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俗风情--生活习俗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08  作者:

生活习俗


  一、服装

  扎鲁特旗蒙古族传统服装,不论季节,下摆肥大而不开衩,袖细长,襟斜下。服装多用蓝绿紫青色,间而红黄色调之,不分男女都扎腰带。衣料多用绸缎或斜纹大棱布,腰带用绫缎或茧绸。如果参加集会、年节、婚礼及庙会时,多穿白色服装,表示快乐和庄重之意。现在穿的白色衣服的逐渐减少,但这种传统习俗依然可见。夏季时,一般穿白衣者较多。装饰特点,一般劲围和襟边,都用与衣服配色的面料镶以窄边,或押双边脚。吊面的羊羔皮和絮棉花的袍,蒙古语叫"德勒",单或夹衣叫"特日勒格",也叫"切木查"。

  自清朝开始,蒙古族服装受到满族服装的影响。例如,男性在德勒或单布衫上套穿坎肩,蒙古语叫"敖吉",多用黑底上镶库锦窄边或大绒窄边,参加庆典、庙会时穿用,女性也在德勒或棉袍、布衫上套穿长坎肩,蒙语叫"朝宝",多用黑面、蓝绿、粉紫、红色为底,上镶各种花样的宽窄条子层层叠叠地押脚缝制,最外边多用库锦包边,并且在长坎肩面底部,用七八种颜色的丝线绣山水画及牡丹、荷花、月季花、小鸟、彩蝶等图案。不论男女,长短衣都左右开衩,甚至左右前后都开衩,只限男人扎腰带,妇女一律去掉扎腰带习惯。帽子:春秋季节,戴圆台卷沿帽子和礼帽,冬季戴防寒大伞帽子,夏季以布巾挡阳光;女性则用彩巾、方巾或长条巾包头。

  扎鲁特旗牧区蒙古族男女都穿靴子,穿靴乘马方便,长靴易甩镫,防落马拖伤。男靴子除有布制外,还有香牛皮或一般牛皮制作的。布制的男靴子上绣寿字、虬龙等图案;妇靴上用各种彩线绣或花布贴蝴蝶、花卉、飞鸟画等。解放后,扎鲁特旗蒙古族的穿戴开始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半农半牧区的变化更大。除穿戴传统的服装外,换了解新式服装。例如:蓝色中山服装和短便衣,靴子换成鞋,买现成的布鞋、胶鞋、皮鞋等。头上戴军帽,前进帽。到了80年代,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服装大有改观。牧区老人和妇女穿传统服装外,穿西服、茄克衫、T恤、短袖衫的日益增多,裤子有西装裤、牛仔裤、老板裤、筒裤等;冬季穿羽绒服,军大衣、呢、皮大衣等。

  二、首饰

  男性一般在帽顶上缝上用红缎或丝线结好的疙瘩,做帽尖上的饰物,此外在手指上戴戒指,有银、金,还有白铜戒指。个别男性手腕戴手镯。女性首饰较多,头上载的"额箍",蒙古语叫"塔吐尔",用红珊瑚、松石、琥珀、宝石、珍珠串起来,配好大小间隔和颜色之后缝在布条上,平行四五趟缝制后,戴在前额上。有时不仅戴一串,甚至两串或大小三串。还有耳坠子,用红珊瑚、松石配色串,也有银球配珊瑚串的。女性十七八岁后开始戴耳坠,有的两耳各载两串,也有的双耳各戴三串。女性年老以后,摘掉耳坠,以耳环代替。耳环有玉石、玛瑙、翡翠或松石等。女性戴的戒指多数在戴银底或金底上镶宝石、裴翠、玛瑙或白玉,女性手镯是用金银制作,上有各种花纹或镶珊瑚、松石来修饰。

