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纪念《格萨尔》创作千年的系列在线活动“走进西藏”的第四天。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学者班班多杰和尕藏加先生为网友解读西藏人的人生观,和网友共同探讨心灵深处的故事……
【网络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欢迎你们如约来到论坛!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班班多杰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尕藏加先生。尕藏加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来到CCTV.com了,他是研究藏传佛教的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藏传佛教的历史和密宗,著有《雪域的宗教》、《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等。班班多杰先生则是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著作:《藏传佛教思想史纲》、《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宗喀巴评传》等。今天我们就期待两位专家为我们全面解读藏族的人生观问题。
【嘉宾:班班多杰】关注藏族文化和佛教的朋友你们好,今天晚上很高兴和你在这儿聊天,向您请教,谢谢!
【嘉宾:尕藏加】广大的网友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是第二次跟你们聊天了,非常高兴!
[分页]
【网络主持人】请简单介绍一下藏族人生观形成的人文自然背景是什么?
【嘉宾:尕藏加】青藏高原这一特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藏族文化圈或文明史的过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就是说,藏族文化与雪域高原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因此,自古以来藏族文化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文化的浓浓氛围,宗教一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支撑藏族社会生活的精神脊梁。总之,藏族人的宗教或雪域的宗教就是在如此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萌生、滋养和成长,并不断精进、兴旺和发达而开花结果、异彩纷呈和独具魅力,从而开始登上世界文化平台,赢得能够震撼人们心灵和矫正人类思想的声誉。故雪域的宗教即藏传佛教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类宗教之一,而且成为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最璀璨的精神文化资源。
【在佛前求了千年】那请问尕藏加老师,是不是这种藏传佛教文化对藏民的熏陶,形成藏民淳朴善良的民风呢?您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所感受和了解的藏民藏风么?
【嘉宾:尕藏加】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藏族地区的民风确实受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长期的熏陶,因为从过去的历史看,藏族地区民风不是现在的这样,比如吐蕃时期的藏族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来不是特别的纯朴善良,而具有一种好强、好斗的性格。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尤其是形成藏传佛教以后,藏族人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变得善良、温和甚至人人具有一种慈悲心。
【猫咪mm】班班多杰老师:您写过《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可以就此请您简单说说藏传佛教的哲学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呢?
| |
班班多杰先生 |
【嘉宾:班班多杰】藏传佛教的哲学境界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宗喀巴大师讲的“下士道”境界,就是说一个信仰佛教的人,要有脱离“三恶趣”,而向往转世到“三善趣”,尤其是转为人的迫切追求;第二个层面就是在“下士道”的基础上要有“三善趣”和“三恶趣”的六道轮回中解脱,而成就佛果的理想;这就是“中士道”境界,第三个层面:在“中世道”的基础上要树立起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利他主义的大乘境界,这个境界也就是成佛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利他、要觉他,也就是说不但自己解脱,还要帮助别人解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解脱。因此大乘佛教提出了:只要世界上有一个人还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的口号。这就是佛教从道德的角度提出了成佛的一种基础和前提,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道德理想还要有一种实现其这个理想的武器(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大乘佛教的所讲的“中观正见”。在这个地方假如“上士道”的利他主义像一个人双腿的话,那么“中观正见”就是这个人的双眼,两者必须是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乘佛教的成佛理想。
【猫咪mm】老师,西藏的山水美,但西藏的生存环境也恶劣,尤其那些游牧民族。你们能从藏民与天抗争求生存的方面说说西藏人民的性格吗?这应该是除了佛教之外,对藏民影响最大的外因了吧?
【嘉宾:尕藏加】所谓的西藏的山水美,这是藏族人自己的一种体会,而藏族地区的生存环境特别的恶劣,这是外来人的最大的感受。藏族人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与天抗争求生存这样的体会。说到藏族人民的性格,应该是受到外在自然环境和内在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藏族人的性格既反映了自然环境的风貌,也表现了社会文化的个性。
【在佛前求了千年】西藏的山强健,雄伟,西藏的水轻灵、空盈,让人觉得“男人该像山,女人该像水”。这是我看西藏风光的感觉。请问嘉宾老师~~~~ 是西藏的山水养育了西藏人民的性格,还是西藏人民养育了西藏山水的灵气?
【嘉宾:尕藏加】这一问题实际上你做了一个很完美的回答,因为西藏的山水养育了西藏人民的性格,反之,西藏人民培育了西藏山水的灵气,所以,西藏人民崇拜神山、神湖,而神山、神湖护佑着藏族人民的精神。
【网络主持人】能简单解释一下藏族人生价值的定位吗?
