语、日语;在他作助教时,还进修了多种有关课程,他曾跟着语言学研究班、突厥语研究班进修过,还听过费孝通、吕叔湘、袁家骅、高名凯、马学良、王均、周祖谟等著名学者讲授的各种课程,并在刚工作不久时,遵照恩师马学良教授的安排,请王均先生作导师,指导自己阅读俄文语言学书籍。他永远也不忘老师们在他身上付出的辛勤劳动,经常向自己的学生们讲述这些往事。他于1980年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教授,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迄今,已工作了50年,但他仍在进修。可以说,他工作了50年,就进修了50年。现在,由于他仍在职工作,却很不服老,又自学了电脑,如今他已能够通过因特网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查阅中外文资料,并打印自己的论文。他现在就是通过电话、电脑和传真来指导三位驻外青年外交官来进修有关中亚学的一些研究生课程。这在像他这样年过七旬,仍严格要求自己,还勤奋好学的学者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学术上,能紧跟时代发展前进,这是被大家公认的胡振华教授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柯尔克孜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

  胡振华大学毕业后,在恩师马学良教授的指导下担任过助教,协助做过一段云南省的佤族语言教学研究和普通语音学课的教学辅导工作。不久,他接受了国家交给的学习和调查柯尔克孜语言、并参与创制柯尔克孜文字的工作任务。从此,他的事业和生活就与柯尔克孜族人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为了使他真正掌握和更好地研究柯尔克孜语,国家派他于1953年严冬只身前往新疆,先是在伊犁学习柯尔克孜语,第二年春天来到了北疆特克斯县库克特列克区(柯尔克孜民族乡),深入到牧民之中,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后又到南疆柯尔克孜族广大牧区调查语言、民俗、历史,并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后参加了创制柯尔克孜文字的工作。在这以后的50年中,他曾多次深入到帕米尔高原、天山脚下,沿着中国和前苏联边界走遍了柯尔克孜牧村,他拜牧民为师,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熟练地掌握了柯尔克孜语,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语言文学、民俗和历史方面的资料,他也不止一次地深入到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地区,进行了语言、民俗、社会历史方面的调查。今天,胡振华教授所以能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柯尔克孜学家,正是他多年以来坚持深入边疆柯尔克孜地区,虚心向柯尔克孜人民学习和他一生勤奋努力的结果。

