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教育

教育

  1986年末,全旗共有小学282所,148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310人,专任教师2237人。其中蒙古族小学164所,764个教学班,在校生13660人,教师992人。场(厂)、矿办小学42所,213个教学班,在校生4519人,教职工312人。
  
  附:扎鲁特旗实验小学简介

  扎鲁特旗实验小学的前身是鲁北国民小学,始建于1934年,校址在当时鲁北街烧锅院,面向东扎鲁特旗全旗招生,蒙汉各一个班,每班30多名学生。1935年,西扎鲁特旗一所小学合并到该校,校名定为扎鲁特旗第一国民小学。1938年,增设两个优级班,改称为鲁北国民优级学校。1941年,发展到12个教学班,学生近500人,教师20余人。1945年秋,学校停办,先后共送出五届优级毕业生,蒙汉生计300人左右。

  1946年春,学校复课,称鲁北小学,只有一、二、三年级,教师3人。1948年,增设区村牧区招生,住宿生200余人。

  1968年,改校名为鲁北延安小学。1972年增设初中班,蒙生班迁至鲁北第三和第四小学,从此变为纯汉语授课学校。1975年秋,原校址改为鲁北二中校址,小学学生和教师迁到鲁北第六小学,定校名为鲁北第一小学,学生507人,教师19人。

  1978年,鲁北第一小学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小学。

  1984年,鲁北第一小学校更名为鲁北实验小学。至1986年,全校教职工63人,20个教学班,学生1163人;4个学前班,330名儿童;4个幼儿班,241名幼儿。学校有办公室13间,教室59间,会议室4间,有1.5万元的音乐、体育设备,3400多册图书,电化教学设备及其他教具价值1.1万余元。

  该校为扎鲁特旗培养了大批人才,50、60年代旗、区(人民公社)级领导干部和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毕业生于这所学校。同时,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自1978年以后,在全旗小学升初中统考中,该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4年科技小制作活动中获内蒙古自治区三等奖。1985年5月,在哲盟工事市旗参加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竞赛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同年,少先队活动获全国"创造杯"奖。

  一、中学

  1、公办普通中学

  扎鲁特旗第一所中学--鲁北中学成立于1955年,蒙汉合校,招收4个教学班人,汉生1个班,蒙生3个班。1958年,首届初中生毕业,共209人。

  1961年春,华杰中学、香山中学正式招生开学。华杰中学招生蒙、汉各1个班。共110人;香山中学招生3个汉生班,165人。同年,巨日合、道老杜、乌兰哈达。巴中学发展到15所,在校生1343人。虽基本上达到社社有初中,但教师多系原小学教师,多数为初中学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970年,鲁北中学招收高中生。1972年,又有5所中学招收高中生。香山中学,高中招生范围为香山公社、巴彦塔拉公社;华杰中学,高中招生范围为华杰公社、前进公社、义和公社;道老杜中学,高中招呼一范围为道老杜公社、前德门公社、巴彦芒哈公社;巨日合中学,高中招生范围为巨日合公社、乌兰哈达公社、民主公社(蒙生)。巴彦宝力皋公社。全旗中学在校生4010人,其中高中生808人。

  1974年,鲁北中学改名为鲁北第一中学,在原鲁北延安小学校址成立鲁莽北第二中学,原小学戴帽13个中学班(其中3个高中班)和小学五年级4个班为该校学生。

  1976年,扎旗又增加8所完全中学,即乌力吉木仁中学、民主中学、工农中学。巴彦塔拉中学、前进中学、伊和中学、乌兰哈达中学、前德门中不这。全旗高中在校生2647人,初中在校生10126人。

  1978年,鲁北三中建立,招收初、高各6个班。至此,全旗完全中学19所,小学附设初中班97处,基本上达到高中不出社,初中不出队。由于初、高中发展过快,全旗教育造成缺师资少设备,数量多质量低的局面。
1981年,本着"办好重点、调整初中、压缩高中"的原则,对全旗公办普通中学进行调整。鲁北二中并入鲁北一中,在原鲁北二中校址建立了鲁北蒙中,调整后全旗只保留5所完全中学,即鲁北一中、鲁北蒙中、巨日合中学、巴雅尔图胡硕中学、乌兰花中学(因该校校舍被占,暂在华杰中学和道老都中学过渡)。鲁北一中、鲁北蒙中在全旗择优招生,巴雅尔图胡硕中学招收北部5个牧区(其中毛都为半农半败区)公社的初中毕业生,巨日合中学招收西部4个农区公社的初中毕业生,乌兰花中学招收东部和南部7个半农半牧区(其中伊和为农区)公社的初中毕业生。把原来的88所小学载帽中缩到65所,调整后的高中在校生为1853人,比原来减少624人;初中在校生10012人,比原来减少了1049人。