  头饰在结好的发髻之上,戴簪三枝和五枝,三枝者横穿发髻一个,从前方向后方穿出发髻两个。五枝者其中两枝从发髻后方向前方穿出,三枝蒙语叫"古日本哈塔胡尔",五枝叫"塔本哈塔胡尔",从后向前插的特有名称叫"吐鲁古尔"。头饰平时不戴、新娘拜天地、过年节、参加婚礼或回娘家时戴首饰。此外,还有穗子、珍珠、铃铛、香荷包等首饰。

  三、服饰

  蒙古刀  蒙古刀是蒙古族男子随身携带物品。蒙古刀连把带刀长八九寸,刀把用乌木、紫檀木料,用红紫铜钉固定。所有蒙古刀都配有刀鞘、筷子和刀鞘带子,以便掖在腰带里。刀鞘用乌木、紫檀、白檀等木料,用白铜、银等金属箍好,或用合金片套上(半套或全套),上面雕刻花纹,刀把也修饰加工。筷子用驼骨或象牙精工制作。筷头上扣铜或银帽。有的象牙筷子细尖上套银裤或整个筷子用银打成。火镰,蒙语叫"合特",三件合成一幅。其一弧形钠铁(铲刀形和月牙形);其二火石(山上的石英石)蒙语叫"查黑兀儿";其三火绒(野生或熟白绒球)蒙语"乌拉"。采集之后用火烤焦,并搓成软绒。把火绒放在火石上用手指甲按妥后,用钠铁月牙背用力敲打,待发火星,把火绒引着,就能生火了。为了防止"乌拉"受潮,用双层香牛皮制作略梯形带折盖的皮夹,一头连接铜片用钉铆固定,另一块拴皮条。内装炎绒和火石,便于随时使用,为了携带方便,把"火镰"连系在腰带上。

  鼻烟壶 鼻烟壶放在褡裢内,戴在腰带上。鼻烟壶用玛瑙、玉石、翡翠、琥珀、陶瓷、玻璃、牛角等制作,甚至也有用杏树根或冬青根制作的。壶塞以珊瑚、松石配色粘成。壶塞下连接带柄的勺子,用驼骨、象牙、银或白铜制作,壶内装鼻烟。也有用旱烟、薄荷或冰片研制而成的。

  旱烟袋和烟荷包,旱烟袋嘴由玉石、玛瑙、翡翠、松石制作。烟袋杆以虎皮杆、黑柳木、紫槐杆制作。特别讲究烟袋锅,用白铜打的妆红铜再加上银箍,上边雕刻各种云龙花纹图案,甚至烟袋杆上下头也用银箍加固。

  褡裢和烟荷包用青、蓝、绿、紫、红缎、大绒等好布做面料,也有用鹿皮或黄羊皮制作。用布料制作烟荷包时用丝线绣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荷包底部用不着库锦包上。用皮子制作时,用不同颜色皮镂刻出云纹、寿字、虬龙图案。烟荷包一头收口折叠之后,穿上一根丝线,线一头系上烟灰钩、防风盖或荷包疙瘩,褡裢则中间留口、两头缝死,装鼻烟壶,掖在腰带上。


[分页]

  饮 食

  一、奶茶、炒米

  奶茶 在牧区,奶茶是生活必备品,不仅一天喝三顿奶茶,每来客人,都给煮奶茶喝。奶茶,蒙古语叫"苏台柴"。奶茶的作法:先在烧茶的锅(铁、瓷、铝制锅或壶都可以)里倒饮用凉水,把砖茶捣碎之后放入锅里,把锅放在炉火上烧开。水开后约十分钟,看茶色成古铜色即可,茶根捞出,再加牛奶和放入少量食用精盐即可饮用。奶茶里放入少量稀奶油味道更好。喝奶茶时,碗里加少许炒米也很好。喝奶茶时同时吃奶豆腐、干酪、黄油、奶皮子等,有的人喝奶茶时再泡点煮好的牛羊肉片食用。

