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深入调查研究 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7-13  作者:郎 樱

   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我院的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的指示,他说:“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陈奎元院长也明确地提出“今后我院要下大力气开展国情调研,不能只是坐在屋子里写文章”的要求。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对于我们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设,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不同的是,它的书面文学、作家文学,多用民族语文言书写。即使是用汉语写作,所体现的仍然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所反映的也是本民族的生活。在少数民族文学的构成中,口头文学占有极大的比重,这是一种至今仍在传承的“活态文学”。其中,规模宏伟、篇幅浩瀚的三大英雄史诗———藏蒙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以及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以及创世史诗、长篇叙事诗等,依然通过歌手在民众中演唱和传承。因此,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口头文学研究的研究人员,要在理论上创新,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学识、科学的方法论,还要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信仰、民俗、生存境遇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上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探索研究,才有可能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会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我们民族文学所自1980年成立以来,一直提倡科研人员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由于少数民族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要进入深山老寨、下到偏僻的牧区,会遇到许多困难。然而,我所的许多科研人员仍坚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最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领导对深入民族地区调研更加重视,在蒙古、藏、彝、壮、柯尔克孜等民族中,选取口头传统保持较好的旗县,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建了第一批六个口头传统研究基地。研究基地的建设,为科研人员,尤其是为青年科研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民族文学所在深入民族地区,注重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口头传统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较,它的非稳定性及脆弱性日益彰显。口头传统文化是口耳相传,它的传承离不开民间艺人与听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规模开发,现代传媒(电台、电视、电脑等),现代观念及生活方式,迅速传入民族地区。我在西部偏僻的柯尔克孜县镇,见到过网吧,亲眼目睹了婚礼上以电子琴取代柯尔克孜传统乐器库木孜的场面。青年听众的流失,杰出民间艺人年迈体弱,口头传统文学处在“人亡歌息”的危境(在一些交通较为发达的社区,“人亡歌息”的现象已有发生)。
  其实这种状况,在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具有普遍性。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对许多民族的口传文化发生冲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根据该宣言的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要受到保护,尤其对于少数族群与土著人的文化,要给以足够的尊重与特殊的保护。如同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消亡,从地球上消失一样,濒危文化如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它无法复制,无法克隆,也会从人类社会消失。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困境。而《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正是对这一危机的紧迫反应。199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呼吁世界各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意见》。其中,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作了精彩的阐述:“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近两年来,国内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口头传统文化的重要文件,这在过去是罕见的。这一方面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政府对于保护与抢救各民族口头传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全球化趋势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少数族群口头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民族口头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文学的研究者,更应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用现代化手段,对民间艺人进行采访,为他们立档,对他们的演述活动进行录音、录像与拍摄。抢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讲话的精神,深深感到,我们的调研工作还有许多需要进一部整改、完善之处。例如,对于深入民族地区调研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与提高;有些中青年科研人员因经费或其他原因,没有机会赴民族地区调研。有些人虽然下去了,但来去匆匆,时间过短影响调研效果。此外,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问题,赴民族地区的文化调研与国情调研相结合等问题,也值得关注与认真讨论。目前,中央领导同志与院领导大力提倡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并号召科研人员走出书斋,下大力气搞国情调查。这对于研究所的整改与科研创新,是难得的机遇。我们相信,在院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我们研究所一定会在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院网发布时间:2005-6-14 11:55:26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