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孤独的天籁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10-26  作者:刘大先

初识楚尔
    喀纳斯位于新疆北端,距离北京5000多公里。我们摄制组来到这里想要探寻一种叫楚尔的神秘乐器。它不仅有传奇的身世,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喀纳斯湖充满着神秘的气息,传说在湖水里生活着巨大的水怪,这里还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图瓦人。他们只有2000人,几乎与世隔绝。我们要寻找的乐器只在图瓦人里流传。
    楚尔看起来毫不起眼,只是一根平凡无奇的草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叶尔德西为我们吹响了楚尔。令人惊奇的是,这根草秆能同时发出好几种高音低音,组成了和谐的和声。
    这件乐器有什么奇特之处?在它的背后似乎有一个秘密在吸引着我们。
图瓦民族的来源
    随便走进图瓦村里一户人家就会看到成吉思汗的画像。传说图瓦人是蒙古军队遗留下来的。由于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图瓦人的来源众说纷纭。还有一种说法,图瓦族来自俄罗斯,是500年前从俄罗斯迁徙到这里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在古代,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经历了不断的迁徙、分裂和融合。图瓦人曾经长期和蒙古族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们被当作蒙古的一支。
    也许图瓦人是一个更加古老民族的后代,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有的民族特征,楚尔这种古老乐器就是其中的代表。
制作楚尔
    楚尔的原料叫做扎拉特草,图瓦语里叫做芒德勒施。
    叶尔德西演示了如何做一只新的楚尔。让我们好奇的是,叶尔德西随意用手比划了几下就确定了所需要的长度,难道一件乐器不需要计量精确的尺寸吗?叶尔德西却说,楚尔和演奏者密切相关,一般和吹奏者的臂长相等,大概是60厘米也就是两尺左右。叶尔德西正在做的这根楚尔,管身全长3拃加4指,正好和他的手臂一样长。
    他要挑选那些比较挺直,没有多余枝节的草,还要把管身削光滑。削好了管子的外壁,接下来就要挖吹孔。孔的间距也是用手指横着比划的,一共要挖出三个吹孔。
楚尔濒临失传
    叶尔德西从13岁开始学习吹奏楚尔。他说自己离不开楚尔,这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五十多年的功底,才让他达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
    叶尔德西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以前他一口气就可以吹一曲,而现在却需要换三口气。几年前他吹楚尔的时候,在屋外的公路上就可以听到,而现在,几平米的小屋里,还要屏声静气才能听清。
    据说图瓦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一般在55岁左右,将近七旬的叶尔德西已经算是高龄了。
    叶尔德西很想让儿子们学习楚尔,大儿子工作忙,于是便把希望放到了二儿子身上。二儿子经过几年的练习也可以吹一些简单的乐曲,但却无法达到父亲的那种境界。
    叶尔德西十分担心,自己心爱的楚尔会就此慢慢失传。
楚尔发声的秘密
    为了解开楚尔的秘密,记者又来到了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老师说,吹奏楚尔用的是丹田之气,所以非常困难,一般人练习一整年都无法发出声音。
    桑老师的介绍之下,记者找到了庄凌燕,她是中国音乐学院古代器乐的研究生,一直追踪研究楚尔的吹奏方法。她告诉我们,大多数竖吹的乐器都是闭口吹,但吹楚尔的时候居然是要张着口吹。
    首先人的喉咙发出喉音,喉音带动管子发生共振引出一个持续音,在此之上,又通过对舌头的控制发出一个旋律声部。
这种吹奏方法虽然罕见,但在历史文献中却有记载。楚尔可能和一种古老的乐器——胡笳有关。对于图瓦人的楚尔来说,专家猜测它可能始于汉唐之前,至今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了。
    也许楚尔是古老的游牧民族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永远讲诉不尽的一个远古的故事。但是这乐声还能响多久呢?

评论:楚尔可以说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乐器,却记录了图瓦人数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但是,楚尔的技巧不易掌握,更主要的是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图瓦人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音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丰富多变的现代音乐以及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城市文化展示在单纯、朴实的人们面前。同时,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中的一些人对新鲜、时髦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楚尔这种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当代历史发展的突变效应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直接跨越,在文化传承上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许多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楚尔几乎要成为人间绝唱,亟待保护。当然,“保护”不是原封不动、画地为牢,文化的变异总是淘尽黄沙始见金,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阻挡其停滞不前。因此,保护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经变从权,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更新这一客观现实。异类文化的碰撞通常相互间能为对方输入崭新的基因,从而增强了各自的发展力。至少目前的形势可以看出,现代媒体的介入拓展了传统音乐的受众与传播空间,另外,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的更新也使得其在本土展示出兴旺的苗头。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