  1982年10月,鲁北蒙中迁进新校舍,恢复了鲁北二中,初中一年级招生6个班,330人;高中一年级招生4个班,220人,教职工33人。本年度,全旗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20所,高中在校生2113人,初中在校生11723人。

  1984年,鲁北蒙中、鲁北二中、鲁北三中、巨日合中学、巴雅尔图胡硕中学、乌兰花中学为旗办旗管,其余各初中由苏木、乡、镇办,苏木、乡、镇管。

  1986年9月,乌兰花高中正式招生,招蒙汉各一个班,120人,教职工22人,学制为三年。鲁北四年(归鲁北镇管理)建成并招生,招初中一年级4个班,220人。至年底,由旗直接管理的普通中学7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独立高中1所,独立初中1所,高中在校生1783人,专任教师164人;初中在校生3293人,专任教师209人。由苏木(乡、镇)管理的初中22所,在校生8143人,专任教师500人。

  2、场、矿办普通中学

  1971年春,乌额格其牧场在原农业中学的基础上办起了普通初级中学,招收初一2个班,81名学生。同时,香山农场也在原农业中学基础上建立了普通初级中学,招收初一年级1个班,学生50人。

  1972年春,乌日根他拉农场小学附设初中班,有初一学生22人。

  1973年春,乌额格其牧场建立了完全中学,高中一年级招生2个班,学生83人。同时,乌日根他拉农场建立了普通初级中学,招收初一年级2个班,学生103人。

  1975年秋,嘎达苏种畜场建立了初级中学,招收初一年级1个班,41人。同时,乌额格其牧场二大队、五大队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联合屯煤矿小学也开始附设初中班。

  1976年秋,香山农场初中成为完全中学,高中一年级招生2个班,农场二校、三校分别附设了初中班程卦殖⌒⊙б部几缴璩踔邪唷?977年秋,联合屯煤矿初级中学建成并开学。煤矿投资3万元,建砖房15间,3个年级共4个班,学生160余人。

  1978年,全旗场、矿办普通中学5所,其中完全中学两所,小学附设初中班9处,高中在校生290人,初中在校生1912人。

  1979年秋,联合屯煤矿中学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1个班,50人,后因多数学生参加招工考试被录取而停办。1980年秋,乌额格其牧场中学扩建,其高中为全盟国营农牧场重点高中之一,在全盟6个国营农牧场择优招生。

  1981年秋,哲盟农管处对所属农牧场中学进行调整,取消香山农场高中,扎鲁特旗内各盟管国营农牧场初中毕业生,统一考试,择优录入乌额格其牧场高中。同时,嘎达苏种畜场中附设牧业高中班,招生20人。因缺少设备和师资,于次年秋停办。停办后,与鲁北一中协商,让高中生去鲁北一中就读。1982年秋,乌额格其牧场和香山农场小学附设初中班全部取消。1985年秋,乌额格其牧场的高中班被砍掉,从此扎旗内盟管国营农牧场的初中毕业生(嘎达苏种畜场除外)要分别考入胜利农场中学(普中)和哲南农场中学(普中)和哲南农场中学(职中)就读。

  1986年秋,乌牧场中学送走了最后一批高中毕业生。本年度全旗场、矿办普通中学5所,即乌额格其牧场中学、香山农场中学、乌日根他拉农场中学、嘎达苏种畜场中学、联合屯煤矿中学。小学附设初中班2处,即扎鲁特原种场和好老林场。共17个教学班,在校生2032人,教职工162人。

  附:鲁北一中简介

  鲁北一中原校名鲁北中学,是扎鲁特旗第一所蒙汉合校公办普通中学,于1955年建校,在全旗择优招生。

  1959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批准为盟级定点中学(重点中学)。

  1956~1966年,国有拨给该校的基本建设经费约15万元,先后建起了办公、理化实验室、厨房、大礼堂。国家还拨给价值5万元的理化实践仪器,学校的文体器材比较完备,图书室藏书约15000余册。1958~1966年,送出九届初中毕业生,计1749人,其中蒙生732人。这些毕业生可直接参加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招生考试,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汉生去通辽一中或保康一中,蒙生去通辽二中。

  在"文化大革命"中,该校的理化仪器设备,图书室藏书,各种文体设备所剩无几。

  1970年春,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扎鲁特旗第一所完全中学。1974年秋,改校名为鲁北一中。

