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斯颖]古骆越国的文献梳理与疆域辨析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9  作者:李斯颖

  摘 要:古骆越国是壮、布依、侗等壮侗语民族先民所建立的地方政权, 通过辨析汉文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古骆越国东西南北四向的疆域可以得到确认。骆越国的海疆直抵今日南海最南端的南沙群岛。骆越国的疆域随着它政权势力范围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键词:古骆越国; 疆域; 文献;

  作者简介: 李斯颖 (1981~) , 女, 壮族, 广西上林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壮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基金: 桂学研究院·协同团队阶段性成果

 

  根据《逸周书·王会解》记载, 骆越族群 (路人) 曾向商朝进贡。古骆越国的后裔是壮、布依、黎、侗、傣、水、仫佬、毛南等壮侗语民族先民。通过梳理汉文典籍中关于骆越及其后裔民族的文献, 可以初步确定古骆越国的疆域及其海疆。

  一、骆越与西瓯古国的共存

  关于骆越的地域, 曾引起诸多争论。汉文文献中常见骆越与西瓯国并存, 二者可以互相参照。江应樑先生曾在《百夷传校注》中指出:“大概粤、桂以至交阯一带的越人, 都概称骆越。”[1] (P16) 《壮族通史》认为:“南宁、横县、贵港、玉林、茂名一线为骆越与西瓯的分界线, 今海南省、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广西的东南部, 即现今茂名至南宁的铁路线以南, 至越南的中部, 为骆越人所居。此县以北, 湖南长沙以南, 湖南郴州、广东四会以西, 至广西田东一带为西瓯人居住。”[2] (P286-287) 宋蜀华先生也曾总结说, 骆越活动的中心地区大体相当于桂西南左右江流域, 黔西南 (属汉代牂牁郡) 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粤西南、海南岛以及广西的陆川、博白、玉林、贵县 (今贵港, 笔者注) 、灵山、合浦一带, 应是骆越和西瓯的交错杂居地区。[3] (P196) 蒋廷瑜在《从考古发现探讨历史上的西瓯》指出, 西瓯在“五岭之南、南越之西、骆越之北, 恰当今桂江流域和珠江中游 (浔江流域) 一带。”

  近年来学术界较为认可的、关于西瓯、骆越疆域的说法是, “西瓯即今广西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 (浔江) 一带;骆越分布在今广西左江流域至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包括海南岛。”[4] (P22) 有学者则提出, “骆越的活动地域则在西瓯之西, 汉代牂牁郡东部和东南部, 印度支那半岛北部, 大体相当于左右江流域, 贵州省西南部及近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广东的茂名、海南岛和广西的陆川、博白、玉林、灵山、合浦一带则是西瓯、骆越的交错杂居地区。”[5]李秀国在《瓯骆关系新论》中判断, “粤西南和桂南是 (瓯骆分布地域——笔者注) 重合分布区, 桂西南及其以南则为骆越居地, 不见西瓯人在此活动的记载。”[6]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梁敏则认为“西瓯在广西中部、西部、北部和贵州南部, 而骆越在广东西部、广西南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他们的分界线大致是从广东西部肇庆、怀集一带往西, 到广西梧州之后, 循浔江、郁江往西到达南宁, 再沿右江到达平果县, 然后稍稍偏南, 沿北回归线一直往西, 到达文山州中部”。[7]这一分析是最为接近实际的。

  可见, 骆越活动疆域的中心被认为是桂南一带, 而桂西南左江、右江汇合到邕江, 在南宁形成一个经济、贸易甚至政治的中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多方考证, 古骆越国的中心在今广西南宁一带, 南边一直管辖到越南中部和整个南海。上古时期, 一个政权的存在, 其民众基础通常为单一族群。骆越作为曾与西瓯联盟、与南越共存的政治实体, 其疆域的界定必然要以其民众的分布为依据。借助于文献史料, 可以勾勒出骆越居民分布的大致疆域。这个分布疆域, 也即是古骆越国的大致疆域。

  二、骆越国的疆域

  (一) 骆越国的北部疆域

  骆越国的北部疆域, 曾到达河池、柳州市县的南端, 与西瓯族群呈交错状态。尤其是左、右江、红水河中下游流域, 都可证曾经有骆越族群分布。与此同时, 他们的居住地呈左右扩散状态, 西到百色, 东到广东广州番禺等地。

  骆越北部疆域到达广西中、北部地区。《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曾记载, “以南越桂林监闻汉兵破番禺, 谕瓯骆兵四十余万降侯。”南越桂林监, 该职位所管辖的地方包括今日柳州、桂林、梧州、河池, 玉林、南宁等地。其所招募之瓯骆兵, 西瓯主要居于北部, 秦始皇进入岭南地区时, 一开始就受到西瓯部队的顽强抵抗。骆越则主要居于这些地区的南部, 与西瓯相邻。

  在广西中、北部地区往南, 则是骆越主要的聚居区。明代区大任《百越先贤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都指出今南宁、宾阳一带曾是骆越的故地:“牂牁西下邕、雍、绥、建, 故骆越也。”在此只提骆越, 不提西瓯, 可见此处居民均为骆越人, 是骆越族群的中心区域。

