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扎鲁特的琴声
记著名蒙古族曲艺家拉西敖斯尔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11  作者:布仁 刘丛

  引子

  凡是了解内蒙古扎鲁特旗历史的人,都知道琶杰、毛依罕不仅是扎鲁特旗的名人,而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曲艺大师。琶杰根据民间英雄格斯尔事迹撰写的600万字长篇叙述诗《琶杰格斯尔》于1989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91年7月,在全国《格斯尔》研究会上,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授予他曲艺大师称号。由于二位大师的功劳,扎鲁特旗才有了全国曲艺之乡的美称。

  而每逢清明节这天,都会有一位年过半百,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持四胡,抱着几本书来到琶杰和毛依罕的碑前,首先恭恭敬敬地向两位大师鞠上一躬,然后用洁白的哈达托着几本书呈敬在碑前,拉上四胡,用蒙古语唱上一段乌力根尔或好来宝。

  这位老者为什么在这碑前尽情豪放,只有那些知情的人才清楚,这是扎鲁特旗文联主席拉西敖斯尔来祭奠他的伯父琶杰大师来了:伯父,今天我又来看望你来了,摆放在你面前的是我最近几年在全国、全区获奖出版的好来宝集和歌曲集,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扎鲁特没玷污你们创下的全国曲艺之乡的荣誉。随着悠扬的琴声,仿佛隐隐约约出现了巍巍罕山和罕山脚下那潺潺东去的霍林河水;琴声追逐着白云,嬉戏着花草,拂过历史的风烟,拂过广袤的草原,沿着勒勒车那古老的印辙,驶进悠悠岁月……

  苦乐童年

  拉西敖斯尔1942年10月出生于扎鲁特旗巴雅尔胡硕镇图布沁嘎查一个贫困牧民的家庭。当时牧区的文化生活还非常落后,惟一的文化生活就是民间艺人的乌力根尔和好来宝演唱。有幸的是小拉西敖斯尔生活虽然贫困,但却生活在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的家庭。爷爷是一位曲艺艺术名人,从记事那天起,他就受到了爷爷,特别是大伯父琶杰的艺术熏陶。

  每到冬闲时节,小拉西敖斯尔就跟在伯父身边,深深被伯父那悠扬的琴声,富于生活气息的演唱陶醉了。几岁时他天真灵巧地用秫秸秆扎个胡琴,就像模像样地坐在那里学着伯父的样子手舞足蹈,热情奔放地唱上几段乌力格尔和好来宝。喜上眉梢的伯父看出了侄儿是个悟性极高聪颖过人的艺术料子,有意识地对他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并想调他到内蒙学艺。

  可他爸爸那达木德因不愿让独生子远离身边,极力反对儿子从事曲艺,因为旧社会的说书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解放后,拉西敖斯尔上了小学,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老师给他拿来一张报纸,让他背诵报上的长30段的《北京颂》,聪明的他不仅很快背下了小诗,而且背诵得抑扬顿挫,颇具魅力。

  “六·一”这天,在全场师生及家长的掌声中,他很抒情地演唱了《北京颂》。演出引起了轰动效应,拉西敖斯尔的名字传遍了小山村。

  艺术细胞似乎是祖传的。爸爸知道儿子的天份是不能再剥夺和强制的,就主动手把手教会了儿子拉胡琴、说书,圆了他的从艺之梦。
这一下,村子里不论有什么活动,村干部和牧民都会请上小拉西去表演节目助兴。

  解放后的新生活,草原的广阔,时时撞击着小拉西敖斯尔不泯的心扉,祖传的曲艺种子便又一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悄悄萌发。

  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舞台,他见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这种格调自由,没有限制的创作意韵,简洁明畅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他后来整理、挖掘、丰富、提高民间艺术打下了基础。

  一天,正在放羊的小拉西敖斯尔看见成群的大雁盘旋在天空,好像在留恋这美好的草原风光,饱受旧社会的苦难,热爱新生活的他,触景生情,即兴顺口编唱了以《鸿雁》为题的好来宝,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伟大的党和毛主席,歌唱了家乡美好生活。

