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海地区《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十周年(2009-2019)研讨会在西宁召开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10-24  作者:杨霞、张雯杰

  为总结“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制定“全国《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保护规划”,进一步做好今后《格萨(斯)尔》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由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青海省《格萨(斯)尔》史诗研究所承办的“青海地区《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十周年(2009-2019)研讨会”于2019年10月9-12日在西宁召开。

  会议由青海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主持。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青海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班果等领导以及来自青海省《格萨(斯)尔》研究机构的果洛州、玉树州、海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海东地区等格萨尔文化保护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人员围绕《格萨(斯)尔》传承与非遗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方法、措施和实践经验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措施和方案。例如,如何规范格萨尔人物的塑造、加强对于遗迹遗物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说唱艺人的待遇;统一格萨尔史诗文本名词术语,编纂格萨尔辞典;创办全国性史诗刊物,建立权威性的网站,进行数据化保护等。会议内容还涉及青海地区《格萨(斯)尔》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以及近十年来关于《格萨(斯)尔》艺人、文本、语境等方面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效果等相关最新研究成果等。

  与会专家学者还提出了许多有关《格萨(斯)尔》保护的措施和意见(包括存在的困难,面临的任务,解决的办法等)。包括制作青少年喜爱的动漫、连环画、动画作品和影视剧作,出版普及本和格萨尔文化读本,格萨尔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和课程内容,以便使格萨尔文化得到代际传承。格萨尔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对文本和艺人进行抢救和保护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态加以系统性保护。在保护工作方面要做到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进一步巩固业已形成的以民间为基础、政府为后盾、学界为智库,三方合力的多重保护工作模式。研讨会上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全国《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写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青海是《格萨(斯)尔》史诗最重要的发祥地,也是全国从事《格萨(斯)尔》史诗的挖掘、整理、翻译、研究等工作起步最早的地区。近年来,青海省的《格萨(斯)尔》工作在田野普查、民间艺人的抢救、原始版本的搜集、整理、翻译、研究以及《格萨(斯)尔》衍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中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国率先建立了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市州层面成立了《格萨(斯)尔》研究基地、格萨尔博物馆、雪域格萨尔文化中心,在民间推动了一系列文化工程。在国家现有的对传承人补贴政策的基础之上,部分州县还实施了对传承人的地方性补贴措施。越来越多的《格萨(斯)尔》史诗工作者不辞辛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经过他们的调查研究和整理记录,许多濒临灭绝的史诗文本重见天日。他们曾多次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等部委以及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的表彰和奖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最近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多次提到《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将其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给予了很高的地位。社会各界对格萨尔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保护《格萨(斯)尔》史诗,传承格萨尔文化,已成为国内外达成共识并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与会学者认为,青海的《格萨(斯)尔》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前进步伐和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史诗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在格萨尔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发现和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发展等现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探索创新,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要借助各方力量,加强史诗的翻译力度,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杨霞、张雯杰)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