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祖先的衣裳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10-26  作者:刘大先

    树皮竟然能够加工成衣服?
    海南地方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奇特的文物,这是一件用树皮做成的衣服——深褐色,手感粗糙,质地较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匹联系起来。海南省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部主任王海昌说,这件树皮衣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就是这种衣服,被黎族先民用来作为遮羞、暖体以及防身的衣裳。
    树皮真的能够加工成衣服吗?
    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伟民说,海南树皮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四千年前。周伟民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件自己收藏的树皮衣服——它不仅合体,还像盔甲一样使人显得孔武有力。周伟民说,现在海南岛估计还有两三人会用树皮制作衣服,但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今天能否找到这些古老技艺的传人,不太确定。
    “见血封喉”树是濒危树种,我们取消了砍树制作树皮布的计划
    几经周折,摄制组找到一位名叫黄运英的老人。黄运英会用“见血封喉”树加工树皮布。“见血封喉”树是所有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人称“鬼树”,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在箭头之上,以猎取鸟兽和射杀敌人。它竟然也能被用来加工成衣服?老人说,“见血封喉”树制成的树皮布不仅经久耐洗,而且柔软、白净,因此被黎族先民当作制作树皮布的首选树种。仅仅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黎族先民就要冒着随时可能中毒的风险用它来制作树皮衣吗?
    随行专家告诉我们,黎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偏远封闭的山区,毒虫蛇兽随处可见。见血封喉树的树皮质地坚韧,有很好的屏蔽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毒性所以还有良好的防虫功能。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居然掌握了一套防毒解毒的方法,`于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树木就这样变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衣服。
因为“见血封喉”树是濒危树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们取消了砍树制作树皮布的计划,我们该去哪里寻访树皮布的制作工艺呢?
    找到会做树皮衣的阿公,怎么制作树皮布
    黄运英老人说,在加工树皮布的树种中,构树仅次于“见血封喉”树。按照老人指点,摄制组赶往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道顺村,找到会用构树加工树皮布的王政记老人。老人今年78岁,他是根据老辈的讲述,自己摸索出树皮布制作方法的,在上个世纪的某段困难时期,他还凭借这套手艺解决了一家的穿衣问题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老人对树皮布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们一行人沿着山路向南川河的源头进发。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烧山开荒种植经济作物,只有在南川河源头的的原始山林里,还有可能找到做可以树皮布的树。而当地林业部门对原始山林的保护措施又十分严格,严禁破坏树木,我们此次的采访也是在有关部门的批准和配合下才得以顺利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树皮布的制作技艺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我们在密林中寻找了整整三个小时,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构树。制作树皮布的构树要求树干粗大,而且表面光滑,找到这样的构树后,就可以开始加工树皮布的第一个步骤了,也就是扒树皮。
    首先用砍刀在树干上下各横划一圈,长度根据制作长短而定。
    然后王成传就地取材,做了一根小木棒,用来拍打树干。二十分钟后,王成传在树皮上自上而下拉出一道口子,树皮立刻轻而易举地被剥离了下来,露出了白生生的树干。
    王成传说,扒树皮的工作通常在雨季进行,雨水能让这棵树有机会长出新芽,即便主干枯死,幼苗也有可能在五六年后重新长成有一株可用之材。
    树皮制作的第二步——修整要边清洗边进行。所谓“修整”,就是把刚扒下来的树皮压平,削掉疤节,进行第二次的拍打,使表皮与树皮纤维结构松动。这是树皮布制作过程中耗时最长的一个步骤。
    洗好的树皮纤维含有大量的水分,还要晒干控去水分。
    然后还要对树皮进行第三次的锤打,如果树皮布不平整,还要去厚补薄,使纤维分布均匀,最后拍成片状,一块洁白的树皮布就做好了。
    相比于以上四道工序,缝制是最简单的一步了。
    王成传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出于一片孝心,三年前他是不会学习这门手艺的。树皮布毕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没有想到的是22岁的他因此成了海南树皮布技艺最年轻的传人。虽然王成传不能完全理解树皮布的历史和命运,但是这项即将消失的技艺却使他拥有了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一次穿越千年与古人的相遇。
评论:一直在新疆漂泊的作家刘亮程为库车正在失传的手艺感到忧愁,那些祖传的手艺都要传不下去了,打铁的、制陶的、钉驴掌的、做驴拥皮活的各种手艺,都仿佛传到了尽头。那些最后的手艺人,在老城的暮色黄昏里,过着它们最后的旧日子。刘亮程写道:“我一次次地来,只是想看到它还没变,想看到一种古老生活还在延续,可是,它已经在变了。”这段文字像一个伤感的露水,折射出为数不少的传统手工艺日薄西山的凄凉晚景。这样的事情几乎每日都在发生,但是民众似乎在岁月无惊中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困惑。事实上,当下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工业、后工业、信息社会的杂糅状态,民众生活方式嬗变流转,传统工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耕、游牧、渔猎文明等立身基础逐渐削弱,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现实土壤,它们成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情理中事。树皮制衣就是2005年海南的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何具体实施却需要更为精细的考量。就树皮衣这样的技艺来说,“以人为本”可能是关键所在,因为知识、情感、技能、技术只有通过“活体”的人来传承,这才是“非物质”的核心,否则真的是只能进入历史典籍和博物馆的“死物”。惟其“活”,才能在引导社会和人类注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智慧表达中具有实在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