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10期】“《今古奇观》在韩国、蒙古以及达斡尔地区的传播”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7  作者:周健强/文 郭翠潇/图

  20186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第10期“民文沙龙”活动在该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民文沙龙由杨杰宏副研究员主持,宋贞子博士、吴刚博士、莎日娜博士先后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石昌渝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潘建国教授担任评议人。参加此次研讨活动的主要有民族文学所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第10期民文沙龙现场   郭翠潇 摄

  宋贞子博士以“《今古奇观》在朝鲜的传播”为题,分别介绍了《今古奇观》在韩国的现存版本、译介及翻案情况,并比较了翻案小说《鸳鸯图》与《今古奇观》中《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的异同。宋贞子博士追溯了中国典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史,指出《今古奇观》在18世纪中叶传入朝鲜,现存《绘图今古奇观》《绘图续今古奇观》《绣像今古奇观》《改正今古奇观》等多种刊本,以及三种写译本。韩国近代化过程中报业兴盛,从1905年开始李海朝、朴颐阳、玄炳周等文人先后刊载《枯木花》《鬓上雪》《鸳鸯图》《明月亭》《青天白日》《御史朴文秀传》等二十余种取材于《今古奇观》的翻案小说,一时蔚为大观。最后,她以翻案小说《鸳鸯图》为例,指出它与《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同中有异,二者主要情节与人物类型十分相似,但翻案小说在因果报应、孝义观念与对外来文明的接受程度上超越了《今古奇观》原文的设置,彰显出中韩之间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 

  吴刚博士介绍了达斡尔族说唱乌钦、乌钦《百年长恨》的来源、《百年长恨》与《今古奇观》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异同,以及这篇故事如何进入达斡尔族说唱传统中。吴刚博士从乌钦的解说引入主题,他指出达斡尔族民间有乌钦说唱传统,内容既有本民族英雄故事,也有汉族经典故事。达斡尔族文人敖拉·昌兴(18091885)用满文字母拼写达斡尔语留下了大量说唱文本,将口头传统乌钦引向书面,其中就包括《百年长恨》。他认为乌钦《百年长恨》来源于《今古奇观》中的《王娇鸾百年长恨》,但究竟来源于满文译本、蒙古文译本,还是汉文原本,学术界尚未有明确说法。吴刚博士在核对各种满文文献目录以及现存两种蒙译《今古奇观》之后,认为乌钦《百年长恨》不是来源于满文译本、蒙古文译本,而是来源于汉文原本、尤其是篇末的《长恨歌》,并且内容高度一致,乌钦《百年长恨》将其改编为四句一段、押头韵的说唱形式,并将达斡尔族的宗教文化融入其中。乌钦《百年长恨》之所以能够在达斡尔族中传唱并以写本形式固定下来,一方面是因为19世纪中叶,达斡尔族文人的汉文素养大为提升,在汉族经典故事的影响下,达斡尔族文学传统逐渐由口传进入书面;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开始关注家庭生活、妇女命运等问题,《王娇鸾百年长恨》传入达斡尔族社会,正呼应了这一历史进程。 

  莎日娜博士分析了《今古奇观》乌兰巴托版蒙古译本的特点、翻译缘起以及对蒙古社会产生的影响。她指出《今古奇观》现存哈斯宝本与乌兰巴托本两种蒙古译本,后者在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四种抄本,内容基本一致,很可能是根据同一底本抄录而成。译本成于众手,水平参差不齐,并对原文做了较多改写,大量删除与蒙古审美差距较大的文字;蒙译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原书的佛教色彩,还根据蒙古族的喇嘛教信仰增补了不少宗教内容。之所以翻译这部小说,既因为《今古奇观》每卷篇幅较短、易于分工合作,也与蒙古社会的城镇化息息相关,这种世情故事容易让普通读者移情其中,并迎合了崇尚自由爱情的民族传统。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对个别篇目的选择性译介,蒙文译本是比较完整的全译本;蒙译小说不仅是对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还深入参与到蒙古文学传统的建构中,蒙译汉文小说是蒙古小说最为优秀的形式。蒙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达·那楚克道尔吉、策·达木丁苏荣等都深受《今古奇观》译本的影响,蒙古国建国初期多次将《今古奇观》故事搬上戏曲舞台。 

  在评议环节,石昌渝研究员指出,三位学者做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对《今古奇观》在东北亚地区的流传做了详细的梳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离不开对小说译本的深入分析。《今古奇观》是对“三言二拍”的选录,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微妙的关系,而且“三言二拍”在日本以外的地域流传不广,现代学术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京本通俗小说”的疑案,在具体的研究中还可留意同一故事来自《今古奇观》还是“三言二拍”。 

  陈岗龙教授认为,三位博士的报告构成了中国小说在东亚地区传播的经典案例,可以借此考察文学史上某些整体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朝鲜、蒙古和达斡尔族大体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今古奇观》的翻译作品?这是否与社会变迁和新思想的产生有关,以至于小说翻译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原著,重新审视家庭和妇女的身份?今天的报告拓展了我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中国小说可能为东亚文学传统的演进提供了新的契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能够进行这样的多边延伸,很有意义。当资料有限时,思想价值的阐发可能比版本的考订更重要。 

  潘建国教授谈到,今天的报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分别是小说典籍在东亚的传播与小说作品的跨文化翻译。清代中叶以后《今古奇观》版本很多,较为易得,所选篇目又基本都是明人编写的市井平民、家庭伦理故事,与满、蒙古、朝鲜地区的社会现实相距不远,朝鲜文人甚至留下《啖蔗》等文言改写本,流传极广。与传播相比,由于语言、文化等条件的限制,目前译本研究较为薄弱,尚未完成《中国小说满文译本提要》《中国小说蒙文译本提要》等工具书的编纂,期待着像三位博士一样具备语言和文学素养的青年学者,能更多地投身到相关的研究中。潘建国教授还带来新发现的资料,日本学者梅村良之的《<今古奇观>研究》手稿,这是目前为止东亚最早的《今古奇观》研究著作,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