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赛里木湖畔的两种人生
《湖》(纪录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6-19  作者:刘大先

·影视看板·

《湖》(纪录片)

导演:魏圣泽
时间:2002年
片长:66分钟
产地:中国新疆

内容:

    赛里木湖,海拔2073米,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末,距今约100万年前,在众多中亚族群众中这样的湖被比作人的心灵。影片讲述的就是赛里木湖两岸牧民和渔民的生存状态,分为上篇部“牧人”和下篇“渔民”。

    在湖西岸海拔4200米处,有一个蒙语中中称为“永恒”的牧场,蒙古族牧民炳布加甫一家六口住在与湖遥遥相望的牧场毡房里。他们放牧牛羊,尽管生活贫困、简单,但是却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地,生活起了变化,牧场上传来了山下的汉人依靠在湖区打鱼能够获得另一份收入的消息。牧场书记佐尔克塔也来到家里,提议他们在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搞打鱼的副业。炳布加甫一家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家庭成员陷入争论。妻子蒙克布云忍受不了放牧的艰辛,想去山下像汉人那样去打鱼。父亲恪守传统,认为这可是蒙古族牧人从未干过的事情,牧羊才是正道。长久的沉默之后是异常激烈的争吵,炳布加甫拿不定主意,一气之下到更高更远的山上放牧,父亲也离家下山。然而好强的蒙克布云在安顿了老人和孩子后,还是搭了便车去了湖边,考察打鱼的事。

    相距一百多公里的湖东岸2100米的地方,是博州水产养殖站北湾打渔点铁皮房子里,住着一些从河北白洋淀来的汉族渔民张锁柱和他的四个同乡,尽管他们掰着指头算计着归乡的日子,尽管他们经常要面对疾风恶浪,还要面对包工老板对他们的剥削,生活极不容易,但却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在这里捕鱼挣钱的决心。他们唱着故乡的戏曲,再恶劣的天气里依然保持乐观。天气好的时候,偶尔还会在陶醉于湖光山色的时候思考自己和别人的人生。他们不知道湖对岸是什么,向往着湖对面深山牧民们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

 

评论:

    《湖》的上、下两篇的故事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牧人和渔民是两个独立的群体,但赛里木湖和变迁的命运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在记录湖西岸牧人向往渔民生活,而东岸的渔人却羡慕牧人生活的同时,提出了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人们沟通的问题。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但是共同的面临的变革的现实却使他们的命运出现了吊诡的逆转:原本游牧的蒙古人开始向往定居的生活,而原本定居的白洋淀人却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漂流生活。他们的状态正应了里尔克的诗句: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异乡,所有的故乡都杳无人迹。而他们相互羡慕的心理又恰如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种相互守望的状态表现了异文化之间的隔膜,更体现了异文化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渴望。形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内驱力则是现实变革的社会趋势。现代性的生活变化给生活在内地和边疆的不同民族带来的不安、躁动、焦虑和无奈形式不同,内容却是相似的。人们在分离寻求自己生活中的追求、愿望和梦想也是相似的。影片没有交待炳布加甫一家最后是否走上改牧为渔的生活,也没有表现张锁柱和他的同乡们将来的命运,这是导演所无力掌控的。事实上,他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归结是非常客观的,他提出了问题,展示了问题,并引发人们对于问题的思索,这就够了。毕竟,赛里木两岸湖畔的不同人生还是需要他们自己探索、挣扎,还需要宏观政策的调谐、引导。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