  炒米 炒米是在牧区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炒米可以干吃、泡开水吃、拌奶子吃、还可以煮着吃。炒米不易变质,便于保管,亦是抗饥饿的食品。炒米的作法:先把糜子倒入锅内,加少许水煮熟,之后把锅里的糜子倒出,在锅里无水的情况下放入少许沙子,把铁锅烧红,把煮熟的糜子适量放入锅里炒,全部炒完之后,在碾子上加工去掉糜子外皮,并且簸箕簸出,剩下的净火就叫炒米,可以食用了。

  过去牧区牧民食用奶茶、炒米、奶食、肉食比较普遍,近几十年来饮食习惯变化较大,中午、晚上也煮干饭、做炒菜、烩菜吃。

  二、奶食

  奶食也称奶、绵羊奶、山羊奶、驼奶、马奶等几种。扎鲁特旗蒙古族习惯吃牛奶。牛奶营养最丰富,味道最纯正。牛奶产量高,用途广泛,是奶食品的主要奶源。挤奶时先放牛犊吸吮,诱使乳牛下奶后方可开始挤奶。一般早晚挤两次。挤奶期,夏季中旬至秋季中旬为旺季。

  乳油 (也叫稀奶油),蒙古族语叫"乌日莫"。把鲜奶倒入搪瓷盆、陶盆或木制奶桶,在一定的温度(2℃至30℃)的房间里放6至8小时后,奶液逐渐变成凝奶。奶液凝结后上面浮有2至3厘米的微黄色的乳油,用勺子把乳油取出后放入粗布口袋里,乳油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黄油。
收集乳油是一个技术性工作。鲜奶必须放入干净的容器里,如果卫生条件稍差一点,奶液就容易变质而不凝结,味变苦,乳油变少。挤奶的奶桶中不能盛装肉类或变质腐烂的东西,放鲜奶的容器经常用开水冲洗消毒或在阳光下晾晒。

  酸奶 蒙语叫"额德申苏"。凝结的奶逐渐变成一块块,并从凝奶中分离淡黄色的奶水(也称奶汁),此时的凝奶其酸率大大增加就成为酸奶了。若经常饮用酸奶,可预防癌症,滋润五脏,畅通大小便,舒通脉络。

  奶豆腐 蒙语叫"胡如达"。其制作方法是:把凝奶或酸奶倒入锅内,经过文火加温后,把凝奶分离出的奶水舀干,然后烧火加温,用勺子把凝奶揉搓捣成糊状,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放入各种形状的模具里,再干燥一定程度之后从模具里倒出来晒干,这就是奶豆腐。奶豆腐是奶制品中最抗饿的食品之一,100克奶豆腐相当于250克面食。

  奶渣子 蒙古语叫"额吉格"。其制作方法:制作奶豆腐时分离出的奶水放入锅内,用文火烧开,再凉好后奶水再分离出,锅底剩下白色沉淀物,物手攥抓晒干后也是一种美食,这叫奶渣子。

  白油 蒙语叫"查干陶苏"。其制作方法:把粗布袋里收集乳油放入盆内,搅拌数百次后白油从中分离出来,这叫白油。

  黄油 蒙古语叫"希日陶苏"。其制作方法:把白油放入铁锅内,经过文火熬熬分解出清黄色的油脂为黄油。蒙医称,黄油为白食品的精华,长期食用黄油能滋润五脏六腑,使人颜面增光,头发秀美,增加视力。寒冷时能御寒,炎热时能止渴,使人长寿。

  黄油渣 蒙语叫"朱格黑"或"楚楚黑"。提炼黄油后,黄油下面沉淀的呈黄色或白色物叫黄油渣。(黄油渣不但食之味美,且有解毒、败火、清肺等功能。)

