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和而不同 文化共存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21  作者:俞灵

      本报讯  (记者  俞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郎樱研究员和扎拉嘎研究员担任主编,会同全国近20位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最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在11月24日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各民族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发展的。研究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学史,不能脱离历史上不同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在一个较高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中国民族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促进意义。

      据介绍,《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1997年确定的重大委托项目的最终成果。这部总计110万字的长篇巨著,分为“先秦至唐宋”和“元明清”两卷,由“少数民族口头神话与汉文文献记载神话的比较”、“民族融合对唐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期西域诸民族文学关系”、“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晶———《红楼梦》”等20多篇专题论述组成。《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涉及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壮族、仡佬族、彝族、傈僳族、毛南族、仫佬族、黎族、白族、拉祜族、纳西族、哈尼族、基诺族、佤族、土家族等数量众多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以及夏、商、周等中国古代部族,匈奴、羯、氐、羌、胡、蛮、百越、西南夷、濮、僚、突厥、乌孙、柔然、鲜卑、契丹等中国古代民族,涉及各民族古代神话的联系,屈原、李白、曹雪芹等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以及《红楼梦》等著作作品的民族归属,涉及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分期中的地位和游牧文化对元曲繁荣的影响等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这使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成为迄今为止该研究领域中涉及民族最多、涉及作家和作品最多、理论探讨最为广泛的研究专著。

      当然,该书的出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如对汉族文学家创作的大量少数民族民俗风习方面的作品、吐蕃文学、宋辽时期的西夏文学以及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弱。因此,专家学者们认为,该书的出版既是里程碑,又是台阶——今后还有很多路要走。

 


 

·声音·
 
      我们仍然处在传统国学向现代国学转换的历史时期。所谓现代国学,至少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在文化方面应该实现中西平等对话,古今平等对话,各民族平等对话,应该已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开放的、包含多民族文化的当代语境,应该能够不断涌现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在传统国学向现代国学转换的过程中,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不能缺少的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扎拉嘎研究员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曾经使中国的文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即“氛围”的改变,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中原的风俗习惯、语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审美都产生了变化,这种“氛围”必然影响到文学的创作。

   ——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

 
      我个人认为,这两部作品的出现,是否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入了第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而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理论开掘方面有所建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邓绍基研究员


      我们常说一句话:“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从文学的角度如何理解这句话?本书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李炳海教授


      文学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100年来,我们写了1600种文学史,但是,谁来关照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我们从何而来,因何而成,由何而起?这样的精神脉络为什么不在我们的文学史中去思考?文学的存在至少有8个维度:物质的维度、精神的维度、时间的维度、空间的维度、个体生命的维度、制度对作家的制约,还有文学经历和理论创构。为什么我要提出重构我国的文学地图?就是要使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原到人和土地上来!这本书让人看到了多民族的共融,但这不应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观念,而应成为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史作者的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义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6-3-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