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时期民间文艺学(2)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02  作者:刘锡诚

第二阶段(1984~1987)

    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民间文学采录工作中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围绕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而开展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全面展开,并基本结束。这次普查,无论就其规模而言,还是就其深度而言,都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其意义极为深远。同时,以某一课题为主题而进行的科学考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全国民间文学普查

    1984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签发了文民字(84)第808号《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并附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起草的这三个集成的编辑方案和意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于1987年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项前无古人的宏大文化工程,从1981年起,经过几年的酝酿,终于从1984年开始付诸实施。成立了以中国文联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为总主编,以文化部代部长、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钟敬文为常务副总主编,马学良、任英、林默涵、贾芝、高占祥为副总主编的全国编委会,聘请钟敬文、贾芝和马学良分别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的主编,并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辑部作为工作机构。

    开展全国民间文学普查是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全国各地的县市要在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自己的县市卷本,把普查的成果收录在县市卷本中。在开展普查之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邀请专家拟定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并为各省卷本和县卷本所收资料确定了全国统一编码。

    做好普查和民间文学作品采录工作的关键,是对参与领导这次全国民间文学普查的省级民间文艺研究会的领导人的培训,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为此于1984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威海)以及读书班。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书记的处书记们向各省市自治区民研会的同志讲课,马振讲述808号文件形成的过程和主要精神,刘锡诚讲集成工作的规划轮廓和实施步骤,刘魁立、陶阳、张文等讲集成的意义和要求。1985年6月5日在京召开第二次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由钟敬文作《关于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等问题》的报告,贾芝作《民间文学的普查与记录》的报告,马学良作《关于忠实记录的问题》的报告,刘锡诚作《统一认识,协同工作》的总结。这两次工作会议的主题都是民间文学的普查,对于推动普查工作的健康展开,对于各地参加普查民间文学的几十万业余民间文学爱好者统一思想,标准一致地参加普查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86年又在京召开了第三次集成工作会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巍峙宣布,经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接纳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其它七套艺术集成志书并列为“十套文艺集成”,并申报列入国家“七五”重点项目。经过试点、培训和学术研讨等,普查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1]

    1987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学首届编选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全国民间文学的普查工作于1987年底基本结束。[2] 全国绝大部分多数的县(自治县、区、旗)都编印出版了自己的县卷资料本。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编辑部1997年底提供的数据,1984~1990年间,全国约有200万人次参加了民间文学普查采录工作,各地共搜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余条,总字数超过40亿字。各地编选县、地、市卷本约3000余种。一些起步较迟的省(市、自治区)和县(市),通过于求艰苦努力,如今也已完成任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1988年全国初次统计普查采录成果时,是唯一没有编印县卷本的地区,而近年全区已编印资料本391种。上海市编印了350余卷。[3] 本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学普查的计划已圆满完成,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这次全国民间文学普查采录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文艺界领导和文化研究者的高度评价。周巍峙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这三套集成无论是在普查和搜集资料,还是在整理、翻译、鉴别、编排上,都做到忠实原貌,记述准确无误,概念定义科学。各省卷还以县为单位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采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数以亿计,有1000多个县整理编印出县卷本每一部省卷本都是在县卷本的基础上精选而成的。”[4]

(二)专题性的民间文学调查

(1)中芬三江联合考察

    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芬兰文学协会及北欧民俗研究所、土尔库大学文化研究系联合组织的中国芬兰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于1986年4月1~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壮族自治县进行。这次联合调查的目的是:双方学者联合调查民间文学,培养青年学者。考察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对所有参加考察的中放人员在南宁集训;第二步,召开中芬民间文学调查、保管学术研讨会;第三步,实地考察。

