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威海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7-19  作者:文:冯王玺 图:隋家傲、周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8—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山东威海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威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现场。会议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回顾了第一届“马论坛”开幕时的盛况,建议有必要围绕论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会议形式优化等方面展开总结。他认为,“理论自己在理论内部运行,没有前途。”文学创作要和文学事件、文学批评结合起来,要跨出理论内部,在实践中提出对整个社会科学有所裨益的理论成果。他指出:未来论坛的发展应在两方面有所增益,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文艺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进一步学术化、学理化,提高理论原创力。针对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覆盖范围和理论解释能力的实际情况,他主张从路径、方法和标准方面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水平、思想价值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致辞。会议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谭好哲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在学界的重要影响与地位,同时对本次论坛议题的重要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所有参会学者表示感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在致辞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守正创新研究对于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之明在致辞中提出,把握新时代这一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方位,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对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具有特别的意义。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致辞。会议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丁国旗研究员主持。会议主办方供图
  本论坛共设立1个主会场、3个分会场,其中4场大会发言,6场分组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资源与中国特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关系范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创作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与文艺制度研究”“文艺评论的专业化与中国文艺评价体系建构研究”等9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谭好哲从文艺发展的实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人民至上观念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问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泓峻教授通过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时,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的关系,提出了面向传统之于过去乃至当下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张清民教授探讨了不同时期政治标准的不同指向,明确了文艺服务于政治的核心要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守义教授探讨了文艺大众化和民本思想的相通之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范玉刚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其中人民性问题,提炼出了“人民是文艺之母”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术命题;西南大学寇鹏程教授以20世纪50至60年代为时代背景,提炼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是阶级、政治、人民、革命、英雄与现实主义的观点;首都师范大学孙士聪教授围绕考茨基这位第二国际的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其代表性著作及其观点,着重探讨了文化领导权理论如何与他的文艺批评实践发生关系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韩振江教授围绕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个问题,探讨了三种文化资源与文学学科建构的可能路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围绕文艺批评的专业化问题展开,他将业余批评与专业批评对举,通过探讨其各自在文艺批评中的利弊,提出业余者的热情和专业化的冷静两者的相互交融可能会赋予文学批评更加适宜的温度。绍兴文理学院范永康教授从实践美学是怎么突破康德美学这一问题出发,围绕“从主观美学到主客体统一的美学”“从直观论美学到创造论美”“从现成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从伦理美学到政治美学”四个方面,提出了实践美学之于中国原创性的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意娜研究员围绕“变”字展开,主要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未来怎么变”三个问题展开,呼吁把中国的经验上升为更高层面的理论形态,切实创造出中国文学自己的新理论形态。湖南师范大学牟方磊老师提出将民族文学创作路径、批评路径、研究路径统一起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位一体的研究路径。
闭幕式现场。会议主办方供图
  大会闭幕式由泓峻主持,三位小组召集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永新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曹成竹副教授、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李新教授分别代表各小组作汇报发言。
  第一组议题围绕两个主题板块展开,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主要观点的分析与阐释,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要问题的多维探索。第二组议题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艺现代性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野下的民族民间文艺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第三组议题主要结合全媒体语境下的文艺生产转型等问题展开对于文艺生产和审美机制的探讨,同时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探讨了文艺创作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
  闭幕式上,丁国旗作论坛总结发言,就本次论坛的主题及议题的设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对今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路径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期望。他希望与会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不断结合当下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现实,做“接地气”的学问,要学思践悟,切实做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冯王玺/供稿)
  (山东大学(威海)隋家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周玥/摄影)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7-1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