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影评]远古祭祀的孑遗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1-19  作者:刘大先

:《乌略村的牯脏节》(纪录片) 


    片名

    编导:任春生  吴晓东 
    出品时间:2006年 
    片长:60分钟 
 
  剧情
    2005年12月,贵州榕江县的乌略村举行了“吃牯脏”仪式。“吃牯脏”古节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礼仪。节日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过的时间在苗族各分支中也不统一,有每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的,有每5年、9年举行一次的,也有每11年举行一次的;不定期的过节,需要用牛骨或猪骨经过巫师的占卜来确定。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多数村寨的牯脏节已经断绝,非常难遇。乌略村的节日原本是13年一次,之前已经停办53年了。
 
      村里先由巫师选一户人家做“牯脏头”,“牯脏头”的家庭必须老幼完整、殷实富裕,他家按照巫师的安排进行种种的仪式,村里人都依样跟着做。照例在这样的盛大节日中,家里会陆续来几十个亲戚好友,首先的事情就是迎客,每来一队人都要放鞭炮迎接,谁家放得越多、越响,就越有面子。厨房里开始做上面覆盖着腊肉的“簸箕饭”。做好之后,一群人围在一起跳“旋塘”舞,通过这个仪式将饭奉献给祖先。“旋塘”的时候,全村人都抬着簸箕饭来到村里空旷的地方,形成一个个圈子,每户人家根据所要祭祀的祖先身份,打扮成不同的模样,比如如果祖先是打鱼的,祭祀的子孙就背个鱼篓,拿个鱼网抛撒;祖先如果好色,后代就会扮演成女子的模样。
 
    第二天,到山上砍树,树都是巫师事先选定念过咒语的。巫师的头上一般都带着烤焦的小鱼,砍伐宰牛用的树的时候,也会绑上一条同样的小鱼,这估计跟稻作鱼米文化有关联。树拖回来做好十字架子埋在土里,等待杀牛。杀牛是在夜里某个巫师选好的时间,“牯脏头”杀牛时放土炮通知村人,全村都开始动手。杀牛之前会拉一只羊到牛的面前,巫师告诉牛说,是因为牛吃了羊的草,羊到天庭告状,才要杀牛的——“替罪羊”这个说法有了苗族的版本。牛被杀死之后,它的舌头会被迅速插上一个竹签,用意也是为了避免牛上天庭的时候被询问时暴露真相。杀完牛之后,原先还需要制鼓、封村,但是现在这些仪式都被简化了,牛肉被切割开来分送亲戚朋友,3天的节日就算过完了。
  
 
 简评
    “吃牯脏”,也称“吃牯藏”、“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黔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族的古老信仰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这血缘家族历史上称“合款”或“门款”,有“款约”对内维持本族社会秩序,对付敌人侵犯。“吃牯脏”的目的无非是让去世的亲人护佑他们的子孙,以达到子孙兴旺,五谷丰登的目的。
 
  作为一部民俗片,自然包含着所想表达的内涵,“吃牯脏”时候的“旋塘”、角色扮演,展示出讨好祖先神灵兼自娱的心理,以及驾驭兽类的自信,跟当地的畜牧农耕经济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吃牯脏”的宰牛祭祖,原始血腥意味很浓,祈求的是人间活人和阴间祖灵的对话,作为牺牲品的祭牛则是世间为冥间人神相通的媒介。这种仪式似乎为弗雷泽所说的“相似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例证,相似律即所谓同类相生,或者说结果可以影响原因。根据相似律,通过模仿就可以产生巫术施行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牯脏节的巫师实行的就是模仿巫术或顺势巫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之后,达到强化神祗的认同、群体的凝聚、心理的归属,这对于塑造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功能。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7-1-1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