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49期·综述】“概念隐喻,概念化与人文学科的交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23  作者:童培霖 整理
  2024年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文沙龙第49期“概念隐喻,概念化与人文学科的交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民间文学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由墨尔本大学教授罗永现主讲,杨杰宏副研究员主持。民族文学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一些师生参加了此次民文沙龙。
  罗永现教授从概念隐喻和概念化的介绍切入,论述了他对民间文学及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思考。首先,他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作了梳理和介绍。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在于其认知性、概念性和系统性,强调隐喻在思维过程中的普遍性和潜意识驱动。罗永现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概念隐喻的三大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并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分析了概念隐喻的对应及映射结构。
  其次,关于概念隐喻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罗永现教授认为,在文学、语言学习、政治和经济学等领域,概念隐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学中,概念隐喻使人们能够重新解释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想法,从而拓宽视野。在语言学习里,理解潜在的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记忆词汇。在政治领域,从政者们经常使用隐喻作为有说服力的沟通工具,与陌生人之间建立认同感。经济学领域同样也充满了大量概念隐喻,英语语境里经常出现“经济是人体”“商业即战争”以及洪水地震隐喻、机器工具隐喻等概念隐喻类型。
  再次,关于语言学描写方法及其在民族民间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罗永现教授列举了田野调查以及韦氏音标转写拼音、国际音标等语言学描写方法,强调了语言文学工作者能用、会用国际音标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国际音标以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区别的分类。在翻译应用方面,列举了《贼歌》和翻译诗人庞德的事例。《贼歌》是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对歌文本,描绘了封建制度下西南部地区壮族人民的生活图景,是对侗台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重大贡献。最后,罗永现教授选取了庞德对《青青河畔草》等几首古诗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鉴赏。
  沙龙研讨环节,杨杰宏副研究员总结讲座从研究视角方面为学者提供了宝贵思考,李斯颖副研究员就侗台语族台语支的用词问题进行交流,强调了民间文学研究中语言学角度与文学角度“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吴晓东研究员、姚慧副研究员等学者,及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讨论。
  (童培霖 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