【嘉宾:尕藏加】从传统或多数藏族信教群众的角度讲,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信仰宗教。这就意味着信仰,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把日常生活置于永恒实体的笼罩之中。对于信仰者来说,这种信仰的行为不仅使人精力充沛,而且使人获得一种信念。这从藏传佛教的角度讲,就是信徒从一种至善的无限力量中获得最深厚的充实感。因为信仰实质上是确信这种力量能更新信徒自己的现实生活及其未来的生活环境。
【中国大历史】那藏族人生观中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他的中心是什么呢?
【嘉宾:尕藏加】藏族人生观的中心我认为与他的信仰有关。藏族广大信徒对佛教三宝的信仰,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之缘故,无论从整个民族的普遍性,还是从每个人的虔诚度来讲,在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恐怕还没有一个与之相比的。正可谓是人类宗教信仰中独树一面的旗帜。可见,佛教三宝在藏族信徒的心目中占据着无所不能的全能地位;同时佛教三宝又成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有求必应的十分贴近生活的大救星。在这样的信念和利益下,广大藏族信徒信仰佛教三宝实际上是在实践自己的佛教理想,即做大善事。
【嘉宾:尕藏加】在如此的信仰氛围中,广大藏族信徒便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理,其内容大致上是这样的,即作为人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不外有两点需求:其一,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风云不测的困境,要顺利摆脱这些困境,唯有乞求佛教三宝,别无选择;其二,人活在世上不能光顾自己的利益,还要关心别人,行善做好事,经过如此长期甚至几代人的积德,最后才能修成“佛果”,达到尽善尽美的美妙境界。因此,广大藏族信徒无论外出、生病、庆贺、办事都要先向佛教三宝献礼,乞求保佑、平安和成功。长期以来,“上为佛教三宝献礼,下为贫困穷人布施”成为广大藏族信徒人生态度的座右铭。
[分页]
【我是小新000】尕藏加老师,您在《雪域的宗教》中阐释了雪域的宗教是藏族人在高寒而神奇的雪域高原不断探索、创新而造就的古代文明。所以,雪域的宗教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和独具匠心的文化个性,那么这种区域文化特性和文化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
尕藏加先生 |
【嘉宾:尕藏加】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有高瞻远瞩的理论分析,又需要深层次的微观实证。因此,很难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内表述清楚。实际上,我在《雪域的宗教》一书中用了近60万字的文字和500多幅图片对这一系列问题从多维的角度作了全面回答。如果有时间大略阅读全书和浏览插图,就会处处领略到雪域的宗教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和文化个性。比如,从文化个性的角度讲,雪域的宗教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关爱生命和利乐众生的理念,这就是所谓的“慈悲与智慧”双运或相辅相成。可以说,慈悲与智慧是藏族人道德之车的左右轮子,缺一不可。它维护着藏族社会的秩序,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甚至协调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青藏高原或藏族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淡化名利、张扬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关爱所有生命的人类地球最后的一块净土。
【闯红灯的袋鼠】专家老师,对您提出的藏族人民的“仁慈”和“智慧”观很感兴趣,因为中原的思想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最多,就我的理解,儒家讲的仁应该是人性方面多一点;而藏族佛教的“仁”是否是更高层次的呢?
【嘉宾:尕藏加】藏族人民信仰的藏传佛教中始终贯穿着“仁慈”和“智慧”这样一种理念,所以藏族人民从小受到藏传佛教的熏陶,藏族人的性格中仁慈和智慧占很大的比重。这同儒家讲的“仁”字的意义有相通的地方,两者没有更高层次这样的区别。
【嘉宾:班班多杰】我觉得佛教里面没有“仁”的概念,“仁”是儒家的一种哲学概念,佛教主要是讲“善”、“慈悲”、“怜悯”,这就是佛教道德方面的主要概念。“仁”和这些概念相比,我觉得有很大的相近性,儒家讲“仁者爱仁”,佛教讲“与人为善”。但佛教讲的“善”是从人的本性角度讲的,儒家讲“仁”主要是从人的行为实践角度讲的,我的这种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儒家和佛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出世的,一个是入世的。
【网络主持人】藏族的自然地理,高原环境可以说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带有挑战性的,但也是造成了与外界世界的隔阂,这反映在人生观上就使其带有回归自然的一面,怎样看待这个方面,它是积极地适应自然,还是消极的回避呢?