   也许他的这个创作还很难说是一部作品,但那娴熟的传统曲艺的表现形式和不受约束的创作激情,为他后来具有开拓性的艺术创新和丰富舞台的表演形式做了成功的铺垫。]

[分页]

  初出茅庐

  “机遇总是送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那是1955年8月的一天,全旗那达幕大会在草原深处的霍林河夏营地召开,当赛马、摔跤等一系列传统比赛节目结束后,会场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好来宝比赛的佳音。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使四面八方的人流纷纷涌向会场中心,争相观看全旗著名艺人的好来宝比赛。

  几个老艺人相继出场表演了自己拿手的传统节目,会场滚过雷鸣般的掌声。人们陶醉在行云流水、瀑布飞泻、绘声绘色的表演之中。

  不知何故,当比赛刚刚进入高潮时却突然中断了,说唱台上的椅子撤了下去。

  正当人们疑惑不解之际,从前排坐着的老艺人中,走出一个只有大型四胡那么高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会场中央摆放了一个空汽油筒,上面摆放了马鞍垫子,有人把这个孩子抱上汽油筒。

  原来这孩子也是来参加比赛的,在草原上还从未有这般年幼的艺人登台亮相。小家伙会说什么好来宝?

  场内霎时一片哗然,人们又惊又喜,不断踮着脚仔细打量着坐在油筒上的小家伙。

  娴熟的他调了调高于他的四胡之线。面对这些远近闻名的老艺人,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他虽稚嫩童气十足,但端庄自若,没有丝毫慌张。
坐定后,面对着碧绿如茵的大草原,望着滔滔东逝的霍林河水,随着激昂柔肠的过门引导,神色激扬的他爆发出亮丽清脆的歌喉:手拿四胡定定弦,我把党的恩情表一番。

  日月星辰光闪闪,党的光辉照草原。
  颗颗红心向着党,革命精神是源泉。
  人人歌颂共产党,齐心建设新草原。

  他越唱越起劲,越唱越兴奋。一会儿昂首远瞩,挺胸抒怀;一会儿俯首凝神,悠悠自得;一会儿又眉飞色舞,笑逐颜开,真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他那简洁、朴实的唱词和那精湛的表演,博得场上阵阵唱彩。

  飞腾骏马般欢快的琴声已经停止了,奔流的霍林河水般热情豪放的诗句已经收尾了,观众如痴似醉的激情仍在升温。此时,尽兴陶醉的人们竟然忘记了鼓掌。
  “哈!这是谁家的孩子?”
  “简直又是一个小琶杰,唱得真好!”
  “他就是琶杰的侄儿拉西敖斯尔,琶杰有传人了。”
  须臾之间,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响彻在霍林河草原上空,经久不息。
  也许当时人们并没意识到,就是这个小孩把好来宝和乌力格尔这一传统的、单一的表现形式,发展成为综合舞台艺术;从单一的消遣娱乐形式,发展到反映现实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馐。

   在这次比赛中,他以绝对优势夺得了第一名,那一年他刚好13岁,还在乌兰哈达苏木小学读书。刹那间,拉西敖斯尔名字和他的说唱艺术,使扎鲁特草原、使艺术界沸腾了。

  峥嵘岁月

  1958年,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繁荣文艺,扎鲁特旗成立了乌兰牧骑宣传队,拉西敖斯尔被首选为第一批工作队员。从此,拉西敖斯尔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走上了自己热爱的文艺宣传之路。

  拉西敖斯尔虽然具有高超的演艺技能和激情勃发的创作灵感,但他毕竟还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组织上把他送到了通辽文艺训练班。通辽艺校二年的学习,给他从事艺术事业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也让他窥探到了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的底蕴。

