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11期·综述】“图画叙事与仪式演述——以东巴古籍文献为例 ”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30  作者:杨杰宏/文 郭翠潇/图
    2018年7月3日,民文沙龙第十一期“图画叙事与仪式演述——以东巴古籍文献为例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举行。本期民文沙龙由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院副院长木琛副研究员、民文所杨杰宏副研究员担任引言人,由吴刚副研究员主持。民文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巴莫曲布嫫研究员、民文所南方室主任吴晓东研究员、民文研究所各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一些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木琛副研究员    郭翠潇 摄

  木琛副研究员主讲的主题为“纳西东巴象形文与东巴古籍文献”。他首先介绍了纳西族历史梗概及东巴象形文字的构字特征,重点阐述了东巴文的记言方式。他认为,东巴文具有图画表形、提示语词、逐词记音等记言方式,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形意文字(表形兼表意)到意音文字(表意兼表音)、意音文字的发展轨迹,展示了人类文字从原始图画过渡到古典文字的完整过程。

  木琛对东巴文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东巴象形文主要由弧线和曲线造型,以平直线和点辅之。这些线条通过变化无常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组织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图形又组织成篇章,节奏与韵律的美感溢于纸上,形象、抽象互动地表现世间万物,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静止而有舞蹈之律动。

  历代东巴用东巴象形文记录的宗教祭词、卜辞及其它相关资料,经过长期加工整理,融入民间口头文学的内容,形成卷帙浩繁的东巴古籍文献。东巴古籍多数为仪式中诵读的经典,以诗歌体裁记载的神话故事,语言整齐优美,修辞奇特,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起伏跌宕,逻辑严密。创世史诗《崇般图》、叙事长诗《鲁般鲁饶》、部落战争史诗《东埃术埃》三部作品代表了纳西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最后,木琛副研究员对东巴文书写的民间应用文献也作了介绍和总结。

杨杰宏副研究员   郭翠潇 摄

  杨杰宏副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多模态叙事文本:东巴叙事文本性质探析”,主要是基于东巴象形文字特点及东巴经书在仪式中演述情况,探讨了东巴叙事文本的性质。他认为,从一般意义书面文本类型而言,主要指由东巴象形文字书写而成的书面文本,但从东巴叙事传统的文本类型而言,又包括了口头的、舞蹈的、音乐的、绘画及工艺美术的、仪式程序的等多元形态的文本。他认为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与具有一字一词相对应、逐词记录、线性排列的成熟文字不同,大部分东巴经书的书写方式体现出字词不对应、没有逐词记录、非线性排列、有词无字、有字无词的早期文字特点。由此这种文字记录的东巴经书,包括东巴神话、史诗具有“看图说话”的图画叙事特点。

  杨杰宏认为这些经书通过仪式程序组合,借助东巴经书、口头演述、东巴画、东巴舞、东巴音乐等多元仪式要素实现叙事功能。东巴仪式叙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集群,具有“超级故事”特征;东巴仪式中的“超级故事”与繁杂的仪式系统,东巴教的意识形态、民众的膜拜行为及神灵信仰等传统指涉性密切相关;仪式叙事包含了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谚语等众多文类,体现出多元模态的文本形态。

第11期民文沙龙现场    郭翠潇 摄

  在讨论环节,巴莫曲布嫫研究员认为东巴文字是东巴念诵经书时的提示性符号,它通过提示记忆、浓缩文字来帮助东巴完成仪式中的经书吟诵,这背后是有非常丰富和强大的口头传统作支撑的。巴莫曲布嫫研究员结合纳西族与彝族的叙事传统特征比较,对图像叙事、口头叙事、文字叙事的联系与区别作了深入的阐述。她认为不管是口头的、文字的,还是图像的叙事,必须遵守叙事传统的叙事法则,不能随意篡改,因为这种传统是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被特定的族群所接受、共享的;但叙事内容中的文字的准确、修饰,细节的丰盈程度与个人才艺密切相关,这方面是有创造性空间的。最后,她对坡芽歌书、苗族刻道、水书、女书、壮文、傣文,包括现在仍在流传的印度两大史诗在内的图画、文字、口头等多元化叙事的研究意义作了阐述。吴晓东研究员对东巴文字的提示性、记录内容的全面性特征、图画叙事与语言叙事的不确定性、神话专有名词之间的语言联系等四个问题作了阐述。

  吴刚副研究员、姚慧副研究员、孟令法博士、彩云博士、央吉卓玛博士、张多博士等人分别从多民族语言融合、中国传统音乐思维模式、畲族叙事传统、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叙事传统、藏族史诗抄本、滇西南多民族佛教叙事传统的视角出发,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木琛副研究员、杨杰宏副研究员用东巴文题字留念  郭翠潇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