  胡振华教授在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化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成果丰硕,贡献显著。1954年7月,胡振华教授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参加用阿拉伯文字母创制柯尔克孜文字的工作中,与柯尔克孜学者阿不都卡德尔•套克套劳夫先生率先提出了后元音o、u与前元音ɡ、ü应该分开,要采用四个不同的字母的建议,以避免前后元音字母混淆。几十年的实践看来,这是科学的、正确的建议,后来这对其他民族文字的改进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在研究柯尔克孜族各地语言的过程中,胡振华教授最早发现了东北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是一种不同于新疆柯尔克孜语的另一种突厥语族语言,这一发现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原苏联突厥学家协会主席捷尼舍夫院士称赞这种发现对研究柯尔克孜语言史是一大贡献。作为一名热爱柯尔克孜人民,对柯尔克孜文化教育事业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学者,胡振华教授还向各级政府多次提出过重要建议。史诗《玛纳斯》的抢救、柯尔克孜语广播的设立、柯尔克孜文字的恢复使用、《新疆柯尔克孜文学》杂志的创办、柯尔克孜文出版社的建立和中央民族大学(微博)柯尔克孜语专业的开设以及推荐柯尔克孜族演员出国演出等等,都是他与广大柯尔克孜族人民一起努力的结果。在柯尔克孜语言文学科研成果方面,他搜集翻译了《柯尔克孜谚语》(新疆人民出版社,1962),他所撰写的《柯尔克孜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分析中国柯尔克孜语的学术专著,国外学者著文专为评介,并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奖。他还与人合编过《简明汉柯小词典》(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1986),并组织领导摄制过大型的民俗学录像片《中国柯尔克孜族》。他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柯尔克孜语言文化的论文。其中《柯尔克孜语中的元音和谐》一文正确地阐述了元音和谐是黏着型语言中存在的词的各个音节里元音之间的搭配规律,纠正了过去语音学中把元音和谐简单地看作是同化作用的片面解释。该论文在研究我国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元音和谐方面起了先导作用,具有学术观点上的创新意义。1989年,他和法国艾克斯•恩•普洛旺斯大学格•伊玛额(Guy Imart)教授共同编著的关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字母形式的柯尔克孜语文献研究专著《柯尔克孜语教程》(英文)一书作为乌拉尔•阿尔泰学丛书的第154卷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乌拉尔•阿尔泰学丛书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一套具有世界水平的权威性丛书,其主编是著名的乌拉尔•阿尔泰学家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教授。世界上许多知名学者都为这套丛书撰写过专著。《柯尔克孜语教程》出版后,受到国际上同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胡振华教授在柯尔克孜语言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还表现在他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搜集、翻译、研究等工作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在我国非柯尔克孜族学者中是最早发现并向国内外介绍《玛纳斯》的一位学者,他在国内外发表过有关《玛纳斯》的著述达数十篇。他与日本学者西肋隆夫教授合作,将世界闻名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史诗《玛纳斯》第一部的一部分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他还指导过专门前来跟他进修《玛纳斯》的日本留学(微博)生乾寻,并帮助她把“玛纳斯奇”(专门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铁米尔演唱的《玛纳斯》第二部的一部分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他所撰写的《论史诗〈玛纳斯〉产生的年代》一文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他多次在法国、日本、土耳其、吉尔吉斯等国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和在他们的大学中讲学时,介绍了中国的《玛纳斯》。由于他在这方面多年的辛勤劳动,他个人也荣获了新疆颁发的史诗《玛纳斯》收集、翻译二等奖及文化部与国家民委联合颁发的《玛纳斯》史诗整理工作先进个人奖。在研究中胡振华教授发现,《玛纳斯》中出现的柯尔克孜人“远征Beijing”并不指今天中国的北京,正如俄罗斯人、中亚一些民族中将“克塔依”(实为“契丹”)误指中国和汉族一样,其中的“Beijing”一词应是汉语借词,意为“京城”,指的是西辽的京城。因为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曾深受西辽侵扰,史料中也保留着柯尔克孜人反抗西辽统治的记载。胡教授认为正确解释这个问题很重要,在国内它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对国外它有利于睦邻友好。胡振华教授在应邀前往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交流、讲学的过程中,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着重强调汉族与吉尔吉斯人民的传统友谊,正确解释《玛纳斯》中的问题,他为进一步加强中吉之间的友好关系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国内柯尔克孜族及国外吉尔吉斯族人民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两国交流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增进中吉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胡振华教授还把在50年代编写的《柯尔克孜语读本》讲义初稿,又作了修订、补充,重新出版了《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这是一本学习吉尔吉斯语的基础教材,同时,它也是突厥语族诸语言研究者颇有价值的参考材料。这一部教科书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受到各方面人士的称赞!

  胡振华教授对于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使他得到了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的尊敬,我国柯尔克孜族人民把他视作本民族的一员,国外吉尔吉斯族人民把他视作亲密的朋友。1995年,吉尔吉斯斯坦为庆祝史诗《玛纳斯》诞生1000周年,出版了反映迄今为止世界“玛纳斯学”水平的《〈玛纳斯〉百科全书》,胡振华教授作为“中国最早研究这部人民伟大宝藏的研究家”(《〈玛纳斯〉百科全书》中语)和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同被该书所介绍,他们是我国被介绍的仅有的两位。1999年,胡振华教授还先后荣获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和政府颁发的柯尔克孜语言文字工作突出贡献奖。他将所得奖金全部捐给了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同年8月,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选举他为外籍名誉院士,成为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获得该项荣誉的第一位民族语言学专家。2002年5月7日,吉尔吉斯共和国政府为了表彰胡振华教授在发展柯尔克孜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又亲自颁发给他“玛纳斯”三级勋章(相当于“劳动红旗勋章”)。