【嘉宾:尕藏加】藏族人的的人生观,以当代人或科学的眼光去看,或许是一种逃避现实社会的消极人生观,不值得提倡或模仿。但这种人生观在广大的藏族信教群众特别在成千上万的藏族僧侣中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主要反映在藏传佛教的各个宗派之中,尤其在各个宗派推崇或追求的不同密法中具体体现。比如,宁玛派提倡对“大圆满”法的修习,其目的就是迅速取得佛果,也就是所谓的“即身成佛”。而这种对“大圆满”法修习的手段或途径,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协调关系的过程。因为大圆满法中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及其生生灭灭的变化过程,无不在人类心体(思想)的灵明空寂的状态中显现。从而阐明人类的心体就本质来说是纯净无染的,人们可通过依法修行,使心体不受任何污染,并置于一个空性明净的理想境界之中,以此达到涅磐寂静,即身成佛。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并通过特殊的途径,认识这一明空的心智或清净的心性,即可顺利步入佛教中指出的不生不死的极乐世界。
【我只和你交流】常常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可否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藏族人会更加自如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克服大自然的压力,从而实现更和谐的天-人关系呢?
【嘉宾:尕藏加】从远古以来,藏族人一直利用自然资源在生存着,可以说,藏族人与自然环境处于一种比较协调的发展状态之中,当然从现代的视角看,藏族人的这种生活状态显得比较原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藏族人自己也感受到需要发展,提高物质生活条件,至于如何发展,我不提倡更多的开放自然资源,因为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受到破坏,恢复起来比较难。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加以保护自然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或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左掌】保护和发展一直是个矛盾。靠国家政策和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获是目前基本的方法吧。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能完全以人为中心去随意改造自然而需要找到沟通融合的那个较好的结合点切入吧。
[分页]
【健健康康28】我们知道,内地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立德、立功、立言”,通过积极地建功立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相比较而言,藏族的人生观在这一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嘉宾:尕藏加】藏族人生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其特点首先是“菩提心”,这是人类本所具有的一种无限的慈悲之心。
| |
【嘉宾:尕藏加】在这种充满利他精神的菩提心的鼓舞下,藏族人普遍具有一种怜悯、善良、平等、友好的品德。这一品德不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与动物之间都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讲,在广大藏族信教群众的脑海里,对于国家、民族,甚至对于自己家族的观念却十分淡漠。他们认为强调国家、民族、家族观念是一种狭隘的意识,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更是一种阻碍普渡众生的因素。这在藏族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得到印证。比如,佛教未传入吐蕃前,藏族人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民族主义者,当时发起的无数次侵略战争,给周边地区民族的和平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个家族观念十分强烈的民族,许多藏文史籍记载,当时不知自己家族历史的人被称为没有尾巴的猴子,而且为家族的兴旺和荣誉,不惜一切代价去争斗;自从完全地接受佛教之后,藏族人又判如两人,他们彻底放弃以往那种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精神,以泰然自若、专心致志的神态去从事佛教事业,营造一种人间乐园。同时,藏族人不但不注重自己家族的兴旺发达,就连家族的姓氏置之不理,一般从佛教的角度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即可,由此造成今日绝大多数藏族人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的特殊情况。
【乐哈哈18】很想深入地了解一些藏族人民接受佛教思想的历史。除了二位老师的专著以外,还能推荐一些其他这方面的书,供我们研读么?
【嘉宾:尕藏加】我想网友想通过汉文来了解藏族人民接受思想的历史,因此,我向你推荐两本汉文的文献,一本是王森先生的《西藏佛教发展十略》和恰白次丹平挫等撰写的《西藏通史》。这两本书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有关了解藏传佛教历史方面的著作。
【雪泥飞鸿】没有信仰,就没法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也就不会有藏民族在世界第三极上的几千年的奋斗史,请问专家对此如何评价?
【嘉宾:尕藏加】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藏族文化也是独具风格的文化,自然环境与藏族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讲,藏族文化使藏族人同大自然不断地协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宗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藏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因为,宗教文化与藏族文化就像水乳交融,很难分辨鲜明的界限。宗教文化的支撑就是信仰,而信仰是藏族人与大自然发生联系的纽带,因此,可以说宗教信仰支撑着藏族人在青藏高原这样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乐观的生存着或者生活着。
【我的实力惊动了党】尕老师好:我们又见面了。我不支持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哪都可以成佛, 在一个日益形下的社会,藏胞依然故我,宁静澄沏,这一切仅仅是宗教的力量么?
【嘉宾:尕藏加】你的观点是比较超前的,也可以说我的观点比较保守,但是有一点我十分的自信,通过长期的研究藏传佛教和田野调研,藏族文化确实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决定性的因素,比如,不了解藏族文化的人经常这样讲到,藏族是一个游牧的民族,而通过调研以后,藏族不是个游牧民族,而是个农业民族,所以它的文化也基于农业文明。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藏族农业没有像其他地区的农业那样蓬勃发展,而转入像牧业文化发展。这里就说明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言之有理的。
【雪泥飞鸿】任何信仰背后的自然条件都在起着决定作用,比如土葬观念不如汉民族浓,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海拔、多山、游牧生产等自然因素。
【在佛前求了千年】专家老师:宗教与世俗应该说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吧?那么在西藏,宗教与世俗又为什么是那么融洽和谐呢?