  乌兰牧骑创建伊始,人员少、条件差,又经常下乡,拉西敖斯尔在艰苦的环境磨练中,成了一名一专多能的演员,无论是表演唱、独唱、舞蹈、话剧、乐器等他样样通。

  那风风雨雨的岁月里,拉西敖斯尔和战友们一道,同农牧民一起吃,一起劳动,在实践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探寻表演的灵韵。

  他们活跃在罕山脚下霍林河畔,他们以蓝天做幕,以广阔的草原做舞台,给六七十年代闭塞的草原送去了缕缕沁人心脾的艺术馨香。

  1961年,他与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乌云结了婚。物质生活的贫匮,父母的年迈,孩子的幼小,并没有影响他那无休止的工作。

  那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乌兰牧骑演员,到外地汇演,下乡演出是家常便饭,回到家里又忙着赶写作品。

  勤劳的妻子用默默的劳作,分担着他的压力。他也总是想法挤出一点时间帮妻子做些家务,可妻子总埋怨他说:我忙得过来,你还是顾工作要紧呀!
善解人意的妻子早已看出丈夫是个有出息的人,是一个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人,她要举全力支持丈夫,让丈夫事业成功。

  1971年一个寒冷的初春,妻子在牧区准备游牧时,生小孩难产。他当时下乡演出,未能及时回家照顾妻子,孩子出生3天后,妻子拖着虚弱的身体游牧去了。一周以后,他才接到妻子生小孩病重的消息。

  知情的人都说拉西敖斯尔最懂感情,也最珍视感情。在孩子小而妻子又病重期间,他总是抱着孩子给妻子轻唱舒心的蒙古小调,给妻子梳头发,讲故事。

  有人说拉西敖斯尔是个工作狂,他没因为妻子有病而耽误演出。拉西敖斯尔说:每当我外出或下乡演出,心里都非常惦记她们娘几个,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带病的妻子和几个孩子相依相偎的身影。

  就是这种特殊环境,使他产生了创作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曲的愿望。2001年内蒙古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了他创作的《母亲的教诲》。

  那诚挚深情的歌声,随着电波传遍世界五大洲的时候,他又一次紧紧和妻子依偎在一起,任凭喜泪纵横。

  也许是虔诚的善良的爱心感动了上苍,也许是残酷的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在老拉的精心伺候照顾之下,妻子总是一次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渐渐走向了康复。

  也就在这十几年间,拉西敖斯尔这个只读过小学的普通演员,用爱心拯救了一个家,用执着的信念发表了几百篇作品,个人也从演员成为队长、局长、文联主席。

  1965年,技艺精湛、一专多能的拉西敖斯尔应邀参加内蒙古乌兰牧骑赴全国各省自治区巡回演出。5月31日他们组队从呼和浩特市出发到首都北京,为国务院、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进行了汇报演出。

  一路演出,一路创作,一路奉献。这是拉西敖斯尔巡回演出的真实写照。虽舟车劳顿或频繁演出,笔耕不辍的他总是忙里偷闲,用所见所闻的新鲜事,创作出优秀作品奉献给群众。

  在湖北他写下了《长江大桥赞歌》,在湖南写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赞歌》,在广西慰问边防部队时写了《献给边防勇士们》,在云南写下了《民族团结》,在湖南洛阳写下了《东方红汽车》,在黑龙江写下了《油海大庆》,在吉林写下了《解放汽车的故乡》等一系列好来宝诗歌的优秀节目。

  一路演出,收获颇丰,他还见到了铁人王进喜和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黄妈妈。

  10月10日,在南方巡回演出的二队返回北京时,他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李先念、乌兰夫、陆定一、罗瑞卿、陶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2月16日他们在东北三省巡回演出再返北京后,18日晚8时,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5他们一起联欢。拉西敖斯尔回忆说:总理能流利唱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和广西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12月22日晚,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厅,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及其夫人,文化部部长林默函,解放军文化部长肖国东等国家领导人单独与他们演出队成员代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

[分页]

  总理和霭可亲地走到拉西敖斯尔面前问他姓什么?叫什么?家住什么地方?几口人?问他懂不懂汉语、会不会汉字?