 

 

 

  三、研究领域广泛的语言学专家

  胡振华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不但曾先后攻读阿拉伯语、俄语和维吾尔语,研究柯尔克孜语,工作后又先后师从前苏联专家格谢尔久琴科通讯院士进修语言学、翻译学,跟蒙古语言学家托达耶娃进修喀尔喀蒙古语语法,跟突厥语言学家捷尼舍夫进修了土耳其语语法、突厥语言学、古突厥文献等。他在多种语言及语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仔细揣摩语言规律,以超常的思路学习和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多种语言工具,为他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更扎实、更广阔的基础。

  除我们上面提到的有关柯尔克孜族的研究而外,胡振华教授在维吾尔及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同样有不少成果,例如他与黄润华合作的《高昌馆课》(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与《高昌馆杂字》(民族出版社,1984)是两本对明代回鹘文文献校勘、转写及翻译的著作;他从事过契丹小字研究;曾利用汉文《西域尔雅》中的材料研究维吾尔语;他还与人合作翻译了《伊犁维吾尔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与哈米提•铁木尔合作)一书,他自己在青年时代还翻译了不少维吾尔、柯尔克孜族的民歌和民间故事等。此外,他参加合作编辑的书籍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少数民族诗词格律》、《少数民族诗人作品选》、《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少数民族文艺研究》、《中国突厥语族语言》及《中国突厥语研究论文集》等。他还帮助审订过一些著作。

  四、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学者

  身为回族,胡振华教授对自己的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党的多年培养教育下,能够正确地对待个人、家庭、民族和祖国的关系。他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我们伟大的多民族大团结的祖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专业是民族语言学,更具体地说,是柯尔克孜语言文化,近年来又增加了中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内容,但他对回族历史、文化和回族的语言、文学问题也进行过不同角度的研究。他是《当代回族文艺人物辞典》(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中国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该书在我国第二届民族图书评选中获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民委联合颁发的二等奖)两书的主编,也是《中国回族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语言部分的主编。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论文。他的《回族与汉语》(载《民族语文》1989年第5期)一文,针对回族是由国内外多民族成分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特点,从民族学、民间文学及语言学诸方面印证了有关回族形成的历史条件。他的《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一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他还认为,探索回族先民使用汉语的过程,研究回族在使用语言上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回族形成的历史和回族来源的成分。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在与人合作整理并出版《高昌馆课》与《高昌馆杂字》时,就对《华夷译语》中的《回回馆译语》产生了兴趣,并做过一些搜集、整理工作。1985年,他应邀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专程到京都大学文学部拜访了研究《回回馆译语》的知名专家本田实信教授,以探讨其中的一些问题;1990年,他再次应邀前往日本,在参观大阪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及京都大学文学部资料室时,复制了五种版本的《回回馆译语》材料,其中有些版本是我国所没有的,非常珍贵。回国后,他根据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及自己对《回回馆译语》的了解,发表了《珍贵的回族文献———回回馆译语》(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一文。为了人们能对这部研究回回人语言、文字、历史诸方面的著作有进一步的了解,胡振华教授于2002年将该文献以中央民族大学东干学研究所的名义加以校勘、注释、影印,作为内部资料印出了。