【嘉宾:尕藏加】我经常讲到,藏族的文化受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宗教文化与藏族文化从古到现在一直糅合到一起,没有鲜明的分界线。所以,宗教与世俗相处的也就融洽、和谐。
【“文化人”】我想知道藏族女性的人生观是什么?相夫教子?
【嘉宾:尕藏加】就一般而言,藏族女性的人生观也同藏族人生观是一样的,当然,也有女性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藏族女性除了自己的家务工作和外面的生产劳动以外,一般不干涉家里家外比较大的事情,而且,藏族女性非常贤惠,任劳任怨,从来不为丈夫不干家务而发牢骚。总之,藏族女性比较本分,也可以说相夫教子。
【猫咪mm】嘉宾老师赞同这种“本分,相夫教子”人生观吗?这样会不会少了许多“自我”呢?我考虑问题就这么简单,别介意呀。
【嘉宾:尕藏加】从藏族女性的角度讲,作为社会细胞的一个家庭中,扮演好本分和相夫教子的角色,她们觉得非常的幸福。而更多的干涉丈夫或男人们所干的所谓男人们的事情,就会遇到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自己感到力不从心。
【“文化人”】她们的人生观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而不同吗?
【嘉宾:尕藏加】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在后天形成的,所以后天的教育就决定了他的人生观,所以,藏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人生观。
【雪泥飞鸿】藏区的丧葬方式和观念很有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的,专家们可就此作一简介?
【嘉宾:尕藏加】藏族丧葬文化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丧葬文化与藏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藏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所谓的多元一个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所以丧葬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文化载体,所以,藏族丧葬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形式上讲有天葬、水葬、土葬、灵塔葬等等,从内容上看,有个演变的过程。既有本教文化的遗迹,也有佛教文化的内涵。从历史角度讲,先有土葬、后有天葬,再后来产生了灵塔葬和火葬。
【猫咪mm】是啊,我特别好奇天葬,据说也叫“鸟葬”,听人说“天葬”是不可以让外人看的,不知道是吗?请专家老师多介绍一下天葬吧?感觉很神秘啊。
【嘉宾:尕藏加】天葬不叫“鸟葬”,从藏族人的角度看,天葬是藏族丧葬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和得到人们十分重视的一种丧葬文化。丧葬文化对每个民族来说,应该属于隐私的文化,因此,一般是不让外人看。但是,最近我到西藏去做田野调研的时候,有些寺院开始开放天葬场,供游客或感兴趣的人去观看。当然,他们开放天葬场有他们自己的说法,比如,人们通过观看天葬来感悟人生的短暂,所以,希望人们更加关爱短暂的人生,在短暂的人生中多做一些有益于天下众生的事情。
【金达欣】请问嘉宾,藏民大多数都相信有“转世”之说吗?谢谢!
【嘉宾:尕藏加】对,因为藏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宗教,所以藏民大多数都相信有转世之说。
【“文化人”】 转世为了什么呢?在来世的社会等级中再上一个台阶吗?
【嘉宾:尕藏加】转世一般指的是活佛转世,而活佛转世不是固定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家族中转世,而随时可能在别的地方或者某个贫穷的家庭中转世。因此,转世不是为了来世的社会等级,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当然普度众生是个宗教概念,我们世俗的人很难理解。
[分页]
【巴门尼德】请问:藏区好象有三大方言区: 安多,康巴,卫藏。这三个地方文化好象还有区别,请问这三个地方的藏族在性格人生观上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他们是不是在以前不都是藏族?如果是,请问哪个地方的人才能更代表藏族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谢谢!
【嘉宾:尕藏加】藏族地区有三大方言区,正如你在问题中提出的安多、康巴、卫藏,从方言的角度讲,安多地区的方言更多的保持了比较古老的藏族语言,而康巴方言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些演变。而卫藏的方言有了飞跃的发展,所以三大方言区实际上组成了藏族语言发展史。从三大区的人的性格上看,大的方面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从细微的角度看,也有一些差别。比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卫藏的人从政的人比较多,而康巴人经商的人比较多,安多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比较多。这些不同的职业说明了他们各自的不同性格。
【巴门尼德】尕藏加老师 请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安多,康巴,卫藏的方言和文化差异那?据说安多藏族是藏军的后代,是吗?
【嘉宾:尕藏加】我只能用一个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不一定十分的准确,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缘故吧!