  奶皮子 蒙语叫"哈塔森乌日莫"。其制作方法:到了秋天,将鲜奶牛倒入锅内,用文火煮沸后用勺子扬约半小时,扬出仍沫时慢慢烘炼,使泡沫消失形成一层奶皮。之后,仍把奶子放在文火上大约烘2小时。为了使奶皮结得厚,用铲把奶皮边刮破,这样反复几次,凝结的奶皮子就更厚。形成奶皮子之后,放阴凉处过一夜,之后用铲或刀刮奶皮周围,并从边缘插入筷子慢慢挑出来折成半圆形,晾干即成。奶皮子是奶食中最珍贵、最有营养,最好吃的奶食品之一。

  干酪 蒙古语叫"毕希拉嘎"。其制作方法:把鲜奶放入锅内,用文火煮沸,并以锅奶1/10的比例加入酸乳或酸奶汁,此时锅内的奶子立刻凝结,把凝结的奶子用笊篱捞出来倒入粗布,放在桌子上,用板子之类从上面挤压,挤出奶水,挤光即成干酪,就可食用。

  酸奶汁 蒙古语叫"爱日嘎"。制作奶豆腐时分离出来的奶水,奶渣子里分离出来的奶水,倒入缸之类的容器里,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时间内变酸,这叫酸奶汁,它有极强的解毒和调味作用。

  奶酪 蒙古语叫"塔日嘎"。其制作方法:一般用熟奶制作。把熟奶倒入锅里烧火,温度达到40℃时,以奶子的1~3%的比例加入酵母,搅和好后装入坛内密封。若温度、酵母、阴子的热量相等,约1-3小时内便形成奶酪。奶酷形成之后立即倒出来放在阴凉处,阻止奶子继续发酵,使奶酪更味美。奶酪酸甜可口,常食用可治愈大便出血,胃液变少,血管硬化等疾病,并可治疗和预防肝、胆和皮肤病。

  熟嗜酸奶渣 蒙古语叫"阿尔查"。其制作方法:酿制奶酒时,烧煮酸奶,出奶酒之后,把烧过的酸奶放凉时,锅底剩下沉淀物,把沉淀物景晒拌后装入小型模子成形,就可食用,这就是"阿尔"。酸味更浓,能治疗消化不良疾病。

  三、白宴

  白宴,即用牛奶、奶油一类做的饭食品。例如:"阿木斯"、"陶胡来"、"陶胡瓦"等。"阿木斯"(即牛奶煮饭)的作法:把粘米、粳米或大米(其它米也可),淘净之后下锅加少许水煮一会儿,再加牛奶、奶油、干稠时开始搅拌,至饭熟即可。在"阿森斯"开始煮时,放入少量的肥肉、葱花、果脯或大枣,这叫"陶胡瓦"了。"陶胡来"(即牛奶煮面片)的作法:先把白面或荞面和好后,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下锅煮熟之后捞出来。把鲜牛奶倒锅里烧开之后把煮好的面片下牛奶锅里烧开即可,再加黄油冰可食用。这叫"陶胡来"也叫"牛犊汤。"

  四、肉食

  蒙古族平时吃牛羊肉不讲究什么规矩,自己宰杀牛羊,随宰随下锅或晒肉干吃。

  在蒙古族餐桌上,上全牛羊为最高贵和敬重,而全牛羊的吃法有一定的步骤和做法。全羊,首先把整羊肉肢解为羊头、胸脯、前腿、后腿和臀部、羊尾五大部分。羊头的毛皮用火烧后刮净焦毛,用水洗刷干净之后全羊一起下锅炖上,约九成熟后出锅。另有羊肠肚反复洗净之后灌血肠,同羊心、肝、肺等内脏一起下锅煮熟。之后在大盘内盛全羊,其顺序,盘底放羊四只腿骨肉,照活羊趴地收腿的姿势,其上放羊血肠、五脏、羊胸脯腔向上和肋骨放好。其次,把羊臀连尾扣上,最后把羊头放在上边。上桌时头羊嘴朝向正座席,羊臀羊尾朝外簇。之后招待人先拿刀,在羊头上下三刀割一块肉皮,再把羊耳尖割下,一起放在小碟内送走(这是为供天供佛用)。接着把羊头也端出去,另行处理。主人再用刀把羊臀左右侧各下一刀割 掉长条肉,以示请正座席的客人,叫"布胡勒哈伦呼硕吐好尼"或简称"布胡勒好尼"、"好宁布胡勒",即全羊的意思。全羊上桌是蒙古族最高贵的食品,以此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和敬重。大型宴会时,也有"全牛"宴席,更为庄重,这叫"红宴"。

