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海春生所藏古籍及民族文献研究研讨会举办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9  作者:记者王珍

  “如果没有清代的顾广圻、钱大昕、叶德辉,我们可能看不到今天的《蒙古秘史》。”5月11日,大漠遗风:第二届海春生先生所藏古籍及民族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在谈到个人收藏家对文化保护所作的贡献时,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文学系教授叶尔达如是说。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蒙古史学会、辽宁省阜新市政协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藏医药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民族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海春生,蒙古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现任辽宁省政协委员,阜新市政协文史馆馆长、辽宁省蒙医医院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阜新蒙藏佛教文化博物馆馆长。多年来,他致力于民族宗教文物和民族文献收藏整理与研究,现收藏民族文物9300余件套,民族文献8000余部,其中,藏文文献5800余部,蒙古文文献2000余部,累计向全国各科研院所捐赠文物文献2300余件套,为民族文献研究、民族文化交流与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4月,“海春生所藏藏文文献古籍编目”课题立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助理研究员索南多杰等赴辽宁阜新整理、编目海春生所藏的藏文古籍。他们发现,这些藏文古籍可分为宗教、史志、文法、医药、档案等十几类,其版本多样,尤其是康熙朱印版《甘珠尔》、嵩祝寺蒙藏印经院木刻版《四部医典》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海春生收藏的文献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新发现。比如,辽宁省档案馆开放鉴定处处长何荣伟对满、蒙文理藩院功牌进行深入解读后发现,这块功牌是目前唯一由理藩院颁发的功牌,是喀尔喀蒙古参与乾隆朝平定伊犁的实证;辽宁省民委原副主任萨仁图娅认为,海春生所发现的尹湛纳希《一层楼》手稿,对于深入研究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7年7月,海春生向青海师范大学捐赠藏文古籍文献200余函。这些藏文古籍,均系清朝时期广布于北京及蒙古地区的雕版印刷版本,内容涉及文学、历法、哲学等,其中不乏罕见的藏文古籍经折装、袖珍装,对研究藏文文献的版本及流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讨会上,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索南东主系统地梳理了海春生捐赠文献的研究价值。他认为,这些发现于蒙古地区的藏文文献,对研究蒙藏文化交流和蒙藏民族关系史提供了鲜活例证,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认为,此次研讨会涉及蒙古文、藏文、满文、汉文资料,形式上包括档案、文告、公牍、文集、手稿、手抄本、木刻本、铜版印刷等文本,反映了海春生收藏的民族文献内容之丰富;此次会议宣读论文者有蒙古、藏、锡伯、汉等民族,评议人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专家,大家共同讨论民族古籍,是一场民族团结的学术会议,也是“大国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有益实践。当前,多民族文化的研究离不开相关民族的文献支撑,体现了学术领域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乌云毕力格在总结发言时指出,研讨会的很多研究都是围绕海春生收藏的文献展开的,体现了这些文献的社会效益、学术价值。这次会议也凸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学术资源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未来,学界将进一步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学科的学术对话,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9年5月17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