【嘉宾:尕藏加】在每一个民族中,多有许多方言和区域性的文化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从历史上看,安多地区的藏族是在吐蕃之后发展起来的,所以不能排除其中有当时吐蕃军人的后裔。
【人士杰】班班多杰老师,您能介绍一下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的主要区别吗?
【嘉宾:班班多杰】人士杰同志你好!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好多年了,估计今年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到时候我们再联系。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和各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联系了,将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了;第二,两地的佛教都将佛教内部的各宗派思想和各种经典的思想融合起来了;第三,两地佛教都尊崇大乘佛教等等。不同的方面也有很多:佛教传入时,两地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基础不一样,所以佛教传到两个不同的地方以后,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藏传佛教有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修持实践的方式、途径、渠道、形式、方法等,藏传佛教把它叫做“修道次第”,比如说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自己的“修道次第”。
【嘉宾:班班多杰】汉地佛教也有修持实践,比如天台宗有止观双修,禅宗是以修持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但是他们的修持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式化的“修道次第”;藏传佛教全面的接受了公元7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晚期思想及密宗的主要思想和修持实践方法,而汉地佛教则缺少这一部分的内容;再比如藏传佛教形成了政教合一、活佛转世的制度,而汉地佛教则不具备这个特点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差别。总之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之间相比较,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途而殊归等等。
【天下第一呆不是我】班班多杰老师能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和内地佛教的交流么?可以说他们有融合之处么?以我非常肤浅的历史知识,可否说唐朝时候的汉藏和亲是一次历史机遇呢?
【嘉宾:班班多杰】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自唐代以来,就你来我往,有了诸多的交往,当时的文成公主从长安到吐蕃,就带去了很多的佛像、佛经。后来汉地禅宗的代表人物摩诃衍那到吐蕃带去了禅宗思想,这个思想影响到以后的藏传佛教的各宗派。宋元明清以后,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来往和交流就更多了。
【degyi】金总编,还好吗。今晚想问班班多杰一个问题,为何安多人一而到拉萨就成了大家,比如宗喀巴大师,比如更敦群培,而卫藏人却不多思想家,是人生观的缘故吗不同吗?
| |
特邀主持人金志国先生 |
【特邀主持人:金志国】班班多吉老师说,这就像你从家乡到北京一样,有追求.所以会出成绩.拉萨人到了外地,也会有建树。
【乐哈哈18】班班多杰老师:您曾经撰写过《佛门大师评传丛书》中的《宗喀巴评传》,您能介绍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吗?您在研究过程中认为伟人人生观的形成有那些特点,同时伟人的人生观又是怎样影响到普通人的?
【嘉宾:班班多杰】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宗喀巴大师在他的家乡安多宗喀地区学习佛法的内容;第二部分他到了卫藏地区后,广拜名师,深入学习佛教各宗派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佛教的各种基本经论;第三部分就是在此基础上自己著书立说,创立属于自己的佛教思想体系;第四部分内容就是他在西藏如何召开法会,建立道场,收徒传法,创立宗派;第五部分就是他圆寂后,他的弟子如何继承他的法统,弘扬他的思想。伟人人生观的第一个特点:他的人生观是有理论体系的,也就是宗喀巴大师在广泛深入的学习、体验、修坚佛教经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他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总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一般的朴实的,而是有逻辑推理的,有理论论证的;第二他有博大的胸怀,他有宏大的目标,并且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宏伟的蓝图;第三他对人类、对人民充满了博爱、仁慈、悲悯。因为他具备这样三个特点,并且也付诸实施,因此他对广泛的藏族人影响很大,很多藏族人把他作为“第二佛陀”来膜拜。
【左掌】现在藏区仍是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体系吧?其他宗派之间的信众是否能够互相兼容?在三大寺考核通过的学位比如格西是否普遍承认,可以继续各派的密法修行?
【嘉宾: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有很多宗派,各宗派有各宗派的佛教思想体系和修行实践方式,他们之间既有相同处,又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格鲁派的思想体系只是一个宗派的体系,当然可能对其它宗派有一定的影响。关于各宗派之间的互相兼容,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在三大寺考的学位,别的宗派不一定能承认,别的宗派也有自己的考核制度。
【雪泥飞鸿】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我们要有“他者”的目光去看待他们的文化,站在对方角度地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别人的人生观,对否?
