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我所正式启动了“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项目。具体讲,就是我们研究所和若干精心遴选的少数民族地方,结成伙伴关系。入选我们研究基地的地方,是在口承文化形态上具有典型性的地方,例如较完整保有某种或某些独特的文学传统和活形态的口头艺术样式,或集中体现该民族文化特异性的某些重要方面的地区。研究基地的设立,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传统民俗文化蕴籍深厚,博大精深,不可穷尽。但选取某些地域性、族群性、支系性的文化传承,纳入制度化的发展规程,逐步加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学术管理和经营,以点带面,作为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样板,从而进行长期的形态学和类型学的定点追踪研究,却不仅可能,而且可操作。“活鱼儿是要在水中看的。”把民间智慧的结晶,从原生的土壤中采摘出来,置于我们的档案资料库或者博物馆中,成为死的标本,这还不是保护,也远说不上科学。用个比喻性的说法,就是让那些花朵植根在原来的土壤里,在原来的天空下开放。而我们所做的,只是科学地观察、忠实地记录和实证地分析研究。经过较长时期的经营,我们就能够对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变迁中的各民族口头传统和文化传承,形成高质量的、立体的、多角度的文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