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民间故事的当代存续”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06-21  作者:黎志/文 郭翠潇/图
  2023年4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办、内蒙古大学口头传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民间故事的当代存续”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顺利举行。辽宁省满族民间故事家黄振华和詹克书作为特邀故事家,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单元:“故事家讲述实践”和“学者研讨会”。
  “故事家讲述实践”单元现场      (郭翠潇 摄)
  “故事家进述实践”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持。黄振华讲述了“黄老六救人不图报”“癞蛛子精”“卖大块儿糖”三则辽宁民间故事,詹克书结合现身说法讲述了“卖寡妇”和“大姑姐偷嫁妆”两则故事。两位故事家风格各有不同,詹克书的讲述逻辑清晰、从容不迫;黄振华的讲述肢体语言丰富,颇具评书风味,不仅呈现了鲜活的当代民间故事讲述样貌,还很好地展示了丰富的辽东地区民俗文化知识。
  黄振华讲故事    (郭翠潇 摄)
  詹克书讲故事   (郭翠潇 摄)
  “学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高荷红研究员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冯文开教授共同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王卫华教授在评议中认为,两位故事家的风格迥异,为我们展现了故事讲述的不同样貌;研讨会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一次现场聆听故事讲述的机会,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次感受高校、科研机构氛围的机会。沈阳师范大学詹娜教授从区域性、家族性和变异性三个方面对东北民间故事进行了深入分析。辽宁大学隋丽副教授探讨了辽东民间故事丰富的原因,并就当代民间故事的定位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吴晓东研究员从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辽东民间故事丰富的原因,并提出了“流传度”的概念。辽宁大学江帆教授认为故事家通过讲述摆脱了日常生活的平庸,由于讲述语境的改变,故事家们不自觉地调用大量讲述策略,这是故事家生存的智慧。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指出民间故事研究应该从单纯的文本分析转向故事家传统的活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指出要关注故事内部、故事与故事之间存在的网状结构,要打破书写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认知藩篱,将口头文学理解为事件而不是文本,要建立口头诗学的思想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康丽教授从故事家的身份符号意义、交流、传统、主体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央民族大学汪立珍教授从故事家的身份和民间故事的内涵入手,提出民间故事在当代如何存续的问题。浙江财经大学毕雪飞教授介绍日本故事讲述实践,提出故事听众存续的问题。
  “学者研讨会”单元现场    (郭翠潇 摄)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心怡以重庆走马镇为例,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故事家们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英以丹纳《艺术哲学》提出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为论点,结合前叙事层、传统社区的效用等来探讨故事家的叙事策略;硕士研究生刘经俏发现黄振华此次讲述增加了大量的细节描述和地方性知识。黄振华予以回应,因讲述地点不同,他自觉改变了叙述策略:身处辽东地区,其讲述以故事情节为主;在北京讲述则以介绍辽东文化为主,因此增加了辽东风土人情的内容。
  高荷红研究员在总结时认为,研讨会邀请两位故事家来到北京,他们带来鲜活的故事为学界同仁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当代民间故事讲述实践的机会,引发了学者们对民间故事讲述研究与民间故事在当代及未来的发展存续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与会学者合影
  (黎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