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魅力无穷的乌力格尔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9  作者:巴根那 孟庆伟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原图什业图旗)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蒙古族人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悠久。15世纪中叶,因战争原因,以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为领主的蒙古科尔沁部,从额尔古纳河一带迁徙至嫩江流域,称做“嫩科尔沁”。后来,该部落因与后金(后改称清)结成姻缘关系而在此地长期定居下来。16世纪中叶,清朝统治者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建盟、建旗制度,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以“乌力格尔”、“好来宝”等为代表的蒙古族民族曲艺艺术,更是一枝独秀,魅力无穷。

  “乌力格尔”系蒙古语,汉语意为“说书”。蒙古说书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有伴奏的说唱——用马头琴自拉自唱的叫“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演唱的叫“胡仁乌力格尔”。其二是“雅巴干乌力格尔”,即艺人不用乐器,口头说唱(评书)。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以后,由于战乱不断,散居在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的蒙古族艺人,只好手持马头琴,八方游走说唱。这种说唱形式发展成后来的乌力格尔。也有人认为,明代是英雄史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大概从这时候起就有了乌力格尔。



  齐宝德演说《莽古斯传》

  早在19世纪中叶,科尔沁右翼中旗盛行用超尔(又称黑黑立,指马头琴)伴奏的“莽古斯”乌力格尔(魔鬼的故事),内容为抑恶扬善,赞美英雄好汉。这种演唱形式后来演变为四胡伴奏的“胡仁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有说有唱,因故事情节需要可随时调换四胡旋律。表演时,从开篇解说、皇帝上朝、臣僚上奏、告状辩护到打仗比武、得胜还家、喜设佳宴,各环节都合情合理,张弛有序,寓意深刻,扣人心弦。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演唱者的褒贬爱憎形于声色,颇具感染力。听众如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有乐有悲。因此,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这一说书形式。

  乌力格尔可分为人物故事、风物故事、传统故事、动物故事、寓言故事等几种形式。按其内容则又可分为以下三类不同主题的乌力格尔:

  第一类是以征服自然、征服邪恶为主题的乌力格尔。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不甘心向大自然低头,于是就有了征服自然的斗争心理。人类产生阶级以后,邪恶势力便成为善良人类的大敌。因而,征服邪恶,征服自然,就成为乌力格尔的鲜明主题。此类作品有与莽古斯、与天神斗争的《征服莽古斯》、《兄弟战莽古斯》、《半拉山的故事》、《猎人与公主》等,与封建统治者斗争的《家奴的故事》、《黄骠马的故事》、《巴林摔跤手》、《怒杀巴林王》等,与大自然斗争的《沙丘国》、《宝钥匙》等。

  第二类是以表达情感、传颂美德为主题的乌力格尔。人们把自己关于爱憎、善恶、美丑的是非标准、道德观念、阶级感情融于乌力格尔中,一代代地传下去。此类作品有《牧童与金丝鸟》、《两只小白鹿》、《蛇语》、《天上人间》等。

  第三类是以塑造理想人物、传颂民族智慧为主题的乌力格尔。智慧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巴拉根仓的故事是东蒙古地区民间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它和藏族的阿古顿巴的故事、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同属于一类。巴拉根仓并非实有其人,他是蒙古族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愿望虚构出来的理想人物,是智慧的代表。在东蒙古地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将自己创作的一些故事称作巴拉根仓的故事,因而新故事不断产生,逐渐形成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庞大的故事群。

  乌力格尔之所以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是与其适应性、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分不开的。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人们游牧于广袤的草原,居住分散,生活方式也较为单一。在这样的环境中,乌力格尔这种简便的说唱方式,极易满足人们“听”的享受。乌力格尔的灵活性表现在,这种说唱艺术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饰等,只用一把胡琴伴奏,随拉随说唱。胡琴可以自制,拆装也很容易,放在背兜里即可带走。乌力格尔的随意性表现在,它的说唱内容可根据听众的多少、好恶,时间的长短等随时确定或改变。如人少,时间短,就说上几段“好来宝”或唱上几首叙事民歌;如时间从容,听众又多,则可按听众的意愿说唱大宗故事,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艺术需求。

  随着乌力格尔艺术在科尔沁右翼旗的广为流传,到20世纪初期,科尔沁右翼旗内的艺人队伍已逐步形成并日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民族曲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解放前曾为图什业图王府说唱乌力格尔的四大艺人——扎那、金宝山、奎明和孟高力套,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人”的光荣称号。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曲艺事业中,培养出额尔敦吉如和、布仁巴雅尔、西日布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乌力格尔艺人,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形成了以孟高力套、额尔敦吉如和、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大不同说唱风格的艺术流派。孟派模仿力强,善于表现群众生活实际;布派的说唱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富有哲理;额派则语言丰富,词句押韵,如诗如歌,优美动听。三大派别从不同角度对乌力格尔艺术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在不断地挖掘和更新中,使乌力格尔艺术更加繁荣。50年代中期,科尔沁右翼中旗组建了民族曲艺团。艺人们常年深入基层,通过说唱乌力格尔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活跃基层农牧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曲艺团被迫解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民族曲艺工作又进入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为将这一蒙古民族文化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科尔沁右翼中旗成立了旗艺术集成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文化部门人员深入民间搜集蒙古族民歌、曲艺作品,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了《科尔沁右翼中旗曲艺志》、《科尔沁右翼中旗文化志》。与此同时,还有目的地发现和培养民族曲艺人才,壮大民间艺人队伍。目前,全旗注册的民间艺人达130余人。1993年10月,自治区首届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举行。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民族曲艺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给予充分肯定。1995年10月,自治区文化厅命名科尔沁右翼中旗为“民族曲艺艺术之乡”。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乌力格尔之乡成为科尔沁右翼中旗乃至兴安盟的文化品牌,享誉塞北。(图 张杰 宝布和)

文章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