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文沙龙第5期】“信息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5  作者:央吉卓玛

  2017年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第五期民文沙龙在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为“信息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由民文所助理研究员郭翠潇主讲。民文所吴晓东研究员和王宪昭研究员分别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民文所在职研究人员、在站博士后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的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

  郭翠潇首先从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入手,为参与“沙龙”的专家学者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她认为,随着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民俗数字资源必然急剧增加,而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又势必加速数字资源的传播,当代民俗学者能够接触到的资料数量之大、获取方式之便捷是前人无法想象的。鉴于信息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意义,对其进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郭翠潇围绕主题,将报告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并分别以“文献资源的发现和管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文本分析工具”、“专业数据库资源”和“计算民俗学(computational folkloristics)”为论题展开讨论。

  在“文献资源的发现和管理”版块,郭翠潇以学术资料搜索引擎、文献管理软件、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为例深入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文献资料搜集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第二部分,展示了Excel、Gephi等数据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在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的应用案例;第三部分,以台湾大学设计开发的“Docusky”为例,介绍了适合人文学者使用的文本分析工具;报告的第四部分,系统介绍了民文所建设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数据库,并对建库过程中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模型进行了展示和解读。

  “计算民俗学”作为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整个“沙龙”讨论最热烈的主题。据郭翠潇介绍,“计算民俗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蒂莫西·坦盖利尼等学者在2012年明确提出的,他们认为计算民俗学是民俗学的子学科,并将其初步定义为“以计算机算法为研究方法的民俗研究属于计算民俗学”。她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计算民俗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例如,荷兰民间故事数据库运用命名实体探测技术,为未标记数据创建人名和地名索引,将元数据信息自动分配给民间故事;拉尔夫·肯纳和帕德里克·麦卡隆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呈现四个著名的欧洲神话史诗的复杂网络;尤里·别列兹金通过对美洲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母题地理分布规律的可视化分析,呈现出美洲移民的分布和迁徙路线;马克·阿兰·芬雷森依据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再现了普罗普的功能项,这表明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处理表层的词汇分析,还能够帮助研究者检测民间叙事的深层结构;约翰·劳顿和乔纳森·古德温用计算机方法描述了美国三种民俗学研究期刊125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50种主题。郭翠潇认为基于跨学科合作的“计算民俗学”要以建构优质数据库为前提,提倡将民俗学研究过程和民俗学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彼此关联起来,并注重在传统的“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之外,补充和拓展“远读(distant reading)”的宏观视角,从而将民俗学研究对象放在更大的语境中去研究。她认为,计算民俗学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的新兴学科。在中国,与民俗学相关的数字化工作和数据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计算民俗学的基础非常薄弱,面临着诸如相关数据库开放程度不够、数据质量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跨学科合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当引起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论讨论也亟待展开。

  在评议环节,王宪昭研究员就信息技术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发表了见解。他希望年轻学者和研究生能迎难而上,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探索,强化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从而为将来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打好基础。

  民文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课题组负责人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对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在设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做了系统评述,强调了背靠我国丰富的口头文化资源的民俗学者在提供建库工作理念和模型之“中国经验”的潜力。此外,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对“计算民俗学”在未来“口头传统”研究中的学术前景和潜在挑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