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史诗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5-07-09 作者:文/葩丽扎提·阿地里 图/刘英军
2025年6月29日,“中亚史诗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史诗学”联合主办,由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东方史诗的翻译与研究”课题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玛纳斯》史诗传统文本的搜集、翻译与研究”课题组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亚史诗的文本与口头传统及其译介和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合影
会议开幕式及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岗龙教授主持。伴随着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托合那力·吐逊那力的《玛纳斯》史诗演唱,此次学术研讨会在激昂悠长的史诗歌声中拉开序幕。他所演唱的选段,主要讲述玛纳斯去世后其子赛麦台依的成长与回归,精彩的开场表演为本次研讨会奠定了浓厚的史诗基调。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以“欧亚大陆:英雄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欧亚大陆的史诗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在内容、结构和文类上兼具共性与个性特征。这些史诗传播地域广泛、途径多元,并在跨文化互动中形成文本交融现象,许多史诗作品还在不同语族之间以不同形式流传,因此欧亚大陆的史诗资源极具魅力,具有无限的学术发展空间。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教授阿布都外力·克热木,则聚焦日尔蒙斯基对于乌兹别克斯坦史诗研究的学术路径及贡献,分析了日尔蒙斯基对乌兹别克斯坦史诗加以类比研究时运用了“相似”与“借用”等学术术语,探讨了中亚史诗与世界东西方史诗的相似性和借用关系,并提出世界文学体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类型法则”。



本次研讨会共设三场分论坛。第一场论坛以“中亚史诗与口头传统”为主题,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教授孟开主持,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评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阿不力奇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京京等三位学者,分别以“中亚叙事传统及史诗与民间达斯坦研究”“中亚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的关系研究”和“乌兹别克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的搜集研究——历史与现代”为题进行了发言。阿不力奇木教授提出史诗演述的“10环节金字塔模型”,即传统集体意识、演唱者、演唱文本、演唱者的言语、音乐、乐器、聆听者、演唱地点、演唱时间、篇幅等,揭示了史诗歌手即兴创作的内在逻辑。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副教授分析了英雄故事《叶尔托斯特克》和英雄史诗《艾尔托什吐克》之间可能存在的同源关系,重点关注了民间故事与史诗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张京京通过大量文献材料的汇总分析,梳理了《阿勒帕米西》史诗搜集和研究的发展进程,总结了相关研究呈现出的新态势。在评议环节中,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认为“10环节金字塔模型”可拓展至《江格尔》《玛纳斯》等史诗研究,为即兴演唱规律提供普适性分析框架。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副教授则重点强调跨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同源性与交流话题的研究价值,张京京的研究为《阿勒帕米西》史诗的学术史梳理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三位学者的研究兼具深度与广度,各具特色,在个案分析与理论建构中均触及史诗学的核心议题。
下午的第二场分论坛以“中亚史诗的译介与传播”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斯钦巴图研究员主持,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聂楠以“中亚史诗电影的集体记忆视觉化转译研究”为题,从纪录片型中亚史诗电影和中亚史诗改编的电影等维度出发,讨论了中亚史诗电影以影像媒介方式对集体记忆进行的“创造性转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教授赵婷廷在题为“《玛纳斯》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报告中,通过多种文献材料分析,系统梳理了俄罗斯地区对于《玛纳斯》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的发展脉络。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慧颖则以国家认同为视角,深入剖析中亚史诗传统的现代传播路径,探讨中亚各国政府在史诗传播中的政策引导与文化塑造作用同时分析其对国家认同构建的影响。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副教授对三人的研究给予高度肯定,特别指出跨媒介、跨语种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中亚史诗研究提供了创新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三场论坛以“中亚史诗的文本研究”为主题,由聂楠副教授主持,赵婷廷教授评议。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讲师海纳尔·达列力别克,作了题为“哈萨克英雄史诗的跨境传承 ——以《库布兰德巴特尔》为例”的发言,探讨了哈萨克英雄史诗的跨境传承问题,指出《库布兰德》作为哈萨克民族的重要史诗,其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呈现出互动、变异与融合的动态特征。随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葩丽扎提·阿地里,在题为“史诗中的英雄身份建构与‘英雄性’赋魅——以《奥德赛》与《艾尔托什图克》为例”的报告中通过讨论东西方史诗在英雄身份建构上的共性与差异,深入讨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叙事功能与文化象征,并进一步阐释了史诗叙事中“英雄性”赋魅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玉婷,则以“玛纳斯史诗跨境传播与文化空间——译本与研究维度”为题讨论了《玛纳斯》史诗的跨境传播现象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从翻译文本的跨语际实践与国际学术研究的深度探索这两个关键维度切入进行了考察。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巴合江·海衣那尔,在题为“哈萨克英雄史诗中英雄射杀巨蟒母题研究”的报告中,讨论了哈萨克英雄史诗中英雄射杀巨蟒母题在哈萨克民间文学中的特点、可能来源与形成的文化内涵。评议环节中,赵婷廷教授高度肯定了四位学者的研究,认为上述四位学者的文本分析细致深入,研究梳理系统全面,整体结构逻辑严谨。
在闭幕式上,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场研讨会的学术深度,指出本次会议作为首次在北大召开的“中亚史诗研究”专题研讨会,标志着我国中亚史诗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中亚史诗研究不仅具有文化互鉴价值,更能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支撑。当前,中国-中亚峰会、上合组织等高层平台为欧亚史诗研究创造了历史性契机,学者们更应把握机遇,响应国家战略。
本次研讨会学术氛围热烈,学者们讨论深入,充分展现了中亚史诗研究领域的蓬勃活力。大家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对中亚史诗的文本、译介、传播及现代意义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为相关研究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大家认为,这是多年以来第一次以中亚史诗为专题在国内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将为今后的中亚史诗及文学研究提供重要推动力。此次会议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学术前沿对话,更彰显了中亚史诗研究在促进文明互鉴、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文章来源:北大东方文学 微信公众号 2025年7月8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