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47期·综述】推进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4-13  作者:荒原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第47期“民文沙龙”。本期沙龙由该所副编审王尧主讲,题目为“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林”。
  王尧首先回顾了其研究的理论起点之一——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该文对民间叙事研究影响深远,发表至今已二十余年,在很多领域都有回响。刘魁立将故事比作“生命树”,“是因为故事和生物体一样,拥有自足、完整的价值系统,能够自我生长、自我运行”。王尧进而陈述了其对生命树概念体系的拓展思路,尝试以生命树林为方法,沟通民间文学的“故事语法”与小说的“叙事语法”。
  王尧认为,刘魁立择取的狗耕田故事具有高度同质性,其中已然内含了作为同一情节类型的前提。后来者在应用生命树和情节基干作为分析工具时,时常缺乏自觉。如果研究对象本身差异性强、来源多样,难称同质——尤其在多民族、跨文化比较中,则需对生命树模型的隐含前提保持觉察。刘魁立的生命树是已经由他进行情节类型初筛之后的“标准树”,王尧则试图将各民族所有具体情节相关性的文本都绘制在一起,这是故事原始丛林中未经修剪、藤蔓交错的“野生树”。由于民族文化的异质性,由同一故事元素发散出去的情节走向十分多样,情节反差鲜明可见。
  王尧最后总结认为,小说叙事学与民间文学的故事学在很多概念和问题上可以通约,尤其是二者都很像语法学。这两类研究分别在文艺理论和民间文学界生成了一些成熟稳定的范式,然而我们对二者的互通之处尚缺乏讨论。如何推进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进而使被视为文学“原型”的民间故事的研究向小说叙事、文学叙事辐射影响,需要拓展故事学长期以来以母题、类型、功能项为核心的话语体系。
  少数民族的故事、传说,与史诗、叙事诗之间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各活态文本之间经常呈现题材的共享和结构的交互,特别适合纳入叙事语法和文类的大视野中观察,这样能对口头传统的运行机制作出更深入的阐发。故事的规律具有隐蔽性。口头传统中的全部故事可以无限关联,生成茂密壮观的生命树林。这是一幅有象征意义的图景,王尧以“生命树·林中路”的隐喻结束讲座。
  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杰宏主持。他说,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有宏阔的研究空间,与民文所的学科史诗学、神话学相得益彰。意娜针对生命树林与元宇宙、ChatGPT的关联发表见解;李鹤从类型、母题、功能项等故事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当代中国民间叙事研究应勇于创造新的概念工具,建构适合中国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宋贞子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社科大研究生等参加活动并与主讲人进行了讨论。
  (荒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年4月7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