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廖元德:潜心20载挖掘“娇阿依”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1-07  作者:安仕君 文/图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娇阿依”作为重庆市重点曲目在会演中推出,获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对于潜心挖掘、收集、整理和推介渝东南原生态民歌奇葩“娇阿依”的廖元德来说,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工作之余吹“嗡”,是廖元德最快乐的时刻

 
迷上音乐不回头

 
      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提起音乐,就会说到廖元德。他发掘的民族乐器“嗡”,曾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亮过相。他潜心挖掘、收集、整理和推介的渝东南原生态民歌“娇阿依”,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作为重庆市重点曲目演出,获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采访廖元德是“艰难”的,因为他不善言辞,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自然地以节拍或歌声回应着,民族音乐的情愫不经意间流露其间。
 
  廖元德的家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先民善歌,在唐代时已有记载。唐代诗人许棠在《寄黔南李校书》诗中有“俗土尚巴歌”句。北宋时,谪居彭水的黄庭坚,不仅在反映黔州士女生活的《木兰花令》中有“竹枝歌罢移船就”句,其他作品中有“递歌彭水”、“道尽黔南,醉舞茵歌袂”,“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等句,还在书信中说,黔州有“善音者”能将他的词即席“试歌”,还说黔州的“乐籍,皆胜渝沪,微有成都之风”,反映了宋代彭水音乐之普及,乐器之多样。
 
  在彭水的乡野,上世纪80年代前还流行着一年一度的盘歌大会,什么对歌、号子歌、哭嫁歌、溜溜歌等,大家忘我展示,尽情地享受着民歌带给他们的无尽快乐。
 
    在这样一个民歌气氛的熏陶下,廖元德从小就表现出了良好的音乐天赋。只要大人唱歌,他就会学着唱,只要唱上一两次就会了。
 
    他初中时自学了简谱,创作了很多简短歌曲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演唱。他用业余时间学会了吹奏笛子,并很快担当了校宣传队的笛子演奏员。“当时买一根笛子要花去一家人3个多月的生活费,为省钱,就去砍来毛竹,然后按照图形反反复复地做,用了将近30根毛竹才制成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笛子。”在制作笛子的过程中,廖元德还曾经被刀差点削掉左手拇指。
 
    1970年10月,廖元德参军,在军部业余宣传队吹笛子。1974年退伍,被分配到县文工团担任笛子演奏,其间他还学会了小号、萨克斯等乐器的演奏。1985年,他考入湖南吉首大学,专修作曲。


 
发掘民乐获殊荣

    廖元德特别留心遗落在民间的简单乐器。一次下乡采风,他在鞍子乡偶然发现了一种竹管乐器,虽质地粗糙,音质单调,但声音洪亮。当地人把这种竹制乐器叫“喔儿”。据讲,最初它并非是一种乐器,是苗族先民为了抗击外侵,用于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称为“打喔儿”。只要听见“喔儿”声,就表明有外敌入侵,必须作好迎战的准备。
 
  后来,这种“喔儿”被乌江边的山民移做它用,他们在岸边等候对岸的船只的时候,因人的喊声小,对岸的船渡难以听到,只要吹一下“喔儿”,对岸就能清晰地听到了;一些在乌江行驶的木船也拿它当现在的汽笛使用。再后来,乌江上行驶的大小船只都有了汽笛,“喔儿”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偶有小孩削一个来当玩物。
 
    但是廖元德一下子就被这种乐器深深地吸引住了。在1983年彭水成立自治县晚会筹备期间,县里要求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和乐器,他马上想到了在民间用于自娱自乐的“喔儿”,便开始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为了拓宽音域,必须加上簧片,因此制作起来相当困难。经过几百次地反复试制,他才制作出了一件令自己满意的单簧乐器。后来他把这件乐器定名为“嗡”,一直伴随着他到现在。
 
  经廖元德创新制作的“嗡”,不但能进行合奏和独奏,还能进行伴奏。这种乐器因是单簧,音准很难掌握,看似简单,实则难做难奏,高音完全靠嘴形控制。
 
    这种独特的民间乐器,经过他的创新制作并在自治县成立晚会上演奏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他让一个原生态的乐器从乡间一跃而登上大雅之堂。20多年来,他用“嗡”进行专业性的演奏有上百场。1984年,他的“嗡”独奏彭水民歌《月亮船里庆丰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200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203期《赶山》的演出,他表演了“嗡”独奏;2002年在全国老年文艺调演中,廖德元作曲演奏的《盘古河抒怀》获铜奖。1999年因“嗡”的发掘和演奏,他被重庆市文化局授予“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

 
潜心浇灌“娇阿依”

  在彭水,广为流传的是鞍子乡的苗族盘歌。盘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歌颂“自为媒来自许婚”的:“金竹打水细细飞,江边洗衣不用捶。……”有反映青年男女初相识的:“麻雀喜欢打烂蛋,初次相交心不安。心中犹如打战鼓,脸上好象火燃烧。”有表达男青年对女青年的爱慕之情的:“一爱姐的好眉毛,眉毛弯弯一脸笑,像那月亮云中飘……”
 
   彭水民歌曲调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20余个曲牌。其歌词一般七言为句,四句为段,每段分领唱和助唱,有主音,有尾调,一唱一合,一问一答。对唱时洪亮如钟,低缓如烟,跌宕起伏,奇妙空朦,令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作为众多民歌曲牌中的一个,“娇阿依”是流传最广、最经典的一个曲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按当地苗语理解,“娇”代表漂亮、心仪的姑娘,“阿依”指美好和幸福,一般由6人或8人分组对唱。
 
    在鞍子当地,人人会唱“娇阿依”,几岁大的小孩耳濡目染,也会像模像样地哼几句。“娇阿依”是鞍子乡苗族的娱乐方式,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保持着古朴的一年一度盘歌会,吸引毗邻各乡民众参会。改革开放后,各家忙各家,盘歌会便渐渐淡了下来。但是每逢节日或亲朋好友聚会,“娇阿依”仍是最重要的助兴方式。在鞍子,现在能顺畅不打重台(重复)地唱上一整天的老人为数不少。
 
      廖元德在一次偶然的采风中发现了它,并为之震撼。于是他付出20多年的心血开始系统地收集、研究和整理。为了收集到原汁原味的“娇阿依”,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整理白天收集到的资料,他挑灯夜战,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而且还要一边整理,一边用手轻轻地哄拍睡在身边的小孩。
  
    20多年来,他都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向外宣传和推介“娇阿依”。1995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中国重庆第十届三峡国际旅游节”上,“娇阿依”引起轰动,被重庆市列为市级文化精品。如今,“娇阿依”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已与《康定情歌》、《黄杨扁担》、《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民歌同时编入《四川民歌集》。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2006-10-2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