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叙写现代中国边地历史细节的史诗——冯良长篇新作《西南边》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0  作者:张荣德

 

  书名:《西南边》

  作者:冯良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西南边》是彝族女作家冯良的长篇新作,《收获》2016秋冬卷首次推出,2017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正式出版。1月10日,《西南边》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西南边》通过上世纪50年代凉山平叛过程当中相识相恋的三对彝汉夫妻的人生故事,细细描绘了凉山彝族社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历程。这部作品将外部世界与彝族社会、大凉山之间的互动与冲突直接切入日常生活本身,写出了大历史的细节,也更符合彝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事实。作者乐天豁达,长篇叙事不失风趣,在欢快的文字当中将西南边地社会的变迁和彝汉民族的命运娓娓道来。

  一部映照着、反映着宏大历史进程的作品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2016年度汉语小说盘点中,就已经注意到了在《收获》发表的《西南边》,将冯良称为“突然出现的老新人”。“冯良写了一本《西南边》,她是彝族,一方面站在北京看西南,另一方面又是以大凉山为本位的,写彝族社会几十年的历史和变迁,非常丰富饱满。”李敬泽评论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无论是放在2017年还是放在近期的中国小说当中都是非常有特点,也非常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李敬泽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到,面对着伟大时代,作家应该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西南边》是具有史诗品格的小说,通过小说可以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凉山来说,那就意味着现代性前所未有、大规模地在那里降临。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艰难地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国家和现代民族。这是一个极重要、极根本的现代性过程。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西南边》让他看到了彝族社会几十年的变迁,非常地深入、饱满,语言非常鲜活,人物栩栩如生,事件跌宕起伏,带有泥土味的野性和亲情。他还从出版和文学作品编辑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一部语言鲜活、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著名作家马原认为,这本书除了文学价值以外,在叙事上也值得学习。在写这么长的历史变迁,中间几乎没有一个大起大落的段落去衔接,是非常高妙的叙事。

  一部有文化感、艺术感、历史感、价值守护感的杰作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在2017年近9000部长篇小说中,《西南边》是非常重要的收获,具有不可替代性。作品有一个很大特点,把细节写得枝繁叶茂,对细节的把握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是用丰富的细节构建了当代文学中的彝族社会形象,写出了彝族人鲜明的典型形象,又写出了彝族人的群像。

  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认为,“《西南边》是这几年非常罕见的作品,文化感、艺术感、历史感、价值守护感非常强,综合起来看是极其优秀的杰作”。他说,当前民族题材作品或少数民族写作者往往从神秘的民族地域出发,很容易把边地写成一个符号。冯良的小说综合了边地的有益元素,特别扎实,所有的树都是有根的,不张狂,不贴符号,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述。书中对风俗的呈现也完全是随性而来的,不是展示性的,把这些都揉到历史当中。

  文艺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第一次读冯良的作品、他认为作者是一个很有追求,创作实力很雄厚的作家。“《西南边》没有沿着读者以往对反映边疆地区作品的预期,作者本身就像置身其中一样,不露痕迹,同时又有她的根”。

  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说,冯良这部小说的语言极具特点,从语言上就能抓住人。写作者就像手艺人一样,把一个宏大的题材处理得云淡风轻,这是一个功夫,很了不起的。一个好的作家写出一部好作品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元素促使《西南边》成为一部独特的、重要的当代文学作品。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彭程认为,从反映生活的容量、结构特点、人物塑造等方面看,《西南边》都突出体现了对长篇小说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标志着作品辨识度的语言非常鲜明,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情调,与作者所要展现和描绘的地域生活内容很匹配,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品展现了一种壮阔的生活,关于彝族文化的揭示和描写很出色,除了文学价值以外,文献学价值、民族学价值也同样具备。”彭程说。

  一部描述彝族生活的拓荒之作

  著名作家阿乙说,读冯良的《西南边》,就像他当年读《繁花》发现金宇澄一样,是一个意外的发现。他认为,这部小说主题意识非常鲜明,表面在写岁月、人生,其实也在写民族和国家,这种厚度或者这种意识,应该说是在21世纪的中文写作里比较欠缺的。“这部长篇小说偏向于文献和史诗的追求,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对长篇小说标准重新进行了清晰的定义。”阿乙说。

  文学评论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西南边》是冯良自己的小说,是长在她生命里的小说。彝族人对于彝族文化和彝族生活的熟悉是作者的宝库。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缺少对彝族生活的描述,这是一部拓荒之作。“作品里民族交融、信仰冲突、彝族现代化过程,并没有要按我们的想象发展,没有按大的历史事件串接,而是映照在汉族和彝族的爱情、婚姻生活里。作品给了我们一个角度理解民族和民族的交融,理解信仰和信仰之间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民族之间如何交往互动的范本。”张莉说。

  中央电视台资深编导、高级记者张洁是冯良的大学同学,他深情讲述了读冯良小说的感受:“《西南边》帮助我清晰地了解了一段彝族先辈的历史,我的记忆一下被激活了。我把《西南边》当历史看,当民俗看,因为它融进了太多大凉山的历史,太多彝族特质的东西。”

  批评家、作家李云雷说,《西南边》让他了解到了彝族作为少数民族自身的特质,以及彝族跟汉族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矛盾,到最终实现民族交融,这个是特别重要的过程,也是书里面特别精彩的部分。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如书中所描绘的汉族和彝族共同面对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民族关系、新的民族意识,这可能是这部小说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8年1月19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