  在宴席之间,还有不可缺少的一道饭,在邺肉的汤内下米(炒米、小米、大米均可以)煮稀粥。蒙语?quot;哈日木"。吃完肉之后,再把稀肉粥上桌。不论参加宴席的人吃饱与否,上稀粥是宴席的最后一道程序。

  五、蒙古火锅

  蒙古火锅,其制作方法与什锦火锅有不同之处。蒙古火锅把用的木耳、黄花、丸子、海带及肉片等原料都用肥肉片隔成四五格,看时美观,吃时味道极好。

  六、奶酒

  奶酒分为马奶酒和牛奶酒两种。扎鲁特旗自古以来以酿制和饮用牛奶酒为主。牛奶酒的酿制法,在木桶储存多日的酸奶中加点酒曲,待开始发酵时,每天用木棍搅拌,促其更好地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在较大的锅上安装好酿酒器具之后,把发酵的酸奶放进大锅内,加火烧开。酸奶沸腾后产生的蒸气在收集器中冷却后变成蒸馏水,从收集器滴管嘴里流出来,这就是奶酒,蒙古语?quot;萨林阿日黑"。为了使酒的度数更高,则把流出来的酒倒回,再经第二闪蒸馏,出来的酒度数变高,喝起来更有劲了。第二次蒸馏出的酒,蒙语叫"阿日扎",第三次的叫"好日日昭"。

  七、山茶

  扎鲁特旗蒙古族饮用砖茶、白毫、滇红、龙井、茉莉花等商品茶外,还饮用山茶。

  扎鲁特旗的山茶资源也很丰富,有木本、草本山茶十来种。

  阿布嘎茶 一般山沟里都有,灌木,枝呈紫色,叶小,呈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从山上砍来后,把茶叶晒干后打掉。在锅里烘炒适当,取出晾干后,用碾子压成粉末即成,煮法与砖茶相同。

  哈吐查干茶 深山里的灌木哈吐查干,把树皮剥下后捣碎,即可炖茶饮用。
  道门茶 一种灌木叫道木,山里砍来,可随时削片炖茶饮用。

  宝德日根茶 丛生在坨、沼地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叫宝德日根,拔下来连柄带根煮在锅里,即可饮用。

  孟和茶 在高山峻岭上,终年不见阳光的石缝里,生长着藓苔一类的植物,叫和茶。采集之后即可放入锅里煮。在山上时,呈黄褐色的极小的植株,一到锅里煮后,立即张开呈深绿色的椭圆形叶片。茶色为古铜色或大枣颜色,味道格外香醇,一年四季都可采用。

  树敦茶 在平川野地上,随处都能采到?quot;树敦茶"。它是草本中草药,每年七八月份开幕紫红色橄榄形花。连根带花拔来后即可放在锅里煮上,茶上色就可饮用。

  胡日布很茶 在山坡野地随处长的小草,花呈红白小朵,蒙语叫"胡日布很茶"。从野地里采集回来,立刻在锅野煮好饮用。

  黄芹茶  是一种中草药,从野地采集回来之后锅里煮好饮用。

  以上山茶是扎鲁特旗的土特产,喝了之后各有各的味道。但是饮用山茶时都要加少许食用盐,再加奶子饮用味道更美了。


[分页]

