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一行在昭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调研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9-01  作者:杨志坤
  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在云南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提出建议——“在云南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为将这一建议转化为在地行动,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翠潇一行四人组成的调研组,在云南省昭通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项调研工作。
  在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及昭通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协调下,调研组先后到昭通市昭阳区和鲁甸县的相关非遗传习点实地考察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昭通唱书”“苗族古歌”“彝族六祖分支祭祖仪式”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朱提银冶炼锻制技艺”的保护传承情况,同步调研了与开展非遗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高度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纪念地,重点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氏家祠、汉孟孝琚碑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晋霍承嗣壁画墓的保护现状,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昭通文庙的修复情况。
  巴莫曲布嫫一行调研彝族六祖分支祭祖仪式及相关文化空间   (杨志坤 摄)
  
  巴莫曲布嫫一行调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氏家祠   (杨志坤 摄)
  每到一处非遗传习点,调研组一行均认真观摩、参与体验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与相关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保护单位工作人员和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交流,对各非遗项目在保护传承中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对接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在所到的每个文物点,调研组均仔细询问了相关文物的保护保存现状,向有关专业人员了解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文物活化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对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的协同增效路径提出建议。
  
  巴莫曲布嫫一行调研朱提银冶炼锻制技艺 (杨雄 摄)
  此行昭通,巴莫曲布嫫代表就调研工作的开展和后续行动分别与昭通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主要领导进行了口头报告,对在履职工作中结合云南非遗保护实践联系基层人大代表,组建多元行动方团队,有序开展试点项目的论证工作征询了建议,并交换了意见。她说明并强调,非遗既是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尤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行动方充分关注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三个维度以及和平与安全方面,广泛凝聚共识,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精确施策。
  通过多次会谈和充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昭通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从五尺道到南夷道,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文脉源远流长,生物多样性富集,水能资源丰沛,高原特色农业久负盛名,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多措并举,非遗保护事业正在朝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在国家要求有序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需要进一步形成合力,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拓展地方资源优势,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生态农业、低碳产业、绿色生活方式、可持续旅游、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减灾防灾、增进民生福祉等基线行动领域加强统筹协调,采取整体方法布局施策,找准并提炼有助于对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非遗实践范型,为助推形成云南特色的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云南篇章、昭通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巴莫曲布嫫为“云南省2023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班”学员授课   (郭翠潇 摄)
  调研期间,巴莫曲布嫫还为正在昭通举办的“云南省2023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班”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建档》两场专题讲座。课程通过深度解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工作定义及一系列专用术语和关键词,同时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理念,列举了有悖《公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针的若干不当用词和负面影响,而对“非遗文化”这类“生造词”的泛滥亦当引起足够警觉,在工作中注意规避。由此,从正反两个方面的讲解,帮助参训学员从保护对象、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三个维度来厘清并深入理解非遗的基本属性、具体表现形态、存续力及其面临的风险和威胁,以及制定相应性保护措施或保护计划的工作框架;进而就非遗项目的建档原则与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分解和举例说明,其间强调应将社区参与建立在保护进程的每一个环节,由此方可验证建档工作的完整证据链。
  巴莫曲布嫫在课程中强调,在当代语境中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需要以系统观念统摄思想和工作方法,注重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双向视野融合,注重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注重具体非遗项目之于社区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注重不同的非遗领域或门类与不同的遗产项目之间彼此交叉重叠的互涉关系,注重非遗保护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机接榫。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继续完善各级名录机制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化建设;尤其要自觉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基线行动领域,通过调查研究主动去重新挖掘、确认、阐扬与新发展理念高度相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活态传承方式,从而为深入并持续开展清单(名录)编制、建档归档及定期更新工作建立起基于结果的循环性规划、监测、管理、评估机制。
  巴莫曲布嫫还指出,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要以“尊重”为原则,自觉吸纳民意汇集民智,鼓励和引导各非遗项目所在的社区,包括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的代表,特别是青年一代开展非遗项目的传习实践和过程中的自我建档。迄今为止,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已连续举办了9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班”,为全国范围内的非遗项目建档工作探查了切合省情的具体进路,培养了一批批骨干力量,积累了来自彩云之南的丰富经验和典型案例,值得进一步加以归总和提炼。
  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昭通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以及昭阳区、鲁甸县相关领导等一同参加调研。
文章来源:"昭通非遗"微信公众号 2023-09-0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