  由于从事国内外突厥语族语言研究及多次赴伊斯兰国家交流的原因,胡振华教授特别强调应对伊斯兰文化的不同类型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在研究中不应只是看到伊斯兰教宗教性的一面,而应对其信仰的载体———民族进行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与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主要缘于其民族性的差异,所以研究穆斯林民族的文化对于加深对伊斯兰教的理解有重要意义。胡振华教授还非常注意对国外回族的研究。他认为,回族是国内外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回族移民(微博)国外,因此,回族也属于跨界民族。这样,研究回族就不能不注意国外的回族。早在50年代,他就与著名东干族(中亚回族)诗人雅斯尔•十娃子及吉尔吉斯科学院东干学分部主任穆罕默德•苏三洛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开始研究东干人,发表了《苏联境内的东干族人民》(载《中国穆斯林》1958年第4期)等文章,这是我国较早介绍东干族的文章。特别是1989年之后,他曾多次应邀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访问,回国以后,连续发表了《苏联回族及其文化》、《今日苏联老回回》、《苏联回族的语言文字》、《苏联回族人的名字》、《苏联知名回族学者》、《中亚的东干族及其语言文字》等多篇文章,介绍了东干族人民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国内的“东干学热”;1991年,胡振华教授去印度尼西亚访问,回国后写了《印度尼西亚访问记》(载《新疆回族文学》1992年第3期),文中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回族。在介绍、研究国外回族的同时,胡振华教授也希望国外能了解中国回族,使回族学成为一门真正具有国际性的学科。他在国外讲学时,经常以回族学为主题。从1994年起,他首次以“回族学”名义招收了外国留学(微博)生;1996年,他与李松茂教授合作在中央民族大学(微博)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回族史专业研究生;同年,在日本召开的伊斯兰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胡教授的学生早乙女晃一在会上发言,介绍了他在中国学习回族学的体会,引起日本不少学者对回族学的兴趣。胡振华教授虽然不是一位专门从事回族研究的专家,但是他对回族学和东干学在我国的发展,是尽到了一名回族学者应当尽的义务的。

 

 

 

  五、为民族文化研究倾尽毕生心血和精力的优秀知识分子

  广博的知识源于不懈的努力,胡振华教授所以能在自己广泛的研究领域中播下了无涯的芳草,实在是他超人的勤奋及追求博学完善的结果。如今,他已经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和文章,十几部专著,这当中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还是在“文革”期间,他的左眼就因受迫害而患眼底黄斑出血未能及时治愈而丧失了中心视力,几十年来,他一直靠一只右眼工作,但他并未因此而放下写作的笔。他虽生活在北京,并在大学里工作,但几乎没有在北京度过暑假,他总是愿意利用假期前往民族地区实地考察或出国交流。他认为,民族研究应当服务于各族人民,如果对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民缺少真挚的深厚感情,缺乏对他们最新的了解,不但不能把握最新的资料,还要脱离人民群众,使研究脱离实际,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空洞研究。由于他长年奔波,不注意休息,不幸也患上了冠心病,有几次病倒在考察途中……。如今,他虽已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其学术成就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与重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继续疾驰在党所指引的前进大道上。

  由于在教学及学术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胡振华教授的名字被载入国内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者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等十多部典籍及美国、英国、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国出版的名人辞典或百科全书中。他像一名常胜运动员一样,以自己的苦练和拼搏,以自己多年的无私奉献,为祖国,也为本民族争得了光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奖杯!

  六、热心为各国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民间友好使者”

  从1983年起,胡振华教授曾多次应邀到法国、日本、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保加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讲学,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及交流活动;还多次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团负责人或顾问的身份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他作为一个穆斯林,在国内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检点,非常懂得自尊、自爱,不做任何脱离本族群众的事。2001年,经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推荐,胡振华教授有幸应邀参加了沙特阿拉伯国王邀请的中国客人团,前去沙特阿拉伯朝觐。他在国外多年的讲学、交流中,他在主动地介绍中国民族宗教情况、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民族语言文化和加强与其他国家人民友谊的同时,还积极为民族地区促成了一些友好合作交流的项目。

