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30  作者:武勇

   

  图为发布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武勇)10月29日,由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剧研究院、澳门城市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广东省文化厅相关代表参加会议。

  广东省文化厅陈杭副厅长表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广东省是非遗保护的大省,现居于全国前五名之列。越剧、古琴、剪纸和皮影戏四项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另有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147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608项,广东还有有84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六百多省级非遗传承人。目前,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非遗研究中心,以宋俊华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开发编纂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两个标志性成果展现,为我们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既有非遗档案的保存和传播,又有非遗保护动态的评估和分析两者结合的数据库,是我们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很需要借鉴和运用的一个学生平台。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中山大学自创建93年以来,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既有深厚的积累,又有传承创新;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钟敬文在中山大学创立了民俗学学科;50年代王季思、董每戡创立了传统戏曲学科;历经数代人的薪火相传,传统民俗戏曲研究已经成为中山大学两个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近年来所开展的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的编辑就是对上述两个学术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本次数据库和蓝皮书的发布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当人类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变化。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的上线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迎合这个技术变革浪潮的产物,数据库的上线是我们研究者、使用者和分享者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受益。

  据悉,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团队收集的珍藏史料文献,田野调查的图片、笔记与音像,传承人资料以及皮影戏相关的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前,数据库共包含非遗项目、史料文献、研究专著、研究论文、影卷、影偶、田野调查图片、田野调查音频、田野调查视频、田野调查笔记、传承人信息等11类资源。数据库按资源类型进行栏目划分,包含史料文献、影卷、影偶、传承人、田野调查资料、代表作名录、研究成果七大栏目。

  “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来自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黄仕忠教授团队编纂的《子弟书全集》,以及来自其他学者及研究机构的学术资源和互联网资讯等。一期工程利用技术手段对子弟书基础曲目、相关研究成果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子弟书专题数据库,为子弟书研究提供先进的辅助手段。目前,“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共包含基础书目、研究成果、研究学者、学界资讯四大子库。其中,基础书目栏目按照《子弟书全集》的目录,共计收录519篇曲目;研究成果栏目,共计170条图书及文章资源;学界资讯栏目,采集整合互联网子弟书相关的新闻与资讯。研究学者栏目收录了海内外以子弟书为研究对象或相关领域的学者信息及个人成果,一期工程收录5人,二期工程将继续扩大收录范围。

  据主办方介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将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分期推进”的模式,继续深入开展“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两个大型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利用数据采集、文献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服务技术,对多来源、多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先进的学术研究辅助,实现系列学术成果快速转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10月30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