【嘉宾:班班多杰】我同意你的观点,现在我们提出了对话的理念,如何对话?我们首先就要站到“他者”的立场上,从“他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多看“他者”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要设身处地的想问题,这样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
[分页]
| |
在线主持人 |
【网络主持人】现在的社会是一种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多种文明互相交流和碰撞,藏族人的人生观是否也会受到多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嘉宾:尕藏加】如果对藏族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藏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从它产生到后来的发展,则是一种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历程。而不是杜绝外来文化和固守不发展的历史,因此,随着当代各种文化、各种文明的冲击或接纳,藏族文化也会不断地演变或发展。藏族文化有了演变或发展,藏族人的人生观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应该说是积极的。因为这是一种发展的表现。
【趋同与多样】我在北京,经常看西藏卫视的节目,感到西藏地区在当前多种文明互相交流和碰撞的局面下,当地的人们思想观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请今天的嘉宾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好吗?
【嘉宾:尕藏加】从总体上看,藏族传统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只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发展或者演变的进展比较缓慢,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场化经济在藏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对藏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或者冲击。在这强大的冲击面前,藏族文化也开始发生变化。当地的人民的思想观念也主要依托于传统的文化,因此,随着传统文化的演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藏族人既重视现实社会,也关注来世问题。现在藏族人开始更加注重现实社会,而淡化来世观念。
【我 我 我6】老师说到地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让我想起了法国的孟德斯鸠……不过,我想藏文话的吸引力确实是很深厚的。试举一例:现在,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大中城市工作,而很多藏族的毕业生却选择了回去。这里是否也反映了藏族人生观的一些特点呢?
【嘉宾:班班多杰】并不是说藏族的全部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学生都想回去,现在有所改变。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藏族三大区的学生大部分都想回去,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安多地区和康巴地区的藏族愿意留在北京的就多了,九十年代到现在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安多地区和康巴地区的藏族学生不愿意留在北京、成度、西宁、兰州等城市。而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学生,七八十年代很少有愿意留在北京的,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想留北京和其它城市的人就比较多了。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不愿意留北京,还是想回去,但他并不是想回到最基层,还是想留在拉萨市。对这个问题现在要做具体分析,我想这里可能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你觉得大都市可能是最好的,是生活和工作的理想环境,而他觉得他所生活的地区是最理想的生活环境,这就像好多上海人不愿意留在北京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命如歌~~~】两位老师:现在人们思想深处,向钱看成为一种趋势。金钱观也是人生观的一个方面。相对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心理,藏族人似乎给我们的印象是比较通达,真正做到了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老师又说到藏族青年越来越多选择首都和大中城市的倾向。这是否意味着青年一代的金钱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呢?
【嘉宾:班班多杰】现在很多的藏族人愿意留在大城市,一方面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有一定的诱惑力,但更多的是城市里面便利的学习条件和前沿的知识信息对他们的诱惑力也许更大。
【萨萨尔】现在有很多僧人拿着手机招摇过市,非常时髦, 他们出世了吗?
【猫咪mm】世俗重出世,宗教重入世,就请嘉宾老师给说说到底如何看待“出世”和“入世”吧?可是这样算出世吗?
【嘉宾:班班多杰】光出世不够,既出世又入世,既要有出世的信仰、理想,又有入世的思想和行为。僧人拿手机招摇过市不为过,他们也有过现代化生活的权利,也需要现代化,也需要享受现代文明。但是他拿着手机招摇过市、违法违纪就不对了。
【嘉宾:尕藏加】现在我们提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我们当前的社会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特别是市场化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加强大,藏传佛教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这就意味着改革和演变。我想,僧人拿手机也是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为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通的最大特点就是交通和通讯的便利,因为长期以来,交通与通讯一直是阻碍藏族地区发展的两大问题。现在,这两大问题得到了解决,僧人作为藏族地区的公民,他有权利享受现代社会利益的条件。
【雪泥飞鸿】现代化的进程中,藏民族固有的人生观也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影响,尽管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请问藏民族的人生观,能抵御现实的诱惑?
【雪泥飞鸿】比如在藏区,一些与外地交流日益紧密的地方,其民族性的东西,包括其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当然不仅指藏区,其他民族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我们一方面在歌颂赞扬时,一方面还是要清醒地面对现实,考虑对策。
【嘉宾:尕藏加】从现代化的角度讲,藏族固有的人生观中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东西,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关注或发扬藏族固有的人生观中的积极的东西,而放弃藏族固有的人生观中的负面的东西。这样才能抵御现实的,特别是物质利益的诱惑。
【健康福气】我想,这就是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吧。很多去过西藏的内地人,回来以后都说自己的心态和人生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藏族人的人生态度,对我们内地的人来说,也有很好的借鉴。
【“文化人”】建议专家不要一味地谈理想中的藏族民众的人生观。发展是趋势,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藏族民众的人生观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冲击。我觉得我们的责任或者说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如何实现渐进的成功的转变?
