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血祭的变迁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16  作者:刘大先

片名:《椎牛》(纪录片)

      片长:33分钟  
      出品时间:2004年
      编导:周兴茂 杨洪林

剧情: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苗寨,住着400多名清代从湖南湘西花垣等地迁徙而来的苗人后裔。2003年12月3日,这里正举行椎牛还愿的祭祀。此地的椎牛还愿始于清乾嘉时期,盛行于清末民初,据74岁的冯发益老人介绍,寨里已经有72年没有搞过类似活动了。
 
    苗家人许愿后,一旦愿望实现,就择黄道吉日,准备水牯牛、黄牯牛和猪各一头,公鸡一只,然后请苗先生(苗老司)还牛愿,即椎牛。椎牛的会场设在一个宽敞的院坝内,院坝门前设神台、摆法案,法案前竖两根“将军柱”,柱上刻有18个菱形和33道环形图案,表示下十八重地狱,上三十三重青天。将军柱上各套一个大篾环,将水牯牛和黄牯牛套在一根将军柱上,把牛角和鼻子捆在篾环上。苗先生吴牛振手执竹筒和铃铛,边敲边念做法事。身着号衣的4个枪手(一般由家里的舅爷担任)各立于一固定位置,右手执梭镖,随着法事进程,交替刺牛,让牛绕柱数转后,枪手大力刺杀,将牛刺死。这时,屋里出来一帮人抢牛,四枪手将牛往外拉,这一帮人将牛往里拉,拉扯一阵后,四枪手终于“败阵”。然后由枪手将牛头割下,牛腿归枪手,下水送给先生,其它的用来待客。随后由苗先生再做送牛上天的法事,以祭祀阿普蚩尤尊神。
 
    还大牛愿前后要进行10天,前7天由苗先生做法事,第8天举行椎牛仪式。庆典活动首先举行拦门对歌。苗家歌手站在大门口,等待与参加椎牛会的亲朋好友中的歌手对歌。歌对完后,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蜂拥到椎牛现场参加各种活动。场内摆八仙桌数张,上置煮熟的猪肉、牛肉、烧汤等饮食。另悬大锣和大鼓各一面,青年男女击鼓起舞。亲朋好友也雀跃参加,他们一边吃着砣砣肉,一边踩着鼓点,有节奏地尽情歌舞。最后在苗先生上刀梯、踩铧口(赤脚跑过烧红的铁铧)的惊险项目后,在气氛浓烈的吃、喝、唱、舞中,宏大的椎牛盛会意犹未尽地结束了。
 
 
简评:
 
      椎牛是酬神祭祖的活动,也是集歌舞、鼓乐、祭祀于一体的集会活动,与同为苗家祭祀的“吃牯脏”异曲同工。外人观看椎牛的场面,难免会觉得有些血腥,然而正是这种带有野蛮意味的祭祀,承传着苗人自远古以来强悍坚韧的民族性格。这种古老的原始祭祀仪式只在边远山寨的苗家存在,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包含着层叠的意义。椎牛以及后来形成的椎猪,为后来苗族傩戏的形成,提供了戏剧的时空构架、演出规范、音乐素材和内容题材。椎牛同时也是苗族歌舞艺术形成的载体,苗歌演唱几乎贯穿了椎牛的全过程。鼓舞在祭祀活动中得到空前发展,逐渐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舞蹈艺术。
 
      椎牛背后是血祭大地的原始思维。人类学的研究表明,远古时代,人对自己生命的体验使他们相信:血不仅是维持生命、增强力量所必需的自然流体,而且还是生命的精华,是灵魂的居所和载体。血有灵性,也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即便在离开动物或人体之后,这种生命力还继续存在,因此,它被看做是复活再生、传宗接代的力量所在。为了让大地丰产而获得“再生”的力量,原始人就用鲜活的血液来祭祀大地之神。最初的祭品是人,后来才演化为用牛做祭品,直到我们在片中看到开始用猪、鸡等家畜做祭。这表明血祭在变迁,它越来越脱离原始意义,由一种丰产巫仪形式变为一种集体性的狂欢聚会。然而,形式在变,内涵也在变,不变的是其在族群认同和凝聚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