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台湾民族志电影《让灵魂回家》:讲述博物馆与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兴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5-04-23  作者:钱丽花

 

  在“2015年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中,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台湾民族志电影的展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台湾人类学家胡台丽的作品《让灵魂回家》。

  胡台丽,台湾著名人类学者,民族志影像工作者。她可以说是台湾第一个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的工作者,同时又是人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她一面拍摄民族志纪录片,一面以影像辅佐人类学研究,以影像纪录台湾人类学,开启台湾人类学界的“新面向”。

  “时间的流逝,带走的不再只是长者的灵魂,此时部落的灵魂也悄悄地消失。”这是纪录片《让灵魂回家》开篇的序言。这部作品,讲述了台湾阿美人太巴塱部落回收祖屋柱子,重建祖屋、迎回祖灵的故事。

  在台湾母系阿美族文献中,最有名的太巴塱Kakitaan祖屋是一个神圣的象征之地,既是Kakitaan的住地,也是部落的核心。祖屋的柱子上有许多图纹,讲述着这个太阳母神后裔的神奇传说。自日本占领台湾后,太巴塱部落的领导家族Kakitaan的地位开始衰落。Kakitaan家族的仪式逐渐被简化和取消,家族的祖屋被征用为部落的公房。

  1958年的那场大台风将祖屋吹倒后,其中几根刻有祖先雕像的木柱,被当地博物馆收藏。太巴塱部落的Kakitaan文化所剩无几。近年来,部落中一些文化工作者想通过重建Kakitaan祖屋、从现存于“中央研究院”的柱子中迎回祖先的灵魂等一系列方式,恢复部落的Kakitaan文化。重建过程非常艰难,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部落已不是当初的体制,Kakitaan的身份地位也已不再重要。但是,在协调了多方关系之后,一幢供奉祖先灵魂的祖屋还是重建起来。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在展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示了博物馆对于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作用。民族博物馆之“物”,记载和保存了少数民族历史上某个阶段的文化印记,是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记忆的物质体现。因此,博物馆之“物”能传承文化之“忆”。比如,在该电影中,研究院对太巴塱部落祖屋柱子的收藏,就对太巴塱部落文化的抢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近20年来,产生了一大批以创生和贮存台湾世居少数民族集体记忆为主旨的博物馆。这成为台湾“新博物馆运动”的潮流之一,显示出博物馆与民众文化认同塑造的密切关系。

  据悉,台湾目前约有30多座民族类博物馆,分布于台湾5市5县和18个乡镇公所。其中,既有综合研究各族群文化的大型博物馆,也有专门展示某一族群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既有由政府支持的非营利性博物馆,也有依托私人收藏和投资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有的主要依托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工作,有的则面向世居少数民族小学生进行宣教;有的以展示、研究民族文物为己任,有的则侧重民族文化的展演。

  这些博物馆共同致力于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守护台湾古老的文化记忆。它们就如同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体会到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实现了文化根脉的延续、精神内涵的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