  居 住

  (一)蒙古包  蒙古语叫"蒙古勒格日"。蒙古包有大小之别,小者有"四哈那"(蒙古包毡壁的支架)、直径约3米长,六哈那直径约5米,还有大者八哈那,直径的7米,更大者十哈那、直径约9米。蒙古包拆卸和平共处立包很方便,非常适合游牧生活。蒙古包夏天炎热时,它能四处开窗通风、纳凉,刮风下雨时,它能防风防雨,不漏不透。寒冬腊月时,还能保温。如果遇到地震,它更是无比安全。因为蒙古包整体是呈圆椎形流线体,对风阻力小抗风力强。蒙古包完全是木制结构,上面履盖的是毛毡子或苇蒹,非常轻,携带方便,不易腐败变质。

  蒙古包的天窗和门,都以柳木条和榆木为主。连接木料需要生牛皮加工制作细皮条。蒙古包的结构:"陶奴"(天窗)是两个半圆形式方木,用细木要固定在一起。立包时由两个半圆形组合成一个圆形天窗,拆时解开绑绳即可。天窗的直径以包的大小而定,一般约1.5米左右。天窗外围,用生牛皮条串上"午乃"(即椽子)的头。长度约2.3米左右,"午乃"共70多条。还有"哈那"有16条相交,共有32个木条。"六哈那"的蒙古包合计96个头。恰好隔四空一,与"午乃"头相结合了。"哈那"高度约1.5米。所以,蒙古包的坡度约450滚水坡,下雨十雪很快就流下来。立包时用一根柱子(巴根),把"陶奴"顶上去,同时六块"哈那"按顺序咬定相缝头,用马鬃绳捆绑好,并把"午乃"尾端在"哈那"头端按隔四空一的弄距一挂,即立上蒙古包架了。蒙古包立架之后,首先覆盖"德博热"(椽子上酸辣的毡子或苇蒹),它是象形覆盖物。春夏秋季盖一层毡子,两块即可。夏季换盖苇帘。一到冬季最好盖两层或三层毡子,上边只留天窗一处,其余全覆盖好,以防寒。其次,围绕"哈那""挑日嘎"(壁上覆盖的毡子或苇帘),方法与"德博热"盖法基本相同。但是,每块"挑日嘎"围一步,毛绳跟一步勒紧,否则,"挑日嘎"会离开"哈那"的。所以围一层"挑日嘎"就勒一层毛绳。四块"挑日嘎"为一层即可。最后,在"德博热"上再盖"乌日合"(中间成弧形的四方形毡子)、"乌日合"四边以马鬃绳纳边。并且,四角上钉长毛绳,紧勒之后拴在"哈那"上。为了外表上的美观,在白色的"乌日合"四角上用黑褐色的细毛绳、缝好蟠、龙、蝙蝠、云朵等图案。

  立蒙古包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加固"德博热"、"乌日合"和"挑日嘎"。加固必须用粗毛绳,在顶部三到四根互相交叉勒紧扎好,在墙壁周围,上下两根平行勒紧扎好覆盖天窗,能移动的,略呈方形的毡子,把长绳子拴上木棍上,随时盖天窗和打开,十分方便。蒙古包的门一般是用榆木制作,门上画寿字、蝙蝠等。

  (二)齐齐尔是简易轻便的游动包。它是蒙古包的上半部分来组成的。只是"陶奴"为支柱,随地把"午乃"散开一放即成。覆盖物是和蒙古包的一样,它适用于临时游牧时居住。

  (三)麦汗 "麦汗"(即帐篷)、用深蓝色或深灰色的双层厚斜纹布做成。内部用两根支柱,在两端顶住,着地头抻向八方,用钎子固定好,就可使用了。婚丧嫁聚,赴庙会等临时性集会时使用。为了美观,"麦汗"的上角左右四处,用大绒或黑布剪好各种图案并贴好。

