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14期·综述】“神话研究中的文化自信”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05  作者:刘艳超/文 郭翠潇/图

  2018年10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第14期“民文沙龙”活动在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民文沙龙由王宪昭研究员主讲,吴晓东研究员评议,杨杰宏副研究员主持了本期沙龙。民族文学所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其他一些高校的师生20余人参与了此次沙龙活动。

第14期民文沙龙报告人王宪昭研究员      郭翠潇/摄

  王宪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讲述,即什么是文化自信,如何理解神话作为优秀文化传统蕴含的自信,以及在神话研究中如何提高自信心。

  首先,王宪昭提出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范围。他追溯了孔子、矛盾、胡适等人对神话的理解与阐释,认为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相比,神话的研究并不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神话学这片丰富的文化土壤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出来,没有被美的眼光所观察,更没有得到充分地分析、研究和阐释。而能否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神话关乎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理论根据,从国家发展大局而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许多优秀的神话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无疑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评价希腊神话时说的那样,它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只有站在这个高度去关注和研究神话,才是更好地理解神话中蕴含的文化与自信。

  第二部分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神话的文化自信传统时,王宪昭从神话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这一角度作出相关解释。从内容角度而言,神话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有解释世界起源的创世神话,有解释人类来源问题的人类起源神话,还有一些与动植物、婚姻、灾难、战争、巫术等相关的神话。从中华民族众多神话的讲述、接受与传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同于西方一些国家的神话信仰传统,而很好地记忆和表达了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特别是在表达积极向上的集体力量方面,在各民族神话中都具有普遍性。王宪昭还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为例解释了神话形式的多样性,如中原汉族地区文字发展较早,使神话多以散体叙事的方式呈现,而一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为了清晰的表达,他们常常采用韵散结合的叙事策略演述神话。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

第14期民文沙龙现场

  最后,对于当下如何开展神话研究和增强文化自信这一问题,王宪昭结合马克思对神话的定义,解释了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创作特征,分析了神话是如何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特别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讲述的与神话相关的论述: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用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他认为古代神话实质上与当今认识与实践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神话自信与文化自信也是密不可分的。许多神话的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为实现文化自信,提出几点建议:如何科学的选择神话研究方法,如何做好优秀神话的古为今用,以及怎样做好神话学田野调查等。

  吴晓东在评议环节充分肯定了本次沙龙的话题深入浅出,是图文并茂的解说,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相关问题作出补充。吴晓东认为,如今强调文化自信,必须考虑文化自信的现实需求。他认为文化自信与经济自信是不可分的,一个国家国民的自信来自于经济上的强大。换言之,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强大。同时,吴晓东指出文化自信依赖于文化传统,他认为神话是文化传统,从神话中可以找到文化自信的支撑点。关于如何在神话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支撑点这一问题,认为神话作为古人的科学,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探索。因而神话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确定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吴晓东将黄帝与天神、黄道、黄历联系起来,认为黄帝四面的神话与古人久远的两分、两至的历法知识相关。此外,他还通过分析女娲的原型及女娲补天神话背后蕴含的历法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吴晓东肯定了通过神话研究可以提高文化自信这一观点。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参加沙龙的师生踊跃发言,如杨杰宏、吴刚就神话的共性母题与日常生活价值的关系,张建军针对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和整理与神话的关系,张多针对神话田野调查与当今价值等问题展开研讨。此外,毛巧晖、诺布旺丹、甲央齐珍、巴合多来提、包秀兰、玉兰助等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刘艳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