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八讲:草根的力量:民间戏班的内部运作机制[傅谨]
“新世纪学术前沿十讲”之八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9  作者:宋玉 整理

第八讲:草根的力量:民间戏班的内部运作机制

主讲人:主讲人:傅谨 博士

时  间:2003年12月23日下午2:00─4:30
地  点: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1层西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


 

主讲人:傅谨 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博士从1993年到2000年,对台州戏班进行了不间断的田野跟踪研究,其专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深入探讨了浙江省台州地区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苏的民间戏班现象,在学界引起极大反响。为了交流田野作业方法与实地研究经验,2003年12月23日下午,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新世纪学术前沿十讲”系列报告会第八讲特邀傅谨博士主讲。

  报告会上,傅谨博士运用戏剧学与社会学结合的方法,以丰富、生动的实证性细节从以下五个方面客观地剖析了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部运作机制:㈠戏班的特征;㈡戏班内部构成特征;㈢戏班演出内容;㈣戏班演出制度;㈤“老爷戏”以及它的社会学内涵。由此,可以从民间戏班的现实存在来探讨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之间的联动关系。现将报告会内容综述如下:

   台州戏班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戏班是一个营业性的剧团,班主和演员都是靠演戏来谋生的。其次,流动性。流动性也是民间剧团与国营剧团的主要区别。戏班是经营性的团体,戏班和戏剧在全国性的流动,演员也在不同的戏班间流动。50年代初,政府对中国戏剧事业进行了大的整顿,整顿的主要手段是剧团的登记,每个戏班在属地登记,演员在戏班登记,使剧团由固定的地方政府领导;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戏班的密度,基本限制在每县一两个戏班的水平上。而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苏的台州戏班在体制上和密度上与1949年前的格局衔接起来,大致恢复了建国前的基本状况。而该地区戏班数量由解放前20多个增加到80多个,则平衡了人口增长与戏剧需求。第三,戏班是职业化的剧团。戏班并不是人们习惯所说的“农忙务农,农闲演戏”的业余表演团体,没有农忙与农闲之分,演员不演戏的时候在家闲着,非常职业化。这三个特征决定了戏班与戏剧欣赏者、戏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戏班的规模、演出形式及其内部的运作方式。

  台州地区的戏班在经营运作机制上有其特殊的内部构成。戏班一般都是老板个人所有,投资一般在十几、二十万左右。自古以来戏班不容易经营,盈利比较困难。但老板挣钱有一个制度性的保证:戏班实行内部分配方式,每一演员都按日发工资。作为台州戏班的规矩,演员每个月给老板送一两天戏,老板向演员租赁服装和道具。这种方式保证了每演出一场戏,老板就能挣到钱。而且在淡季戏金低时,老板还可要求演员打折扣。

  每年农历6月至8月是台州戏班的休演期,叫“歇夏”;戏班的招聘活动一般在这期间进行。演员一般给班主演一年,演员的一年就从9月算起到第二年的6月。在这一年内,演员一般不会跳槽。由于演出都要用方言,因此演员的流动圈与方言圈的关系比较密切,相对封闭。在这小圈子里,戏班之间和演员之间有神秘的沟通关系,互相传播对自己有利或无利的消息。所以对演员来说,跳槽非常不利,经济上会受到损失。

  班主与演员除了直接寻找或直接联系,还要靠民间经纪人的介绍。傅谨博士以开小卖部的经纪人二嫂为例,简单介绍了台州地区存在的民间经纪人。二嫂掌握很多当地戏剧界的信息,主要给演员和戏班搭桥连线,而且是不收钱的;被介绍的演员或老板以光顾二嫂的生意来感谢二嫂,由此演员和老板的经济也就带动了二嫂的经营。

农村演出场地

招待戏贾

路头戏表演现场

请“老爷”看戏

照片提供:傅谨

  据傅谨博士的田野调查,“路头戏”是目前台州地区民间戏班最重要的演出形式,已成为民间艺术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头戏,也叫提纲戏。它并无固定的剧本,只有剧情大纲和几段约定俗成的重要唱段道白,戏之主干则根据演员的临场需要和对人物的理解做即兴发挥。路头戏是民间戏班演出的诀窍,演员们根据提纲可以把整本戏唱出来。路头戏给戏剧演员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供了极其开阔的空间。这种即兴创作也使得演员有可能在她们与观众直接的交流与互动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剧目、唱腔与表演手法,它给戏剧发展提供了惊人的活力和无限的可能性。路头戏作为即兴表演,受演员的知识结构和当时兴致以及现场气氛的影响。

  戏剧在台州地区一直很繁荣,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戏剧演出在各个不同地方既有很多差异,又有不平衡的现象呢?傅谨博士多年来一直寻求这个答案。他认为经济完全不是一个原因,据调查经济繁荣与戏剧繁荣并没有必然联系。但有一点,凡是戏剧繁荣的地方,都会依赖于当地的民间信仰。台州地区的民间戏班之所以相当活跃,根本原因是它承载着帮助传统民间信仰运作的功能,即每年都要给“老爷”举办庆寿活动。此项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唱戏。“老爷”是当地民间信仰对各种神的通称,给神演的戏就是“老爷戏”。神供在戏台前,香火旺盛;戏台面向着主神,演戏主要是给神看的,人们只是顺便与神分享。凡是请“老爷”看戏都会请戏班,不会放电影或请歌舞团等,当地人说“老爷”不喜欢露胳膊露腿的东西。

  由此,傅谨博士进一步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戏剧表演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而这正是其专著尚未充分展开的一个关节性问题。5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已很松散。民众对“老爷”的信仰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实质性的信仰内涵越来越淡薄。但是,民间信仰仍然是维系戏剧存在的一个手段,而且是当地民众的精神支柱,在社区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前,社区的结构是由宗族来维持的,宗族作为现世的制度维系着民间信仰;现在台州地区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地方社区组织,成为信仰的现实载体,就是老人协会。老人协会在社区整合的过程中起很特殊的作用,凡是民间自发的,民众所公认的民间事务都是由老人协会来完成的,如求神、请戏班来演戏是他们每年主要的社区工作之一。这些年,老人协会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几乎就是一个宗族组织的翻版。这说明台州戏班演出的现实功能超出了艺术层面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宗教祭祀方面的仪式功能,其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因此也有极大的学术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深拓。

  报告会上,来自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结合自己专业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就艺术学的田野方法,即兴表演在特定地区和特定场合下的现时性完成,民间戏剧表演的田野观察和理论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综述整理者:宋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