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克:为各族人民奉献优秀学术成果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01  作者:朝克

  创新性地融会贯通各民族文学的先进思想、优秀文化资源,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进而打造出具有原创性、民族性、生命性、时代性、思想性的中国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一定学术成绩,同时在发展道路上遇到诸多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其及时性、必要性、现实性和历史性。讲话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在这一思想理论框架内如何更好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我是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为什么人是根本性的问题,即怎样更好地为各族人民搞好民族文学研究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各族人民的立场上,把各族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文化,把能让各族人民入目入心入脑的优秀科研成果奉献出来。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这里不只是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同时又提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绝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学术研究中,我深深地感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日常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看问题看得准,想问题想得全,说话才有深度和有思想,写文章才有理论和有影响力,才能够避免说大话、空话、套话和假话。 

  用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来对照我们的科研工作,可以看出,民族文学研究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比如说,如何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新理念、新思想科学地融入到民族文学研究实践中?如何通过民族文学研究强化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不失时机更好地抢救保护濒危的民族语言文学和民间文学?等等。 

  举例来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国家,不同民族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文明。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区别性十分明显的方言土语约有130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达6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间交往空前繁荣。特别是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民族理论以及对民族语言文化采取的科学有效的保护政策、抢救工作,给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注入了一定活力,使其一直活在人民中间,发挥着交流的作用和功能。不过,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在大语言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影响下,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不少问题,甚至一些民族语言文化已进入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据研究统计,当前我国处于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的语言已达20余种,其中使用人数在千人以下的语言15种。近年来,国家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不少濒危或严重濒危民族语言文化得到抢救性记录与保护,有的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一些恢复,但目前既精通母语文化,又有语言文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使科研工作缺乏一定连贯性,甚至有时处于被动不利状态。同时,我们的保护研究工作有时局限于语言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际效益,进而出现搜集整理的语言文化资料偏离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的状况,有的达不到永久保存的实际要求和标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全面、系统、历史地认识、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比如,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强化对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资源的科学研究,系统建立语言文化资料库、档案库、数据库,并强化跨学科不同领域专家的合作,开展全新意义和综合性(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学、语言学、历史学、地域学、体质人类学等专业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大规模田野调查,建立健全书面语、口语、文本、语音、图影与动态语料综合资料库,提高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保护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与挑战下,我们的科研成果必须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学的研究特色、研究风格、研究气派,为此,我们要创新性地融会贯通各民族文学的先进思想、优秀文化资源,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道路创新、制度创新,进而打造出具有原创性、民族性、生命性、时代性、思想性的中国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6年07月30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