  胡振华教授第一次到日本讲学,就把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加进他的讲学内容之中。经过他与中、日两国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几年的努力,日本岛根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缔结为友好区县,其滨田市与宁夏的石嘴山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日本“山阴放送”广播电视台与宁夏电视台缔结了友好交流协议,岛根大学、岛根县立大学与宁夏大学(微博)缔结了校际交流协议。日本岛根县先后有十几批官员、学者和群众到宁夏参观访问、植树造林,并在日本召开了有我国宁夏学者参加的“丝绸之路与日本山阴”、“东北亚饮食文化”、“古代东北亚文化交流”等三次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宁夏也多次组团前去访问、演出、举办展览会,而且每年都有一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进修人员赴日本岛根县进修。迄今,宁夏和岛根的双方还经常提到最早曾为之牵线搭桥的胡振华教授。

  胡振华教授在去中亚几个共和国讲学时,请来两个经济代表团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洽谈贸易,现在又正在帮助昌吉学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加拉勒—阿巴德大学建立校际交流联系,还为中亚地区和陕西民族部门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道路。1993年,他到日本讲学时,又挤出时间来为1993北京国际穆斯林经贸洽谈会的召开奔走,并请来一个日本代表团;他到土耳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宁夏社会科学院的两名回族青年学者争取到土耳其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到伊斯坦布尔伊斯兰文化、历史、艺术研究中心进修的机会;他还协助宁夏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的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联系,协助宁夏社会科学院与日本岛根大学农学部合作研究宁夏南部山区,并积极推荐宁夏的各族学者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他积极为中日友好医院牵线搭桥,引来了日本客人边旅游、边治病,帮助中日友好医院开创了老年人慢性病旅游治疗的服务项目。此外,他还帮助北京市朝阳区常营回族乡民族学校和日本鸟取县一所小学建立了校际友好交流关系,还为中央民族大学医院引进了价值20万元的医疗器械的赞助,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出版《东北亚地区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论著目录》引进了赞助经费。

 

 

 

  在频繁的国际民间友好交往中,胡振华教授做了大量工作,结交了许多朋友,人们称赞他是“民间友好使者”。1995年9月,前来北京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长洛扎•奥吞巴娃将一幅具有浓郁吉尔吉斯民族风格的壁挂赠给胡振华教授,以感谢他对增进吉中友谊所做的工作;日本滨田市授予胡振华教授“特别市民”称号,并向他颁发了“表彰•感谢状”。胡振华教授确实为国内外的民族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他愿意将自己的真挚感情,溶入到为民族事业所需要做的每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去,为祖国各民族的振兴和为我国人民的对外友好交流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教学与科研工作外,胡振华教授还兼任大量社会工作。他是中央民族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咨询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学组组长、国家教委北京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及国家教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文献中心书库学术咨询委员、中国《玛纳斯》研究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学研究所顾问、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会顾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微博)兼职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胡振华教授曾被日本岛根大学两次聘为客座教授,并荣获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文史地学院颁发的功勋证书。此外,他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民族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他在各种社会工作中都认真、积极,曾应邀作为特邀代表出席过首都团结表彰大会,担任过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2002年,因在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多年的工作中成绩显著,他被评为北京市宗教界先进个人。胡振华教授所以能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能从事大量的社会工作,除了他个人的努力和他具有的超人的旺盛精力外,还应归功于理解他、支持她的妻子法提买•穆淑惠。多年来,他们夫妻之间一直相敬如宾,特别是穆淑惠女士在积极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之外,不仅担负了家务劳动和教育子女的重任,还帮助丈夫抄写、整理书稿及热情迎送来访的国内外友人。她教育的4个子女中有2个博士后、2个硕士。可以说,这个美满和睦的家庭,也是胡振华教授成功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献身于民族教育事业,从事柯尔克孜语言文化工作,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并为之奋斗终身,这是胡振华教授从青年时代就下定的决心,也是党和人民对他多年培养的结果。他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需要。50年来,他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与远大的理想所带给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和社会工作中执著地追求,不停地跋涉、攀登高峰。

  (作者系新疆大学副教授。本文来源:《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