【嘉宾:尕藏加】我想,藏族民众的人生观在当前社会中如何渐进的成功的转变,我们作为文化人,应该起到一点作用,但是更多的因素在于教育。通过教育来接受现代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去转变或者发展藏族民众的人生观。我想,这样会使藏族民众的人生观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不会落伍于现代迅速发展的社会。
【萨萨尔】请问二位老师,做为一个现代藏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才能超越前人?
【嘉宾:尕藏加】作为一个现代藏人,应该树立比较健康的世界观,至于如何树立?应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藏族固有的世界观也有一些积极的有生命力的世界观。当前的比较时髦的世界观中,也有一些缺陷的地方,因此,最理想的世界观应该是两种世界观中最积极的东西的一种融合。
[分页]
【趋同与多样】处在后工业时代的我们,能从藏族人的人生观里获得哪些有益的内容呢?
| |
尕藏加先生的著作 |
【嘉宾:尕藏加】大家知道,生态环境的恶化或改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行为是分不开的,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的形成又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藏族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而藏族人信仰的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藏传佛教,因为绝大多数藏族人只信仰单一的藏传佛教。所以,藏传佛教在藏族人的生活特别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中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广大的藏族群众来说,藏传佛教就像一位伟大的导师一样,不断地塑造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仅从这一角度看,藏族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着藏传佛教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藏族人在藏传佛教思想观念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一种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或习俗,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平衡。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青藏高原不仅得到基本协调,而且两者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
【嘉宾:班班多杰】现在我们处在工业非常发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但是人们思想出现了很大的空虚,很多人思想游荡漂泊,找不到自己思想的皈依处。这当然是大家所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我想藏族人的人生观也许从不同的侧面对你们来讲有一定的启迪、补充的作用。所谓的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整个人生的根本看法,这个我们也可以叫做世界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大部分。藏族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苦难的,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莫测的,都是暂时的。只有成佛,人才获得了常、乐、我、净的存在,这当然是藏族人生观的最大部分了,也是最高境界。对那些成不了佛的人,他就要追求来世,来世有一个好的结果,最好就是来世能进入天国,其次就是变成阿修罗,第三就是变成人,这叫做“三善趣”。另外还有一个叫做饿鬼、旁牲、地狱,这叫做“三恶趣”。
【嘉宾:班班多杰】这就是藏族佛教的三个基本的人生境界,也是大部分藏族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绝大部分的藏族人向往来世能变成一个人,成佛也不敢奢望,并且能变成一个不愁穿、吃,使自己的后生非常平安的人,而且五官俱全、正常、能够学习佛法、家庭圆满。他们非常害怕进入“三恶趣”,下世变成这样一个人以后,再继续修习佛法,行善积德。通过这样几个世纪的修行后,就能实现成佛的目标。当然有些高僧大德以及修炼密法的人想今生今世成佛。藏族的佛教信徒,为了这样一个信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样一个信仰的最高境界,他要在今生今世可以说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这里面去。投入的方式有:第一就是行善、做好事,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积功累德;第二就是学习佛法、学习佛教的基本思想;再一个就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对现实的金钱、名利、地位、色情等看得非常淡漠。佛教认为金钱、名利、地位、色情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变化的、暂时的,也是虚幻的,它不可能永恒常驻,也不可能为追求来世、追求成佛添砖加瓦,只有佛法才是唯一能拯救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得到永恒的唯一的法宝。
【嘉宾:班班多杰】我们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莲花出瘀泥而不染,做到这点是很难的。因此现在很多的藏族人,在佛教的虔诚性和纯洁性上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过对以上藏族人人生观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很多藏族人信仰佛教是非常出世的,但是有些也比较入世,在现代社会里面,我觉得太入世和太出世都有点问题。我们能不能把出世和入世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出世又入世。所谓出世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都应该有自己心灵的最后皈依处,使自己的思想有一种信仰的支撑,当然这个信仰是各种各样的,应该是多元的,你也可以信仰佛教,也可以信仰伊斯兰教,也可以信仰基督教,也可以信仰马克斯主义、共产主义。但不管怎么说,人是需要有信仰的。好象西方有个哲学家说过:人是需要有信仰的,哪怕这个信仰是虚幻的,它也比没有信仰强,这就是所谓的出世。
| |
【嘉宾:班班多杰】有了这样一个信仰,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是喜悦、或是痛苦、或是胜利、或是挫折,我们都可以平静的、平淡的、平常的对待它,不会因为得了好事而高兴的不得了,也不会因为遇到什么挫折而灰心丧气,对前途失去信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毕竟生活在这个世俗世界里面,我们不能当不食人间烟火的动物,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我们要养家糊口,因此在这个世俗里面,追求一定的利益、追求一定的金钱、追求一定的位置,是可以理解的。大成佛教也主张我们要使一切有情众生幸福快乐,为一切有情众生排忧解难,这就是说一定的物质利益还是需要的,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本保障。但是把它看得特别的重,这就不行了,这就对我们自己造成痛苦,你得不到,就会造成痛苦,得不到就会用非法手段来获取,这样就会给我们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我比较欣赏这样一句话: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工作。我想信仰佛教的藏族人也是这么做的。
【生命如此脆弱】班班老师,我非常欣赏您说的"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工作",能具体再解释一下吗?