    参加田野考察活动的有42位两国中青民间文学工作者。考察分4个组分别在3个点上进行。这3个点是:皇朝寨、岩寨(召集人:乌丙安、杨通山);马安村、冠洞村(召集人:祁连休、马名超);八都村、八江村(召集人:蓝鸿恩、张振犁)。芬方考察人员劳里·航柯、劳里·哈尔维拉赫蒂、马尔蒂·尤诺纳赫没有固定考察点,由中芬联合考察秘书长刘锡诚等陪同,每天到一个村寨考察、摄像。为了提高考察的科学性,考察队员自备录音机和照相机,每组配备了英语和侗语翻译以及专职的摄像人员。在考察队进点之前,三江县文化宣传部门把多年来搜集到的民间文学作好了完整的档案,并为这次考察作了调查摸底,向考察队提供了170位有一定知名度的故事家和歌手名单,作为即将进行的考察访问的线索。实际上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又发现了若干县里没有列入的故事家和歌手,并从他们口中录制了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此次民间文学考察是一次科学考察。这次考察与过去的历次考察不同的地方,除了与外国人合作外,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摄影)和科学的方法,记录活在群众口头的民间文学作品,观察研究民间文学作品在群众中活的形态和讲述人在讲述中的作用、特点,探讨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对民间文学的形成、变化的影响,研究侗族传承与现代文明、与其它民族的传承的交融现象,等等,从而研究民间文学的规律与特点。”此次考察所获作品均有录音磁带,录音磁带与文字记录分别复制成3套:一套保存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一套保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一套保存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的资料档案部门。磁带由中国民研会统一编号,可供研究侗族民间文学的人员使用。此次考察中方人员所摄之照片和录像片以及芬方交换的录像片,均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归案保管,初步探索并形成中央与地方民间文学资料的共管体系。[5] 参加此次考察的青年学者写作了一批考察报告。他们是:邓敏文、吴浩的《侗族款词的传承情况及社会影响考察》、金辉的《劳里·航柯的田野作业观》、李路阳的《侗族一个故事之家传承因素的调查》、曾晓嘉的《侗族女歌手吴仕英侗歌传承和传播情况调查》、李扬、马青的《关于三位侗族讲故事能手的调查报告》、杨惠临、贺嘉、张学仁的《八江琵琶歌传承情况的调查》、王光荣的《侗族机智人物故事考察》、王强的《林溪乡萨神调查》、吴浩的《侗族民间故事分类》。

    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作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考察,是成功的。

(2)中原神话考察

    为执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规划、由河南大学张振犁为课题负责人的《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考论》,河南大学中文系于1983~1990年间连续组织了七次调查队,进行了一次长达8年的民间文学调查──中原神话考察。1983年11月2~12月6日,调查组到西华、淮阳、沈丘、项城、新郑、密县等地进行以“古神话流变”为专题的调查。这次调查,有张振犁参加。侧重调查了女娲、伏羲、黄帝的神话传说。调查组采录到各类民间文学作品109件,其中神话68篇(包括异文及有关资料),录制磁带14盒,拍摄照片128幅。[6] 1984年11月30日~12月26日,调查组跨越陕西和河南两省在西华山和桐柏山地区进行调查采录。这次调查采录共记录到神话资料50余件(包括各种异文),其它传说故事30多件,摄影100余帧。这些神话资料中包括:黄帝神话传说、夸父神话、盘古神话、大禹治水神话。[7]  1985年4月13日,中原神话调查组考察了豫西太行之阳的盘古寺,采得盘古出世神话。4月14日考察了位于河南西北部的王屋山,在济源县采录到了完整的女娲神话。4月17日在孟津县采录到了伏羲神话,4月21日在三门峡大安村采录到了禹王治水神话。这次调查前后20天,采录的神话故事中多受了很重的道教思想影响。[8]

    考察的收获是:第一,开辟创世神话在中原地区的被发现,在我国形成了南北各不相同的两大洪水神话体系(从盘古出生、创世、治水、结婚、划九州等)。这样就打破了学术界一直认为这类神话只能产生自南方,然后流传到北方的观点;第二,对我国商周以前传说阶段的口头神话与古文献神话资料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史前传说时期口头神话的重视,就否定了认为商周以前无神话的观点;第三,明确了古典神话流变中出现的异文与新神话的界限;第四,纠正了对中国古代神话不适当的分期的弊病。[9]考察的成果:张振犁著《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专著一部;程建军撰《中原神话调查报告》三篇;《中原神话资料》一册;录音、文字资料310余件;碑文、建筑物、实物、实景、档案照片、图片90余件。

--------------------------------------------------------------------------------

[1] 马振《民间文学史上的壮举──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开创》,钟敬文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新时代》第355~362页,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

[2] 中国民间文学总编委会于1987年9月7~11日在杭州召开首届编选工作会议,宣布普查工作基本结束,研究部署进入第二阶段──编选阶段。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办公室提供大会的《三年来的集成工作小结》说:“1987年底将结束继承的普查工作。”(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通讯》1987年第1期)

[3]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辑部《任重行难  成绩斐然──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已逾10年》(1996年12月汇报材料)。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97~1999年工作规划要点草案》,见《民间文艺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1998年第1期。

[4] 周巍峙《编好民族文艺集成志书  创建中华民族文化长城──在文艺集成志书工作会议暨成果表彰会上的讲话》,1997年11月21日,北京。

[5] 《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暨学术交流活动总结》(1986年5月10日)及《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队关于学术论文和考察资料的协议书》(1986年4月15日,南宁)

[6] 程建军《中原神话调查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研究动态》1984年第1期(总第2期)第2~10页。又见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附录:《中原神话调查报告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7] 程建军《漫游在神话世界里──中原神话调查报告之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研究动态》1985年第6~7期合刊。

[8] 程建军《豫西撷英──中原神话调查报告之三》,《民间文学研究动态》1985年第6~7期合刊。

[9] 参阅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第274~28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文章来源:民间中国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