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项目新疆民间文化研修班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4  作者:朱刚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承担的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于2010年7月14日正式批准立项为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考虑到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后辈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该项目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并专设“后续人才长线培养计划”这一内容为课题的重要组成。订立“后续人才长线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出一批有专深学养的民族语言文化专家,并通过课题的形式带动人才梯队的培养,使人才队伍得以深度整合,形成语言、族群、年龄、学科诸方面相对配置合理的布局。201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新疆师范大学举行的“新疆民间文化研修班”,较好地执行了上述培养理念,为“后续人才长线培养计划”的继续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研修班侧影

  “新疆民间文化研修班”由项目首席专家朝戈金研究员亲自领衔,囊括了刘魁立、尹虎彬、叶涛等六位国内知名学者,培训主题覆盖了田野调查方法、民俗学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濒危语言抢救等方面的内容。从话题的选择和组织来看,本次研修班倾向于基本学科理念的传达和灌输。不同的授课专家分工协作,对民间语言文化研究的基本方面进行了深入辅导:民俗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朝戈金),作为民俗学研究成果的田野民俗志(尹虎彬),民俗学理论指导下的个案研究(阿地里、叶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念(刘魁立),少数民族语言抢救工作(朝克)。总体来看,本次研修班侧重于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的辅导,充分考虑到了学科建设的长期目标及新疆本地民间文化教研的基本现状,从理论到实践生动图解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中若干研究热点。以下对各培训专题分别做简要介绍。

项目首席专家朝戈金主持开班仪式

  作为“新疆民间文化研修班”的第一讲,朝戈金研究员题为《民俗学的民众立场》的讲座表明了本次培训的基本立场:树立基本的学科理念,传达主要的研究方法,设定未来的工作框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到当地高校教师及学生即将开始暑期的田野调查工作,朝戈金的讲座以民俗学学术史发展的理论纵深为背景,论述了民俗学学术范式的转换与田野研究个案之间有机的历史联系,在点和面的相互参证之下对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说明。由于兼顾了方法论和学术史的双重眼光,朝戈金在讲解基本研究方法和理论时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个案为模型,对理论的实际操作进行细致说明;而在回顾个案研究的精微之处时又不局限于某些成功的先例,而是回归到民俗学理论的发展谱系,从理论范式的历史意义之中解读个案研究的理论品质,并由此提出,民间文化的研究应该以民众的立场为指引,实现更加切近传统的学理性阐释。讲座由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教授担任主持,他高度评价该讲座并做了重要讲评。

  叶涛研究员的讲座《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点思考》从风格上看,更倾向于一种治学方法的讲授。讲座内容具体而限定,属于民俗学研究中具有比较悠久历史和成熟研究体系的研究领域。叶涛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若干理论热点的回顾入手,说明了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通过概念的历史梳理和语义鉴别,对“宗教”和“信仰”两个概念分别界定,得出他对于民间信仰的定义。他对于听众的启发在于,通过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层层递进以缩小并限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最终在其设立的研究框架之下展开分析和阐释。讲座的展开过程基本上就是从事研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叶涛的讲座在传达具体的知识之外,更具有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在层层递进的讲解中,叶涛对如下内容给予了深入关照: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理论热点、发展趋势,他还特别提示从事宗教或民间信仰研究的学员,可以从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学术思考。

授课专家耐心解答学员们的提问

  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之下会生产出相应的成果——民俗志,尹虎彬研究员的讲座《田野民俗志》就从个案选取与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设计田野研究的角度,对如何在民俗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了论述。尹虎彬认为,民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田野研究,成果为民俗志,如何在方法的养成及民俗志的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成为民俗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民俗学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应该向学生传授研究的方法,而不是书本上的刻板知识;学生缺乏的不是读书的精神,而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调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分析,不能直接套用现成理论或对某个理论进行验证。作为一种反思性的认识,尹虎彬的讲座以南高洛村的礼乐研究为分析对象,在描述自己的田野调查过程同时,深入剖析了该过程中可能携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理论意义,进而为在场听众呈现出了一副有血有肉并带有学者反思性视域的田野图景。