【嘉宾:班班多杰】这个语言我们用非常通俗的话来说吧,比如你今年应该从副教授提为教授,从正处级提为副局级,但是你没能上,面对这个现实你应该怎么办?你去跳楼?或者你去自杀?或者你消极怠工?或者你骂爹骂娘?或者你每天憋着气?这个时候请你就想一想红军长征二万五,想想那些烈士们,想想那些下岗工人,想想那些在北京大城市打工的白天吃白菜馒头,吃完了就在高耸如云的楼顶上施工作业,晚上又睡在一个四面透风的塑料棚里面的那些民工们。他们这些人每天乐呵呵的,一天挣几十块钱就心满意足了;而你呢,官升不了、财发不了,就生气。这个时候想想他们吧,一想到他们,你心里就平衡了,你就有劲了,你就会高兴,你就不会得癌症。什么叫“出世”?这就是“出世”。但是另一方面,你今年上升不了正教授,你想着明年还要升呢,你还要发奋,还不能躺倒不干,你要发奋著书立说,还要当教授,还要当博导,还要当大师级的学者,什么叫“入世”,这就是入世。假如两者结合起来的话,那么没有过不了的难关。
[分页]
【生命如此脆弱】很多去过西藏的人回来后都说自己的心态和人生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变的更加热爱生活,心态更平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嘉宾:尕藏加】西藏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地方,既有它美丽富饶的一面,也有它严酷、贫瘠的一面,这就决定了到过那里的人们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其中多数人的感受就是说自己的心态和人生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因为西藏那边的人们由于受到藏族传统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影响,他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对于名利十分的淡薄。
【左掌】尕藏加老师说:藏族人的的人生观,以当代人或科学的眼光去看,或许是一种逃避现实社会的消极人生观,不值得提倡或模仿。这显然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去理解去衡量藏区民族的文明的,在现在这个文明多级化的社会,如何理解文明的互相融合和发展,冲突和共存,强势文化如何对待弱势文化的方式?
【嘉宾:尕藏加】因为当代文明与古代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当代文明更加注重科学技术而古代文明更多的蕴含人文精神,比如说,藏族人生观里有一种关注来世问题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当代文明中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当代文明中提倡的竞争意识或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如果放到藏族传统的人生观中去评判,则成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所以,传统文明与当代文明中就有不可相互融合的因素。现在看来,当代文明是一种强势文化,而传统文明则是一种弱势文化。我想,强势文化会覆盖传统文明的。
【我的实力惊动了党】精神是否需要救赎?现代人是否需要信仰?放弃与坚持,这是个问题,我想知道的是——更为多样的救赎的方法,请金先生以作家的身体讲解一下,不要再沉默了。
【特邀主持人:金志国】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需要信仰,信仰产生行动,行动推动历史,某种程度上,现代人更需要有信仰.是不是?
【我的实力惊动了党】金主编:1.语言阻碍了我们与事物本真的联系,那么精神如何传递,真有超验甚至神秘的力量存在么? 2.诗人的使命是还乡,在精神层面,艺术家对澄明和智慧的追寻,是否一定也需要采取宗教的形式?我知道您是高手。
【特邀主持人:金志国】1.精神传递的方式有好多种,每一种都不可能完满,但这并没有阻碍人类精神的交流.超验和神秘的力量我没体验过.2.艺术家对艺术高度的探索,肯定需要勇气和真诚,如果说这是一种宗教形式,我同意。
[分页]
【网络主持人】时间过的真快,又要该说再见了:)感谢两位嘉宾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做的精彩解答,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学到了许多有关西藏人生观方面的知识,接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非常感谢!下面请两位嘉宾说说这次与网友在线交流的体验和感受吧?
【嘉宾:尕藏加】非常高兴有机会第二次向广大的网友朋友们交流有关藏族传统文化,通过这次交流,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希望下次再有机会再做进一步的交流!祝吉祥如意!
【嘉宾:班班多杰】哥们儿、朋友们,今天说了很多话,也许我说的好多话可能不是你想要了解的,也可能你不满意,但是没有关系,今天是第一次,咱们下次再好好聊,再见!扎西德勒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