  1975年春,该校被评为吉林省民兵训练先进单位。1977年冬,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被定为省、盟两级重点中学。1978年秋,初中在鲁北镇内,高中在全旗择优招生。

  1981年秋,该校蒙汉分校,新建鲁北蒙中,鲁北二中并入该校,全校28个教学班,高、初中各14个班,124名教职工。

  1985年,借30周年校庆之际,向社会集资8万多元,新建水房5间,7间服务部,维修了教室,添置了部分桌椅。自1982年以后,该校多次被评为盟、旗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植树造林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自1979年以后,国家每年拨给该校一定数量的购置费或教学仪器设备。截止1986年,学校有价值1万元的文体器材和价值7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盟旗两级重点中学。

  从1955年建校30多年,鲁北一中共为国家培养了12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自1979年应届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至1986年,共有175人考入大专,158人考入不敷出高等中专。

  二、卫生学校

  1960年6月,扎鲁特旗建一所卫生学校,校址在鲁北镇。由于条件所限,未设专职教师,由旗人民医院和旗卫生工作队的医务人员任兼职教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校自行停办。

  1979年,扎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成立,为旗卫生局直属单位,负责人1人,由旗人民医院抽调3名医务人员担任教师。1981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批准,扎鲁特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正式列入国家编制。1984年,该校的教职员工增加到13人。

  该校是扎旗医疗卫生事业的惟一教育基地,至1986年末,共举办各种培训班、短训班11期,培养初级卫生人员455人。

  职业中学

  扎鲁特旗的职业教育始于1980年,旗内有两所职业初中,计6个班,在校生196人,但只开设普通中学课程,未开设职业技术课。1983年,在鲁北镇内建立第一所职业高中,招生2个班,100人,学制定为三年,校名为扎鲁特旗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同年,在巨日合公社的三合屯中学开始附设职业技术初中班。1984年秋,在鲁北镇内建起第二所职业高中(鲁北二中校内),招生2个班。110人,学制定为二年,校名为鲁北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更名为鲁北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全旗招生,蒙汉合校。

  职业中学除开设文化课外,还结合扎鲁特旗实际情况,开设了畜牧、林业、养殖、机修、环保、幼师等十几个专业。1986年,扎鲁特旗人民政府召开了全旗职业技术教育会议,制定并通过了《扎鲁特旗发展职业教育细则》,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毕业生分配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署假,首届职业高中毕业生204人,其中一部分按《细则》规定就业。

  至1986年末,全旗职业中学3所,其中高中2所,14个班,学生624人,教师48人;初中1所,4个班,学生177人,教师11人。

  三、师范教育

  1960年,在鲁北中学附设两个师范班(蒙汉各一个班),60人。汉班于1961年秋毕业,蒙班于1962年秋毕业,其学历均属初级师范。

  1965年,经盟公署批准,在鲁北镇内建立扎鲁特旗耕读师范学校。1966年,校舍基本落成,但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按时招生开学。

  1970年12月,经扎鲁特旗革命委员会批准,旗教育革命办公室举办中等师范训练班,由各公社(场)推荐,从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中寻取156人,经过短期培训,分配到各公社(场)从事教育工作,这些人的学历按其原学历(初中或高中)对待。

  1974年春,经盟革命委员会批准,鲁北师范为哲盟师范分校,纳入国家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计划。秋季招生1个班,63人,专任教师3人。其招生办法是由基层推荐,不经考试,学制定为二年,开设普通中等师范课程,汉语授课,扎旗招收的蒙语授课生与科右中旗、科左中旗或盟师范就读。这种招生办法实行5届,共招生346人。前4届学制二年,最后一届的1个班学制三年,只招应届初中毕业生。这5届没有分科,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
1982年,鲁北师范学校改为扎鲁特旗教师进修学校,从此再不招收普通师范生。1984年7月,鲁北师范送走最后一届毕业生。

体育

  一、群众体育

  民国和伪满时期,群众体育活动多以民间传统比赛和带有竞争性的角力等项目为主,机关、学校部分人员只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项目,打球、做操、游戏等。

  1950年7月,旗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号召全旗各机关、学校和广大农村牧区要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1951年11月,在全旗范围内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1952年6月,为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体育运动会,有400余名运动员参赛。 1954年5月,国家体委公布"劳动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后,城乡体育活动逐步活跃起来,在职工、干部中除实行早操、工间操制度外,节假日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友谊赛。体育主管部门经常组织各类锦标赛,对抗赛和"劳卫制"测验赛,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旗历史上体育活动最多的一年,全年共举办各种体育比赛17次,国庆10周年举办的全旗那达慕大会,有最多的一年,全年共举办各种体育比赛17次,国庆10周年举办的全旗那达慕大会,有800余名运动员参加,开展了赛马、摔跤、自行车、球类、田径等项比赛,是规模较大、项目较多、成绩较好的一次比赛。1963年10月,在职工中推广第四套广播体操,培训60名领操员工。1965年7月27日,旗体委等4个单位在鲁北西山水库联合举办群众性游泳活动。

