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研究基地:一片希望的田野
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扎鲁特研究基地田野心得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8  作者:纳钦

  最近一段时期,民族文学研究所形成了搭建“四梁八柱”的办所思路。所谓“四梁”,是四个基地的建设,即把民族文学研究所建设成为学术研究基地、学术资料基地、田野研究基地和人员培训基地。而与内蒙古、青海、广西、贵州等地达成共建田野研究基地的协议,计划第一期建设5—8个田野考察基地,即为“八柱”。通过这“四梁八柱”的建设,形成研究所学术建设的基本方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术探讨与扶持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地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研究所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向。

  由于研究所与内蒙古扎鲁特旗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研究基地,合约中的“扎鲁特网页”已经初具规模,科研人员急切盼望着研究基地能够早日启用,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因此蒙古文学研究室斯钦巴图、纳钦一行二人于2004年2月赴扎鲁特旗,就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现状以及在当地开展集中的大型田野活动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我们于2月17日晚启程去扎鲁特,25日回京。在短短七天(在扎鲁特实际待4整天)时间里,我们拜访30多位相关人员,采访7位民间艺人,录音25小时的访谈与艺人演唱,拍摄100余张照片,记录上万字的田野笔记,搜集扎鲁特网页所需大量图文资料和信息,不仅与地方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而且基本了解了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现状,行程速度和工作效率,连我们自己也始料未及。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认为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所正确的基地思路;一是扎鲁特深厚的口头传统蕴藏。首先,由于正确的基地思路,使地方与研究所形成良性互补互惠关系,使得我们此行在地方政府部门协调下,充分调动了政府工作人员、民间艺人、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最大热情,取得了他们最大限度的信任,在有关各方协助下,去了想去的地方,见了想见的人,获得了丰富而充实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由于扎鲁特胡仁·乌力格尔传统极其丰厚,使得我们此行调查自始至终保持着在其它地区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25小时的录音资料中包括访谈与艺人演唱。其中占主要份额的是,与民间艺人、当地学者、地方电台负责人等就胡仁·乌力格尔传统的传承、胡尔齐演唱规律与特点、乌力格尔种类名称与术语、胡尔齐艺人师承、艺人经历、现有胡仁·乌力格尔音声文本种类、电台录音资料状况、电台录音资料评估等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上进行的访谈。艺人演唱部分中也采录到了极其珍贵的胡仁·乌力格尔选段与典型曲调、程式诗句等。这些访谈对评估胡仁·乌力格尔学科价值、扎鲁特胡仁·乌力格尔传统的蕴藏、当今艺人结构与师承、艺人生活与情绪、官方对胡仁·乌力格尔传统的态度与措施、现有胡仁·乌力格尔音声文本种类及其价值、胡仁·乌力格尔名词术语、对胡仁·乌力格尔的有效抢救措施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不仅是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具有田野研究的前瞻性指导意义。艺人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选段与典型曲调、程式诗句等,也富有现场表演效果,是珍贵的音声文本。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切身体会到,研究所与地方共建研究基地,宣传地方经济文化的同时获得他们提供的多方面协作与便利,以致双方形成良性互补互惠关系,各显所长,各取所需,不仅利于地方,而且利于研究所。一方面,研究所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使田野调查在最大自由度中畅通无阻地进行。其广度和深度,将是科研人员只依靠个人关系,单独进行的田野调查所无法比拟的。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受益不仅仅在于解决调研人员一点食宿交通问题,更在于打通各方面关卡,取得艺人和群众最大限度的信任,获取更充分的资料,以提升研究成果质量。由此可以说,基地思路直接关系到研究所科研成果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研究所因特网等窗口,达到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对外宣传。以目前已经开通的当地“扎鲁特政府网”来看,所需工作人员18位,内容主要是地方政治经济,有关文化的内容却比较匮乏,总的情况是,耗资较大却尚未能顾及全面。因为,他们的侧重点不在文化方面,而且以地方现有科研力量,尚不能对本地文化形成充分挖掘。而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扎鲁特网页”正好对“扎鲁特政府网”形成互补态势,计划充分挖掘、宣传当地文化资源,同时又兼顾政治经济等内容,以致为地方政府节约一笔经费的同时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由此可以说,地方依靠研究所力量,将会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反过来讲,地方一旦见到合作成效,则会更加支持研究所的工作,因此这种关系是互补互惠的,是良性的。研究所借此完全可以把“学术触角远远地伸进民间去,让学术的根须,直接获得民众的思想和智慧的养分,从而让学术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长期以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实践着以我国各民族口头传统等无形文化遗产为长线发展的学术路线,并在民族地区进行的广泛的田野作业为基点,产生了以中国三大史诗研究为标志的重要理论成果。而研究基地的建构,不仅是既往工作的延伸,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扩展和深化。因此,与地方协同建立良性互补互惠关系框架下的研究基地,对历来注重实践中生发理论、创新理论的民族文学研究所来讲,的确是开辟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