  另一项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案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的讲座《激活<玛纳斯>传统、合理开发利用<玛纳斯>文化》,是本次培训中的特别安排。新疆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流传地,为了能对当地从事史诗研究、特别是玛纳斯研究的学者形成直接的助力,组织者特别邀请了阿地里研究员介绍玛纳斯研究的晚近成果。阿地里的讲座主要侧重于作为活形态口头传统的玛纳斯史诗演述,如何在当代的语境下对该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使用。玛纳斯史诗传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实现这种非物质文化与有形可感的物质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对相关的物质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对于玛纳斯演述传统的发展和延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讲座话题是当地师生十分熟悉的内容,讲座之后的提问都十分具体,师生们关心的问题聚焦于如何研究玛纳斯史诗、玛纳斯研究的趋势、特定研究方向的可行性等较为实际的层面,阿地里也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刘魁立先生的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共享性和基质本真性》,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回顾国内的民俗学学科历史,专有概念的缺乏一直是学科发展的软肋。刘魁立先生所提出的“基质本真性”概念,正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系的一种发展。他认为,非物质文化具有可共享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共享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了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存续和传承面临重大威胁,需要根据非物质文化的性质来制定保护措施,而基质本真性就是非物质文化的特定属性。基质本质性是非物质文化的真髓和灵魂,基质本真性一旦丧失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事象的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最低要求,就是保护该文化事象的基质本真性。但是基质本真性概念并非无视或反对文化的变化和创新,而是在承认群体进行文化调适、创新的正当性的前提下,保证非物质文化事象基本的一致性。文化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在基质本真性范围内,只要文化事象的基本性质、结构、功能、价值观不发生本质改变,就可以当作正常来看待。基质本真性概念,将保护和发展这两个看似矛盾、对立,却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概念统合到了一起。

座谈会现场

  朝克研究员题为《我国濒危民族语言的抢救保护》的讲座,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濒危民族语言抢救的若干理论思考。朝克认为不论民族大小,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文化都有特定的价值和内涵。不同民族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结构和口承故事中,承载了不同民族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过程和思维模式。对于那些正处于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抢救他们的语言就等于保存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学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于仍未或处于濒危状况的语言,应先进行普查,依据濒危的程度区分其重要性,分为保护和抢救两种工作思路。他还援引西欧通过开发民间口头文化进而带动保护的案例,提出在科学认识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进而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源头上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基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分布较广,抢救和保护状况差异较大的现状,他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思路。

  除了上述六讲民间语言文化的专业培训之外,项目组织方还特别召集了一次针对社科基金类课题申报和核心期刊论文选题指导的座谈会,专门邀请了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朱渊寿、处长金朝霞与新疆高校的教师及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会谈。安排此次座谈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配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项目的继续深入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科基金及委托项目本身进行交流和宣传。朱渊寿和金朝霞对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论证、选题等具体方面进行了介绍,并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具体的申请案例,对于基金项目申报的注意事项、前期准备、论证技巧、申报周期等具体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则从专业研究的角度,勾勒出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热点,指出了核心期刊文章发表的具体要求、写作惯例、研究角度等注意事项,进而提醒在场的研究人员要以学科的本位思考为切入点,同时积极寻找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生长点。

项目组成员参观新疆师大少数民族文学馆

 

研修班代表合影留念

  综上所述,此次“新疆民间文化研修班”不论从总体构架和细节设计来看都较好地体现了项目重视人才培养的宗旨,在专家团队、课程设置、培训内容等方面也明显指向了以学科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的长远考虑,为项目下一阶段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来自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学院等新疆各大高校的老师、科研人员,以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还有来自于其他文化学术机构和文化管理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共计一百多人积极参与了本次研修班,会场秩序井然、讨论热烈。新疆师范大学校领导高度赞扬了本次民间文化研修班的活动,称赞其为“智力援疆、文化援疆”的重要举措。

 

  作者简介:朱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