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三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专业集训第二讲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3  作者:李粉华

第二讲:Ethnography of the Singer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Epics
时 间:2011年12月16日 13:00-16:00
主讲人:玛亨觉•库玛•米沙(Mahendra Kumar Mishra印度奥利萨邦基础教育规划专家、印度史诗专家)

  2011年12月1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办、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上,印度奥利萨邦基础教育规划专家、印度史诗专家玛亨觉·库玛·米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1141室做了题为《歌手的民族志与史诗的社会功能》的专题演讲。这是他在继《印度口头史诗——以奥里萨邦为例》后,为学员们带来的又一学术演讲。按照讲习班课程计划,《歌手的民族志与史诗的社会功能》讲座于13:00准时开始,此次讲座由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刚担任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俄日航旦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与学员们一起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的上半场,玛亨觉•库玛•米沙博士以卡拉汗帝(地名)孔德(部落名)的神圣叙事为个案介绍了孔德人的口头传统。

  孔德人的谋生方式经历过采集狩猎型到固定耕作型的变化,这与他们的文化由口头性文化向书面文化转变的过程是相对应的。孔德人原来的口承性文化逐渐被书面文化取代,现在口承性文化从属于书面文化,书面文化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成为主导的文化力量。孔德的祭司和歌手的作用就是在文化传统中的仪式和口头演述中维持自己的口头传统。作为传统的权威,祭司是人神沟通的媒介,歌手是文化的编织者和编制者。孔德的口头传统包含三个部分:(1)大脑文本:人们脑中的文本,看不见的文本,和人们脑中建构的知识、自然、社会、意识形态、空德部落中的世界观和认识有关系。(2)口头文本:口头的神话、传说、叙事、种姓的谱牒。(3)书面文本:书写出现后,诗人和歌手用文字将原来的神话记录下来的文本。玛亨觉·库玛·米沙博士谈到口头文本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灵动性的特点,允许诗人和歌手增添、删减、压缩某些文本,而书写文本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孔德人的创世神话就是知识的总体库,这种知识是关于思维的混合物,要理解孔德人的口头文本需要与看不见的大脑文本、无法言说的象征和不同语境中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不同的语境下,语句、语词有不同的含义,使用者会根据时间、地点、活动的不同而选择词的意义。孔德人的世界观是被有丰富意义的词所展示出来的,比如“如果没有知识和思维就意味着无知和黑暗”,在这里“光线”代表有知识,“黑暗”代表无知。

  史诗这种文类代表了孔德人过去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接受情况,史诗中的情节、人物实际上是神话的一个部分,可以作为一种神话来看待。但是,越到后来,随着社会现实、生活情况的转变,神话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玛亨觉博士举例说孔德人过去是用活人来作牺牲的,后来英国殖民者不让他们用活人作牺牲,用水牛作牺牲。孔德人就祈祷说,神啊,我的母亲神,英国殖民者来了,他们不让我们用活人作牺牲,我们不能用活人作牺牲了,如果您要惩罚就惩罚英国人吧,不要惩罚我们。当语境发生变化,社会情境发生变化,孔德人就把这种情况反映在神话中。

  玛亨觉博士谈到史诗吸收了神话的结构,超自然的神话角色常常被改造为人类的替代物。紧接着给大家讲述了无花果起源的故事,故事梗概:Bima神喜欢上凡间头人的两个女儿,于是化妆成乞丐来到头人家里,头人的女儿很讨厌他,但是头人很可怜他并给他一座房子和一块土地,乞丐从天堂引来水,伐木开荒成为第一个耕作的人。有一天,乞丐坐在屋里变回自己原来的形象,头人的女儿看见他并爱上了他,他们举行了婚礼,整个村庄举行了盛大的宴会。Bima神把新娘夹在胳膊下往天上飞,但是新娘很傲慢,Bima神在半途中松开手,新娘就落回了地面变成了无花果树。玛亨觉博士讲完并提出思考:歌者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意象?为什么要把傲慢的新娘变成无花果树而不是其他树?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考察史诗歌手群,联系当地的文化传统。

  讲座上半场结束前玛亨觉博士讲述了英雄与他的三个朋友的故事,谈到知识本身是没有界限的,但要在合理的空间、时间、目的下使用,史诗中的情节内容和当地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相联系。

