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多民族文学研究之路——“民族文学研究40周年: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23  作者:高莹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10月18日,“民族文学研究40周年: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创刊于1983年的《民族文学研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40年来,该刊先后刊发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等4000余篇成果,及时、全面反映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状况。此次论坛上,相关编辑人员回顾了《民族文学研究》的办刊历史,多位资深学者讲述了自身治学道路上与该刊的交往经历,肯定其对少数民族文学及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原主编朝戈金表示,《民族文学研究》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许多重要节点。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编写工作重新启动,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跨境民族的文学归属、口头文学的时间性、口头文本和书面文本的关系处理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民族文学研究》集中篇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心逐步向口头传统转移,史诗的搜集、记录、翻译和研究进入全新阶段,《民族文学研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刊物和学科是一同成长、一道成熟的。”朝戈金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原主编朝戈金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2003年,《民族文学研究》第4期在头条位置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施爱东的论文《史诗叠加单元的结构及其功能——以<罗摩衍那·战斗篇>(季羡林译本)为中心的虚拟模型》。如今,施爱东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但他仍将这篇论文看作是自己学术生涯中“最好的文章”。他表示,一份有学术担当的专业期刊,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学术梯队的培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更多的学术期刊能够像《民族文学研究》一样,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关注和扶持,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更为友善的科研环境。
  与会学者还就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方向、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构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吴俊认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学术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北京及民族地区,同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较为疏离,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独立的学术圈。长此以往,其学科地位、学术影响力将受到负面影响。从“三大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学科发展长远需要出发,应加强其与其他二级学科以及一级学科的双向联系,拓展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布局,完善民族地区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建制,鼓励民族地区向其他地区输送优秀科研人才。吴俊还建议将民族资源同冷门绝学、地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相结合,推进跨学科的新文科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吴俊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民族文学研究者应拿出自己的成果,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丁国旗表示,民族文学研究者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以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为观照,思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走多民族文学研究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丁国旗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乐明,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瑾瑜,《民族文学研究》原主编包明德等出席论坛。《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巴莫曲布嫫,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刘大先分别主持论坛不同环节。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期刊分社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乐明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瑾瑜出席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民族文学研究》原主编包明德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与会人员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0-2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