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18期·预报】[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 12月25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1  作者:民文所

民文沙龙 

    第18期“民文沙龙”活动预报  

    

  题 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

  报告人:巴莫曲布嫫

  评议人:康丽

  时 间:2018年12月25日(周二)14:00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建国门内大街5号11层西段1117室) 
 

 

  内容提要

 

  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和原则,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指”和“能指”;围绕《公约》约文厘清概念之间的关联、错位与对接,进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基本领域及其保护措施等核心理念;从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层面诠释《公约》及其概念工具、话语系统及遗产表述中的不当用词。根据《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搭建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实际;结合《公约》创立的“过程性”保护框架,说明非遗建档(含展示和传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举要分析,讨论中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的横向问题和主要挑战。

 

 

  报告人简介

  

  

  巴莫曲布嫫,彝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法学博士(民俗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史诗研究学会秘书长;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缔约国推荐);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04年以来,深度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政策制订、行动纲领和实践方略有密切的学术跟踪;2015-2017年,与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一道,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的项目评审工作(团队负责人之一);2016-2018年,带领中国民俗学会履约报告课题组参与文化部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履约报告的撰写工作。 

 

  评议人简介

  康丽,法学博士(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成员(2015-2017),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履约报告专家委员会成员,亚细亚民间叙事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2008-2009)。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出版《巧女故事》等专著,在《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族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完成省部级咨询报告七份。近年研究方向为:民间叙事学,社会性别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18年12月21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