  "文化大革命"前期,体育事业受到摧残,机构瘫痪,各项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1973年5月,扎旗承办全盟中国式摔跤运动会,荣获团体冠军。7月,在霍林河举办大型那达慕大会,邀请科右中旗、阿鲁科尔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参加,参加者近万人,其中运动员600多人,吉林省武术队专程赴会表演,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本次盛会摄制了新闻纪录片。1976年7月16日,为庆祝毛主席横渡长江10周年,在鲁北东泡子举行了规模较大的游泳活动,有近百个单位,5000余人参加。10月,举办旗直职工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有42个代表队,430余人参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体育活动和赛事频繁,成绩较好。1979年10月,举办了全旗职工篮球赛,共有32支代表队,382名男女运动员参赛。1982年7月,在鲁北运动场(鲁北桥北)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全旗那达慕大会,上千名运动员和近百匹赛马参赛,观众近3万人。共举办了中国式摔跤、蒙古式摔跤、中国象棋、蒙古象棋马、乒乓球、拨河等下几个项目的比赛,同时举办了中学生运动会。1983年3月,举办了女子扑克、跳棋、军棋、拔河赛,200余名运动员参加。为开展好旗内老年离退休干部、职工体育活动,1984年5月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1985年8月,近召开运动员组成扎旗代表队,参加哲盟首届那达慕大会,获6枚金牌、3枚银牌、9覆盖铜牌。1978~1986年,全旗共举办各类运动会30次,参赛运动员6300人次;参加盟级以上比赛36次,向盟、自治区输送运动员19人;培训运动员710人次,其中三级以上运动员48人次。

  二、学校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在公立小学开设体育课,但因条件所限,一般只开展体操、游戏等活动。

  1950年后,各小学根据本地条件,以游戏、体操、队形、队列练习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和课外活动,年龄大的高年级学生参加球类活动。从1958年起,学校体育活动开始活跃,中学以"劳卫制"标准项目作为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重点教材,开展体育教学,学校的篮球、排球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经常与机关、厂矿职工球队进行友谊赛。小学体育课除课堂教学外,也经常组织越野、登山等课外活动。1959年6月1日,举办了全旗中小学生运动会,有7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三年困难时期以后,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渐趋活跃。1962年8月,以鲁北中学学生为主体的旗青少年田径代表队,获哲盟青少年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1963年6月1日,在鲁北中学田径场举办了旗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有200余名运动员参加。1964年6月,在通辽市举行的哲盟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鲁北中学获初中组第三名。1965年8月,在开鲁举办的哲盟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上,扎旗女篮获冠军。

  "文化大革命"前期,各校操场被废弃,体育器材被损坏,体育活动无法开展。1971年,遵照周总理关于恢复体育锻炼的指示,各项体育活动又活跃起来。是年4月,在奈曼举办的哲盟少年篮球赛中,扎旗女队获冠军,男队获亚军。1972年5月,承办哲盟中学生篮球运动会,旗女篮获第一名。1975年8月,旗中学生田径代表队参加哲盟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五项冠军、一项亚军。1977年8月,旗中学生田径代表队参加哲盟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五项冠军、一项亚军。1977年5月,在哲盟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扎旗中学生代表队获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是年7月,举办全旗中学生篮球赛,共八支代表队,170余名队员参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后,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坚持三操(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两课(体育课、课外活动)锻炼制度,认真开展达标活动,并每年举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师资配备上,除对原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外,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充实体育教师队伍,至1986年,全旗体育教师151人。自1983年开始,旗教育局配备了专职体育管理干部,经常组织开展体育课观摩教学,进行评比检查,促进体育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

  1978~1985年,全旗共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11次,小学有41人次刷新了17项少年乙组旗纪录;初中有36人次刷新26项少年甲组旗记录;初、高中在生中有26人保持了31项旗纪录;有的旗纪录创造者曾参加了全国运动会,并取得了好成绩。

中国民族文学网 © 1999-2011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数字网络工作室
China Ethnic Literature Network  Copyright©1999-2011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电 话:(010)65138025 邮 编:100732 京ICP备06013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