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格萨(斯)尔》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格萨(斯)尔》研究甘肃基地”揭牌仪式,于2019年11月2——4日在甘肃兰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格萨尔研究中心承办。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格萨尔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格萨尔》非遗传承人、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领导。
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白日霞同志在开幕式上致辞,特别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高度重视,介绍了西北民族大学几代学人,在保护这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中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对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学研究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对《格萨尔文库》三卷30册(2500万字)集大成的代表性著作的重要价值,对多民族格萨(斯)尔学的资料整理、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此次会议主旨和研讨的主要问题,作了说明。并举行了“全国《格萨(斯)尔》研究甘肃基地”揭牌仪式。“全国《格萨(斯)尔》研究甘肃基地”的建立,将为《格萨(斯)尔》研究搭建新的学术平台,有助于加强和促进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学科建设。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格萨尔说唱艺人,大家围绕甘肃地区《格萨(斯)尔》的保护与传承,找差距、讲问题、谈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凝聚了共识,一致认为格萨尔学研究在新时代必有新作为。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才让教授简要介绍了西北民族大学史诗研究的相关情况,格萨尔研究中心是西北民大社科院人数最多的内设机构,力量也是最强的。但西北民族大学仍然面临着人才培养断层的问题,专门的高层次格萨尔人才较少。他还提到,三大史诗之间应该有互动交流,中国的民族史诗应该有互动,推动中国史诗研究的整体水平,建构中国史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格萨尔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应当多方位、多层面的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合作,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层次较高的、学术前沿的研究对话,梳理中国近七十年以来格萨尔史诗研究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和批判。
才让教授还提出,格萨尔史诗的活形态保护非常重要,但是保护要与时俱进,在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格萨尔艺人在城市里的说唱厅进行说唱或者进入学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跟现在的教育和学校结合起来,对格萨尔的保护与传承也大有裨益。
除了文本的基础研究以外,由于格萨尔有着多种形态的存在,还需要加强田野调查,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跟脱贫攻坚战,国家战略相结合。格萨尔不能宗教化、民俗化、历史化,民间的活动应该得到指导,这样格萨尔的文化事业才能推进发展。
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明研究员介绍了西北民族大学自1954年至今,对《格萨(斯)尔》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从1954年到1994年这四十年间,涌现出了像才旦夏茸先生、贡却才旦先生、王沂暖先生等著名学者,为后来对《格萨(斯)尔》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才旦夏茸先生搜集了多部《格萨尔》部本。贡却才旦先生最早搜集、整理、校对了《格萨尔王传》的艺人、专家。王沂暖教授第一次提出的藏族《格萨尔》分为分章本、分部本的学说,并将20多部《格萨尔》史诗翻译成汉文,推翻了“中国没有史诗”的观点,并在民族研究所内成立了“《格萨尔》研究室”。
1994年至2008年这十四年间,在王兴先老师的带领下,西北民族大学的《格萨尔》学研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在1994年成立了《格萨尔》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格萨尔》研究院,出版了《格萨尔文库》三卷6册和第一本专著《格萨尔论要》,为格萨尔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多民族、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6个相结合”的办院理念。同时发现了土族《格萨尔》和裕固族《格萨尔》。
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间,西北民族大学的《格萨(斯)尔》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举办了两届“艺人进校园活动”,在玉树果洛、玛曲等地建立了多个格萨尔研究基地,新版《格萨尔文库》付诸出版,将格萨尔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格萨尔文库》的出版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下一步西北民族大学计划在已出版的《格萨尔文库》的基础上将三卷30册翻译成英文,出版英文版《格萨尔文库》。继续完成《格萨尔文库》第四、五、六卷,将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的《格斯尔》其它版本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建设《格萨尔》文化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
王国明教授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和评奖,鼓励基层研究工作者。联合培养人才,对年轻一代的从事《格萨(斯)尔》的科研作者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全国格办的层面为西北民族大学多申报科研项目,在全国《格萨(斯)尔》办公室的指导下,格萨(斯)尔研究走全国一盘棋的路子。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玛·乌尼乌兰教授介绍了蒙古族《格斯尔》研究情况和现状,甘肃《格斯尔》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98年正式出版了甘肃省第一部《格斯尔》相关的图书,包括《格斯尔传》一千九百多行,是根据北京版《格斯尔》第四、第五章编写的,另外还有四个《格斯尔》故事,一篇是非常完整的,主要是根据北京版第一、第二章编的,其他三个故事有部分重复但也有其他内容。还有两个《格斯尔》的传说,一共两篇,加起来《格斯尔传》、《格斯尔》故事、《格斯尔》传说共有七篇,1998年出版后,到2019年期间几乎没有新的成果。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五千多蒙古族,都是从青海过来的,蒙古族《格斯尔》就是从青海产生的,所以肃北的《格斯尔》很有特色很重要,虽然人口少、篇幅不多,但它的保存是原始的本土状态。现在急需田野实践调查,记录下来并进行保护传承,给艺人们一些经济上的补助和支持,颁布国家级格萨(斯)尔说唱艺人的称号,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宁梅教授认为,西北民大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甘肃省的格萨(斯)尔研究开展的时间很早,非常符合中央在新时代对格萨(斯)尔的定位,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扎实良好的基础。西北民族大学一直在做多民族的格萨(斯)尔研究,包括藏族、蒙古族、土族和裕固族。在新时代如何把这张牌做大做好,她认为,首先做好培训工作;加强与甘肃省的联系,争取省上的支持,为艺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加强三大史诗之间的互动。这不仅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顺应时势发展的要求。
西北民族大学董晓荣副教授讲述了蒙古族《格斯尔》史诗多年来的搜集整理研究,以及今后的工作展望。格斯尔史诗流传地域是非常广的,仅次于藏族地区,在国内外的多个区域都有分布流传。目前格萨尔研究中心已经进行了五种版本格斯尔的整理工作,四个是写本,一个是口头流传版本。以后在翻译方面将继续推进。在文本和口头流传的方面,董晓荣副教授建议,可以对蒙古族内部青海地区流传的格斯尔,以及布里亚特地区、卡尔梅克、卫拉特地区进行比较。同时可以在“一带一路”的视角下,跨民族的层面上进行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方法论也可以进行创新,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纳入到格斯尔史诗的研究之中。
在闭幕式上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研究员根据与会专家和学者的交流发言,围绕《格萨(斯)尔》文化遗产管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格萨(斯)尔》艺人保护、《格萨(斯)尔》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今后要开阔学术视野,进一步探讨《格萨尔》史诗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