  (四)塔嘎特 它与"麦汗"相似,但不完全一样。它是象亭子一样的帐篷。材料和"麦汗"相同,只是四边不着地,用四根柱子顶布顶,四边用绳向外抻拉紧之后,用铁钉在地上。这样牧篷夏季乘风凉快。"塔嘎特"是上层贵族之使用。所以在制作上很讲究,四边角上用大绒或呢子剪贴纳定祥云、蝙蝠图案,中间寿字图案,美观大方。

  (五)布木根格日 牧区还有一个相对固定居住的房屋,蒙语叫"布木根格日"(外形似蒙古包似的房屋)。多半以树条编制或用土快砌成。

  (六)土房、平房 扎鲁特旗蒙古族逐步开始定居和半定居,并开始居住土房,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建起北京式平房和瓦房居住。

[分页]

  交 通

  (一)勒勒车 勒勒车,蒙语叫"杭嘎特日格",勒勒车上只须车轴里有几条锏是铁的,其余材料全部是木制的。勒勒车主要用榆木、桦木或柞木制作。勒勒车的结构:车上半部有车辕,并行的两根碗粗大小的木头,用桦木、用十根撑子连接起来,上边凿眼镶钾厢子,前头拴车轭。一般辕长4米,能驾一头大牛。下半部两个车轮,每轮有车辊,每径约3.5厘米,车辐三十六根,车辋十二副,车轴长约1.6米,粗细不等。另外,车辕中搪板条编制物。一条犍牛能拉一辆勒勒车,能载250一300公斤东西。勒勒车轻便耐用,就地取材,制造简单,使用方便,非常适应于游牧生活。
勒勒车根据需要,组装有所不同。有带棚的,车辕上加木条棚架,上面围以毡子或苇帘,以便防雨雪和风沙。还有木板做封闭箱,车辕上加木条棚架,上面围以毡子或苇帘,以便防雨和风沙。还有木板做封闭箱,当做流动库使用。上面用生牛皮或铁片包手,以免透水。也许车辕上固定木制桶或生牛皮袋的,是用于运水。

  (二)马和马具 马,蒙古语叫"毛日"或"阿格塔毛日"。长年过游牧生活的蒙古民族,无论放牧、打猎时都离不开马。马是蒙古民族的最主要交通工具。蒙古马个子不大,但耐力特强。解放后开始对蒙古马进行优良品种的改良。

  蒙古族特别喜爱骏马,非常讲究马具。所以俗语说,好马配好鞍。马具有:马鞍马嚼子、马笼头、马绊子和马鞭子。另外,还有抓马用的套马杆子。

  马鞍子 蒙语叫"额莫勒"。马鞍子的主体是用水曲柳疙瘩胶合而成的。鞍屉是毡子或马鬃压制的,马镫是铜或铁铸成的。其它部件:镫皮、梢绳、肚带、鞍鞯、马子都用牛皮制作。鞍桥上刷黄绿油漆,甚至贴鲨鱼皮.还有毡子、香牛皮不同料制作。用银或白铜。鞍垫用大绒、灯心绒,之后用银质或铜座钉固定。鞍鞯用香牛皮制作,再用银质或白铜钉卯上图案,掐绳头用铜箍卡住:

  嚼子 蒙古语叫"哈扎尔",嚼子由笼头和嚼子组成。笼头用牛皮折成条形之后结系笼头花,花下系嚼环,两个嚼环用铁嚼连接而成.缰绳用皮条或细毛绳编虚。

  马笼头 蒙古语叫"老格特",全由揉制牛皮结系而成。它的制作方法有两种,有活笼头和死笼头之分。所谓活笼头花下部是活接头,可紧可松。死笼头则不然,缰绳直接系在笼头花下。

  马绊子 一般用牛皮制作.有三种,横绊、竖绊和三腿绊子。

  马鞭 有两种,一种是用牛皮精制编成的,另一种是用南方藤条制作的,约1米多长.头穿皮绳便于套在手上。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