  他用不十分流利的汉语说他叫拉西敖斯尔,总理没有听清他的语言,在一旁的内蒙古文化厅副局长齐轩正解释他叫拉西敖斯尔,总理扳着手指重复了一遍说:“拉—西—敖—斯—尔,五个字挺长的,”然后就爽朗地笑了起来。

  他当即以椅子当骏马,神采飞扬地向总理表演了拿手的节目《牧马英雄》。
  表演结束后,兴致勃勃的周总理同演员代表共进晚餐。拉西敖斯尔有幸被安排和周总理在同一餐桌上。

  那次桌上只放着四盘简单的凉菜和一碗汤菜、一瓶葡萄酒,主食是锅贴玉米面饼子。

  周总理说,这是他和陈毅副总理二人请的家宴。周总理勉励在座的演员演出结束后,从马背上来的回到马背上去,从帐篷来的回到帐篷中去,从蒙古包来的回到蒙古包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也就是在这次巡回演出后,毛主席称赞说,内蒙古的乌兰牧骑是文化战线上一面旗帜,是草原红色宣传队,是草原轻骑兵。

  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报纸已经泛黄,但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年轻的拉西敖斯尔那勃发的英姿的表现。

  在党的关怀培养和他个人不懈的努力下,拉西敖斯尔,一个出生在旧社会的贫苦牧民的儿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成功。

  他领导的乌兰牧骑隶属于吉林省时,是吉林省乌兰牧骑中的佼者。全省三次调演均获金奖。隶属于内蒙古后又是内蒙古文化活动先进集体,三次汇演均获一等奖。

  他挖掘整理了大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有的搬上舞台,拍成电视。有的曲艺创作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民族团结》杂志以及其他省市区报刊杂志上。下列主要获奖作品档案则清晰地印证了他的主要功绩:

  1997年,他创作的好来宝《女博克赞》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优秀作品”奖。
  2001年,他创作的好来宝《草原审计员》在全国审计文艺会演中获得三等奖。
  1977年,他创作的好来宝《百鸡宴》在吉林省文艺汇演中获创作奖。
  1980年,他创作的《沙海赞歌》在内蒙古东三盟乌兰牧骑汇演中获创作奖。
  1987年,他创作的好来宝《打草场上》在自治区乌兰牧骑成立3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优秀创作奖。
  1993年,他创作的好来宝《逛市场》在自治区好来宝比赛中获创作奖。
  1999年他创作的歌曲《金色的山峦》获自治区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征文奖。
  2001年,他创作的歌曲《母亲的教诲》、《金色的山峦》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他创作的乌力格尔《正义之歌》获自治区第六届萨日娜奖。
  1993年至1996年,他创作的少儿歌曲《学数字好》被选编在内蒙古蒙文版小学音乐课本上。

  他创作的约10万字好来宝集《新生活的颂歌》,1979年在内蒙古少儿出版社出版,并在1982年获全区首届民间文学创作二等奖。

  他创作的约20万字儿童好来宝集《嘎嘎哎鲁》,1985年在内蒙古少儿出版社出版。
  他创作的约15万字儿童好来宝集《童心世界》,1996年发表。

  1998年,他在内蒙古少儿出版社整理出版了20万字的《扎鲁特民歌集》。

  1999年,与作曲家拉西东日布合作在内蒙古少儿出版社出版儿童歌曲集《儿童与青松》。现已封笔的近百万字、千篇《好来宝作品选》,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0周年,自治区乌兰牧骑成立45周年,献上丰厚的艺术之果。

  由于他功绩卓著,在社会上担任着:中国曲艺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蒙古分会会员,内蒙古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通辽市文联名誉主席、连任扎鲁特旗政协五届常委等职。

  “老马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拉西敖斯尔这个来自曲艺之乡的著名蒙古族曲艺家,将永远与琴声同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2002(1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