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文学):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综述(四)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4  作者:综述作者:李斯颖 审校:尹虎彬 编辑:...
会议时间:2011520日下午
会议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
人:奥奈恩格尔霍芬(A. TH. P. G. Van Engelenhoven
雷国洪
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非遗数据库工作室负责人,高级工程师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尹虎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所副所长
现场翻译:黄怡婷
520日下午,“世界濒危语言与口头传统跨学科研究”会议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口头传统、非遗成果的数字化以及数据库的建设上。
三峡大学的非遗数据库工作室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雷国洪先生做了题为“五个层面的非遗数据库建设需求”的报告。他的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构建数据库是保护工作的需要;二、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与层次;三、五个层面的非遗数据库建设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包括了全面普查、名录体系分级认定、重点项目深入调查、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传承人认定与扶持、生态保护区与保护之乡的认定、保护措施落实、传播与传承经验交流、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但非遗工作信息化存在若干的难点,包括: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结构不统一;无分类标准、无元数据著录标准;资源概念宽泛、管理理念迥异;部、省业务专家远离基层等。数据库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了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乡镇文化站、文化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各类学术研究机构、传承人及其亲属、其他自然人等。他们关注的视角也各有不同,政府工作人员关注工作效率,要求便于行政管理;政府领导关注面,要求资料全;专家学者关注点,要求资料细;文化产业关注其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群众文化组织关注其艺术方面的可加工潜力;传承人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根据不同层面的用户,需要数据库提供的服务很不相同,需要划分用户群,厘清数据库的用途,分别实施。他认为非遗数据库建设至少存在普查成果数据库、地方资源数据库、专项研究数据库、大众传播数据库、电子政务数据库等五个层面。五个层面各司其责,各有重点,可以借鉴,可以互通,自成系统。但要有效利用数据库,必须厘清概念才能有效开展工作。要弄清什么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资源(resource)包含哪些内容?他认为,非遗五要素(five elements)包括艺人、艺种、资源、实物和素材,前四要素是客观对象,第五要素是记录载体。一个艺种包含多个资源,一个艺种可能有多个相关联的实物,一个艺种由多人传承,一个人可以传承多个艺种,素材反映艺种(资源)、实物、传承人。五个层面的非遗数据库建设各有其需求。他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管理系统、年轮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为例,介绍了普查成果数据库、地方资源数据库、专项研究数据库、大众传播数据库、电子政务数据库的建设需求,展示了丰富的网站信息。他特别以湖北宜昌为例,宜昌各县区资源普查工作扎实、成果丰硕,得到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组的肯定,被认为是“数据库建设全国领先”。2010年,该系统已在湖北各县市区推广使用。在结语中,他指出数据库研究的方向应该能深刻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进行了题为《中国<玛纳斯>史诗的田野调查:资料档案及数字化》的演讲。他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田野调查以及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该工作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阶段时间为1961年3-10月。地点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图什县和阿克陶县各乡镇。此次访问玛纳斯奇30多人,记录《玛纳斯》史诗文本20多万行及其他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多部。第二阶段时间为1964年6月—1966年7月。地点除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图什县和阿克陶县各乡镇之外,还调查了阿克苏地区的温宿、乌什县的柯尔克孜族乡村。《玛纳斯》史诗的第三次田野调查及记录工作开始于1978年12月,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从1995年至今,学者开始用比较先进的采录方式,比如用磁带录音机,摄像机以及数码相机等手段采录史诗歌手的资料,并开始立体式,多方面地搜集各种手抄本、图片以及与史诗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开始建立《玛纳斯》史诗的档案库和资料库。从1961年第一次调查采录到20世纪末,总共发现并记录在案的《玛纳斯》史诗歌手马纳斯奇120位。
在调查采录的基础上,许多口头文本资料得以刊布和出版。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1984年-1995年历时11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被国内外是史学界誉为“当代荷马”的新疆阿合奇县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Jusup Mamay)演唱的《玛纳斯》史诗8部23万多行的柯尔克孜文文本。这一文本于2004年还由上述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柯尔克孜文本和一卷本吉尔吉斯文本。除了搜集记录出版之外,对《玛纳斯》史诗的研究亦取得可喜成就。其中,郎樱教授对《玛纳斯》史诗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声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出版的研究专著主要有:《<玛纳斯>论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等。关于《玛纳斯》史诗的研究除了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者是在各种论文选集中出现的数百篇论文之外,国内已经出版的研究专著还有《<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和托汗•依萨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民族出版社,2006年),《<玛纳斯>史诗的多种变体及其说唱艺术》(曼拜特,柯尔克孜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这些著作标志着我国《玛纳斯》史诗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于各种资料的保存和数字化,对于各种资料在网络上呈现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希望能把《玛纳斯》史诗各个时期所搜集的不同玛纳斯奇的异文和变体,包括与此相关的各类民俗资料都纳入我们的资料库当中,并用柯尔克孜文原文及拉丁文转写、汉译文及英文等呈现出来,让全世界学界都能深入了解《玛纳斯》,并让那些感兴趣的学者开展对《玛纳斯》的研究。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够看到我们所展示的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的全部成果。
尹虎彬研究员以中国社科院民文所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做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资料数字化典藏实践”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我所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的情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族文学所的研究人员持续不断地采录各种珍贵的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录音、录像、图像和文本资料。遵循资料库、基地、网络三位一体的循环建设思路,当前我所的资料库进入信息化时期。其进程又可分为一期(2000-2005)、二期(2006-2010)两个阶段,涵盖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资库管理系统和“媒资网”。2003年,民文所启动了“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项目。2008年,基地从预设的8个增长到9个,即内蒙古扎鲁特乌力格尔(本子故事的口头说唱)、青海果洛藏族史诗与口头传统、四川德格藏族史诗与藏戏表演、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四川美姑彝族克智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贵州黎平侗族大歌、新疆阿合奇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史诗《江格尔》、甘肃玛曲藏族史诗《格萨尔》等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这些田野研究基地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资料库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目前,“资料库”已经入库的资料为8类,8千余项;包括格式文本、数字文档、表格、报告,尤其是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类型的文件。
媒资系统为我们资料库提供了一个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其数据依托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侧重“资料库”中的口承部分,包括史诗、叙事诗、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主要工具是成都索贝公司开发的Enet3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工作重点是抢救和保护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目的是进行民族文学、文化保护,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合理的开发应用,并通过这项工作,为今后规模化的田野普查和采集保存奠定数据管理基础。其流程主要包括了田野调查、实体资料库、媒资库和数据交换四个阶段。
田野研究与媒资系统之间存在着良性的的互动关系。“媒资库”的设计基于学者从田野中采录的资料特征及学者的田野研究实践。“媒资库”为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提供了参考。学者的田野研究实践又不断地检验着“媒资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使其改进、臻于完善。“媒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规范了学者的资料收集工作。
当前,民文所正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为依托,建立“民族文学媒体资源网”。其一,是要面向社会大众的少数民族文学展示平台。整合多种介质资料,对具有相对成熟研究成果的重要少数民族文学资料打包,进行立体展陈,力图再现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状貌,反映现阶段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其二,开发专业检索平台解决教学和辅助研究需求。以“媒资系统”为基础,向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选择查询功能。先期开发以下几种查询方式:1.主题词查询;2.学科分类查询;3介质查询;4民族查询;5语种查询;6地名查询。
    以上的三个发言都指明了
中国口头传统、非遗成果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以及数据库的建设,他们的报告为我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思索。
 
综述作者:李斯颖 审校:尹虎彬 编辑:郭翠潇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