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26期·综述】[多洛肯]“晚近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趋向”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09  作者:冯王玺

  2019年12月24日,第26期民文沙龙“晚近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趋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民文沙龙由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多洛肯主讲,民文所副研究员吴刚主持。民文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一些高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第26期民文沙龙现场 吴刚摄

  针对“晚近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趋向”这一命题,多洛肯首先梳理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及其范畴的转变。其次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民族融合下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学家族与地域文化研究”两个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路向。

  第26期民文沙龙主讲人多洛肯 朝戈金 摄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之下,各民族文学交融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经成为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趋向。回溯学术史,多洛肯指出,要确立民族融合下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新路向,就要打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民族文化壁垒与学科壁垒。其一,打破民族文化壁垒,需要研究者不苛求民族特征和民族分歧,重视少数民族文人的非民族化的创作意义。不仅要考虑到作家自身是否具有身份意识,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民族特征,更要考虑到将汉族文人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批评和评论也纳入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范畴中。这样做不仅不会妨碍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纯洁性,反而可以极大地扩充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思想库,拓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使得相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提升。其二,打破学科壁垒,需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打破固有思维,面对学科的跨学科特征,积极主动地与主流的古代文学学科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进入主流的文化视野当中。

  关于如何不落窠臼,展开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的问题,多洛肯主张从少数民族文士对经典诗文的接受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学交往研究、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士的文学影响研究、民汉文学交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研究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综合考察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汉文学创作之间的文学双向影响的复杂关系,归纳总结民汉文学相互融通、整体推进的发展规律,阐述民汉文学交融与中华文学史的建构的内在联系等诸多理论问题。

  多洛肯提出的第二个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趋向是从文学家族与地域视角进入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古以来,家学和师承都是中华文化赖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一视角的引入,旨在依循宗族和血缘这一脉络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力图将血缘关联性研究、地缘关联性研究、社会关联性研究、文化关联性研究,家族文学与文人生活姿态以及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以及家族文学现场与文学成就的关联性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在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学界针对家族、地域问题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多洛肯以明清时期蒙古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例,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涌现出的世代从事创作的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群体,并以上述文人群体为案例,再次强调文学家族与地域视角对于研究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意义。

  最后,多洛肯指出,新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破自身困境,进行自我反思,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可能。但与此同时,多洛肯也强调了文献的重要性,建议牢固树立学术研究中的文献意识,努力探寻文学发生的现场,还原符合历史真实面貌的丰富的文学风貌,从而彰显古代少数民族创作的文化影响力,揭示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格,全面总结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群体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在评议讨论环节,朝戈金研究员指出,少数民族文论中不仅吸收了汉族文论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特质。在探讨古代少数民族文化问题时,应考虑当时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认同方式。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杨霞、杨杰宏、孙少华、阿比古丽·尼亚孜等人就民汉文学研究中的文献问题、跨学科交融问题以及家族地域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突破了传统研究范式对推进古代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翻译、少数民族作家身份的认定等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冯王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