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百里河谷春归晚,壮族文化彰新风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10  作者:

    2007年4月下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汤晓青副所长的带领下,由我所扎拉嘎研究员、罗汉田研究员、何淙处长、文学所户晓辉研究员、世界宗教所高师宁研究员、社会学所鲍江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邢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系何光沪教授、河北党校时国轻博士、李斯颖等专家学者组成的民族文化考察小组赴广西百色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他们深入百色市田阳、平果、田林三个县份,分别对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平果嘹歌歌墟传统、田林北路壮剧文化进行了考察。他们深入民间,感同身受,肯定了右江河谷三县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突出业绩,为当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壮族文化的新风尚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
    考察团于4月23日赴田阳县参加一年一度的“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24日在田阳敢壮山山脚下观摩了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祭祀大典。祭祀大典由田阳博物馆原馆长黄明标研究员主持,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韦继松等区、市级领导出席大典。在台湾“立委”、台湾知名少数民族代表高金素梅女士的带领下,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团的成员也参加了大典仪式。该祭祀规模大,号召力高,当天自动前来朝拜祖公布洛陀的民众多达数万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祭祀大典上除了献歌祭祖这一重头戏外,还有形式多样的各种民俗活动,如原生态民歌展示、狮王争霸赛、抛绣球、抢花炮、长板鞋比赛等等,富有壮族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月25日上午,在田阳县人民政府会议厅举行了壮族布洛陀文化研讨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除了考察组的成员,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越南、老挝、泰国等从事民族、宗教、人类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有关专家学者。与会的专家学者踊跃发言,高度评价了田阳县人民政府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所作的种种努力,他们纷纷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给人启发良多。
    我所汤晓青副所长介绍了民文所与田阳县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田阳布洛陀文化田野基地的运作情况。该基地成立于2004年,是我所目前八大田野研究基地之一。经过3年的合作发展,基地目前已搜集了诸多有关布洛陀文化的影音、文字资料,掌握了一批艺人的情况,对于保护布洛陀文化、宣传壮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所院级课题“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建设”(一期、二期)也将布洛陀文化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列入其中,课题一期结项时的成果已收录了罗汉田研究员、吴晓东副研究员、李斯颖等在2002至2005年的田阳基地田野考察资料,并内部出版了罗汉田、李斯颖的田野报告《壮族布洛陀史诗传统考察报告》。此外,我所网络三期改版中扩大了田野基地的介绍版面,关于田阳基地的动态信息将及时刊登在网上,以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和社会效益。今后,民文所将和田阳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合作,充分调动双方资源,把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洛陀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向前推进,挖掘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好民族文化开发和旅游文化开发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我所扎拉嘎研究员、罗汉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等均在会上作了发言。他们对壮族布洛陀信仰具有的高度民众号召力和凝聚作用表示了赞叹,为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各种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田阳田野基地的长远工作提出了构建经诗艺人分布图、深入调查经诗流传现状、扩大宣传等包括若干重要步骤的参考性规划思路,对敢壮山景区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不少建议措施,强调了发展民族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北党校社科哲学部、中央民族大学2006届博士生时国轻围绕他的博士论文《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以田阳县布洛陀信仰研究为例》作了发言,他认为壮族麽教是以布麽为其神职人员、以司麽为其主要经典、以古麽为其主要宗教活动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他同时指出,布洛陀信仰的重建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变迁中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以壮族知识分子的成长、壮族文化的复兴、壮族民族意识增强为动力、以田阳县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为基础的复杂社会现象,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布洛陀信仰的重建是在当代社会场域中,为了同一个民族的发展,其中不同的社会力量,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采用不同的手段对民族传统采取的不同选择的重建,是一种有选择的建构传统以适应现代的过程,是壮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努力。《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是国内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选题的第一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优秀博士论文”。
    4月25日下午,考察小组奔赴平果县考察壮族嘹歌歌墟文化。《嘹歌》是壮族歌墟的又一经典,它分为日歌和夜歌,日歌如《大路歌》、《三月歌》,夜歌如《建房歌》、《贼歌》等,民间广泛流传用古壮字抄写的手抄本,采取男女对唱的形式,为平果、田东一带的人民所喜爱。学者们首站到达太平镇歌墟考察《嘹歌》日歌的传承现状,歌墟上歌手云集,男方按照传统惯例多带有《嘹歌》手抄本,歌声悠扬沁人心脾,“哈——嘹”的优美旋律不绝于耳。据当地的干部介绍,平果县高度重视对《嘹歌》的保护和开发,目前正在打造平果嘹歌文化品牌,力推之成为壮族歌墟文化的代表。他们采取营造歌墟良好环境、鼓励歌手演唱《嘹歌》的积极措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当晚,学者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马头镇龙来村下来屯,考察《嘹歌》夜歌的传承和展演情境。歌墟上不但有成年人,就连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也受嘹歌文化传统的熏陶,耳濡目染,张口就是悠扬的“嘹——嘹”之音,他们是延续和发展壮族口头传统的希望。
    4月26日,考察小组的专家学者们与平果文联、人大等从事嘹歌保护、开发工作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当地同志详细介绍了平果县为打造嘹歌成为歌墟文化经典所作的各方面工作,包括编辑出版《壮族民歌文化丛书》五卷本、建设“平果嘹歌”网站、改善歌墟环境、发行《嘹歌》光碟、着手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合作建立“平果县壮族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等等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规划,对壮族传统文化及《嘹歌》进行挖掘、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各项措施进展状况良好。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了当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平果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壮族嘹歌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发,通过民族文化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前进,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专家学者还指出,《嘹歌》是壮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其中同样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4月27日至29日,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我所李斯颖研究实习员前往田林县参加“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及“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这两天里,他们观摩了当地业余壮剧团表演的《三穿洞的故事》、《枯木逢春》、《生死牌》、《彭居与香桃》、《张君瑞与崔莺莺》等北路壮剧新、老剧目的表演。据相关资料记载,北路壮剧俗称“土戏”。从清朝顺治(公元1644年)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是北路壮剧的孕育期。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地台戏”等几个阶段。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北路壮剧经过几代艺人的改革,已逐步完善。梁庭望教授指出,壮剧已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史,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戏剧种类,它已形成了自身固定的套路和特点,处于少数民族戏剧中的制高点。现在,加上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壮剧艺术必将重新在田林兴盛起来,成为本地壮族文化的发光点,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参加艺术节暨研讨会的还有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博物馆等各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他们纷纷为壮剧的发展出谋划策,为田林壮、瑶、苗等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和谐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又为壮剧扩大影响和向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短短一周的考察让考察小组的专家学者们收获很大,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百色市百里河谷不光是邓小平同志建立右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圣地,亦是出土了距今83.3万年史前人类手斧的红色热土,是八桂土著居民壮族文化之重要发祥区域。这里的壮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目前,田阳、平果、田林等地方政府和人民充分意识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力量,扶持和长期发展民族文化,维系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发扬优秀民族传统,这一趋势具有战略眼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之路。八桂四月春将逝,百里河谷诸县对壮族文化的热切保护和开发之势却犹如一股新风,带来岭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引领起新的风尚。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