  讲座的下半场,玛亨觉博士介绍了印度的口头传统,讲述口头史诗和歌手的社会功能。

  在印度的经典和历史中,雅利安是神,他们的语言是梵语。部落人被叙述为是魔鬼,部落丰富的价值被贬低。直到现在,印度历史仍未给部落历史应有的公正。印度有623个已认定的部落,其中有74个在土地、语言和价值方面岌岌可危,在主流文化之下,他们的知识体系几乎无法理解和研究。他们的土地、语言、知识和文化逐渐被侵蚀。除了当代的文化实践,他们没有自己的历史。部落人民有歌谣、故事、神话、传说、谚语、谜语,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种姓世系和神圣的神话和史诗,有自己的民族祭师、歌手和故事讲述家。口头史诗由社区支持以延续种姓世系和种姓荣光,与社区文化相联系,具有神话性、传奇性、想象性。

  口头史诗是一种散韵结合的唱诵叙事,氏族游吟歌手和民族歌手演述史诗时有乐器伴奏。歌手演述史诗是为了牢记种姓的荣光,知晓种姓的口头谱牒。歌手将氏族历史与现在的始祖世系相联系,在婚礼中复颂史诗,为祖先和文化英雄的事迹添彩,使青年一代从祖先的故事中获得知识。

  民族歌手唱诵氏族的创世神话,氏族谱牒,种姓的起源,众神的起源,氏族的迁移、定居,氏族英雄的故事,演述氏族的史诗歌,以及其他歌谣、故事和音乐。歌手还参加氏族长老的过度仪礼,参与氏族长老的社会功能,如出生、婚礼、葬礼以及求财、收钱。

  关于氏族歌手的叙事界域,玛亨觉博士谈到,据说84个村落和国王组成了Parghana,一个Parghana将自己氏族长老的地界作为自己的叙事界域,每个氏族歌手都为自己的氏族长老的地域所服务,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区域。谈到歌手的身份,氏族歌手将其视为龚德人的小兄弟,认为他们有共同的祖先,但龚德人不认同,他们认为自己更优越,氏族歌手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他们。反过来,因为龚德歌手从长老那接受钱财,龚德人认为Parghana是低种姓,也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种姓。

  在龚德人的观念中,种姓神话、谱牒是神秘的文本,不被其他种姓共享,甚至一个种姓神话也不能在另一个氏族中由歌手演唱,虽然两个氏族事实上同属于龚德种姓。Purjia是龚德人的种姓谱牒,是由龚德人的至上神以及听从他的龚德先辈Lingadeo创造的。龚德家庭或氏族每年聆听Parghania演唱Purjia是强制性的,在婚礼和葬礼中,Purjia扮演着纪念龚德人过去荣光的角色。Parghania复颂的叙事分为宇宙的创世神话,神或女神的创始神话,地球、鸟、动物的创造。

  史诗包含的社会文化内容有:一是史诗反映了卡拉汉地前农业时期的社会;二是反映了农业社会的发源,比如铁器、犁、伐木、土地丈量的发明;三是发明和发现,比如铁和酒的发明;四是起源神话,例如为何谷物看起来是黑和黄的?为什么老虎怕野狗?

  谈及史诗歌手的现状时,玛亨觉博士说到,现代性、西方化、工业化,现代教育和全球化已挤压到了口头史诗、神话这样的文类。民族歌手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他们既没有意识到传统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准备抛弃歌手的身份。学者对于口头传统的研究已经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重要性,但是除非该种姓的支持者同意,他们不会向别人展示这些知识。他们将种姓的谱牒视为神秘知识,只能限于私人的领域。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职业歌手们不能改变自己曾经学习的演唱职业,但是他们会在大脑中进行存储。熟知传统的最后一代传承人逝去以后,很多民俗文类永久地消失了。现在,60年代出生的人中,已经没有能演唱荣耀之歌的歌手。

  歌手作为被动的传承人的原因:一是没有氏族的支持,在婚礼、出生礼中印度电影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演唱。二是缺乏传统演唱、音乐的训练或教育,现在娱乐的模式已经由听觉转为视觉,氏族长老也救不了自己的社区知识。三是歌手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歌手不愿书写或演述知识,而这种背景有可能成为文化资源再造的另一种资源。

  谈到如何复兴神话和史诗时,玛亨觉博士表示社区的支持是必须的,社区要意识到保护口头史诗、神话、种姓谱牒的重要性,制定法案保护口头传统。在公共领域对歌手进行认定,通过认定、奖励或补贴的方式资助歌手,将歌手的演唱内容以音像、影像、印刷物的形式出版。把研究史诗文类作为理解民族文化的手段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政治复兴的方式,将口头传统作为政治活动、民族认同、族群团结、保护民族文化的手段。

  最后,玛亨觉博士总结说从1500年前到现在,歌手的知识以及社区的语言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而且作为人类的资源财富也没有得到确当的理解。王者已逝,人民当家做主,但部落或社区的知识和语言仍然岌岌可危,不仅如此,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和文化灭绝的威胁。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