  南宁往东, 邕江进入郁江流域, 即今日贵港、玉林一带。这里亦为西瓯、骆越杂处之地。南朝梁、陈间, 顾野王《舆地志》有云:“贵州 (今贵港) , 故西瓯骆越之地, 秦属立郡, 仍有瓯骆之名。”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四》亦云:“郁平, 汉广郁县地, 属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唐朝杜佑所著《通典》亦解释说, “贵州 (今郁平县) 古西瓯、骆越之地。秦属桂林郡, 徙谪人居之。自汉以下, 与郁林郡同。大唐置贵州, 或为怀泽郡。领县四:郁平、怀泽、义山、潮水 (汉广郁县地) 。”唐朝《元和郡县图志》亦云:“贵州 (今贵港) , 本西瓯骆越之地, 秦并天下, 置桂林郡。”可见, 贵港、玉林一带有骆越人居住, 并与西瓯人共同开发郁江流域。再往东, 郁江水系汇入西江, 一直流入广州, 形成珠江。沿西江流域到广州一带, 亦有骆越居住。清朝时大名鼎鼎的《康熙字典》曾记录, 当时广州番禺区之西南有骆越人活动:“舆地志云:交址, 周时为骆越, 秦时曰西瓯。文身断发避龙, 则西瓯骆又在番吾之西南。”可见, 在从贵港、玉林至广州的大片区域内, 骆越与西瓯都处于交错居住状态。

  因此, 骆越国北部疆域与西瓯族群疆域相交错, 到达红水河中下游、右江地区, 西部延伸至百色中部, 东部直抵贵港、广东广州市。

  (二) 骆越国的南部疆域

  骆越国的南部疆域, 从广西钦州、崇左、凭祥一带至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外国门下》中记载了广西钦州一带有骆越后裔分布:“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 自昔骆越种类也。居于村落, ……以唇舌杂为音声, 殊不可晓, 谓之蒌语。二曰北人, 语言平易, 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 自五代之乱, 占籍于钦者也。三曰俚人, 史称俚僚者是也。此种自蛮峒出居, ……语音尤不可晓。四曰射耕人, 本福建人, 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五曰蜑人, 以舟为室, 浮海而生, 语似福、广, 杂以广东、西之音。蜑别有记。”此处单以骆越后裔为“土人”, 也即“本土人”, 可见骆越为本地原住民, 在此居住的时间最长。从钦州沿海岸线往西南, 直到越南中北部, 都能找到关于骆越的史料。

  交趾, 很早就被载入中国史册。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尧典》中提及的“南交”, 《蔡传》解释为“南方交趾地。”《史记·五帝本记》也曾记载“商抚交趾”。可见交趾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秦时, 秦始皇打败西瓯后, 统一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象郡的地理位置, 包括广西西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 最南大约在今越南中部海云岭 (Hai Van Pass) 一带。南越王赵佗曾在秦始皇所设立的象郡基础上划出交趾、九真二郡。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武力歼灭南越国, 并在其基础上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其中, 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主要在今日的越南, 九真、日南在交趾南部。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东汉初, 改交趾为交州, 治龙编 (今越南北宁) , 辖今中国广东、广西及越南中北部。三国时, 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 广州治番禺 (今广州) , 交州治龙编 (今越南北宁) , 辖今越南北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宁、钦州一带。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引《交州外域记》有云:“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 土地有雒田, 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 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将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雒”通“骆”, 雒王即骆王, 雒将即骆将, 雒民即骆民。《广州志》中记载:“交趾有骆田, 仰潮水上下, 人食其田, 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雒将, 铜印青绶, 即今之令。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 自称为安阳王, 治封溪县。后南越王赵佗攻破安阳王, 令二主典主交趾、九真二郡, 即瓯骆也。”九真其地到达今越南清化和义 (安) 、 (河) 静之地。《后汉书·任延传》中亦记载, 任延在九真做太守时, 将中原的婚配之俗推广到“骆越之民”当中。《太平寰宇记》亦转引了《南越志》:“交趾……人称其地曰雄地 (田) , 其民为雄民, 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 其地分封名雄将”。有学者的认为[8] (P191) , 雄王也即“雒王”的异写, 其实理解错了, “雄”是越语大的意思, 故雄王即大王, 《南越志》附会成“雒王”, 非也。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 交趾辖区历代虽有变迁, 有时仅指红河三角洲一带, 有时指整个岭南到越南中部, 分布于此的骆越族群民众, 保持了骆越耕种水田的传统生产方式, 并已形成一定的社会等级制度。

  明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文中亦强调:“今邕州与思明府凭祥县接界, 入交趾海, 皆骆越地也。”此处的交趾主要指今越南北部, 交趾海为骆越人早就开发利用的、交趾东部的南海区域。思明府府治在今宁明县, 凭祥紧邻越南。骆越后裔彼此认同, 族群内部来往频繁, 彼此呼应。《后汉书·孝灵帝纪》云:“光和元年春正月, 合浦、交趾乌浒蛮叛, 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结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 从广西南部一直到越南中、北部, 是当时骆越国的南部疆域。

  (三) 骆越国的东部疆域

  关于骆越国东部疆域的记载, 主要涉及广东省广州市之南、高州市、茂名市、海南省等地。

  后晋《旧唐书·地理志》中有云:“ (潘州) 州所治, 古西瓯骆越地, 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潘州为今日广东高州市。离高州市不远的茂名市, 亦有骆越人分布:“茂名, 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 秦属桂林郡, 汉为合浦郡之地。”《康熙字典》亦记录, 今日广州番禺区之西南有骆越人活动:“舆地志云:交址, 周时为骆越, 秦时曰西瓯。文身断发避龙, 则西瓯骆又在番吾之西南。……骆, 又国名。”因此, 可以看出, 骆越国东部疆域在今广东中南部一带, 从广州市番禹一带一直往西南, 经由茂名、高州等地, 包括雷州半岛、海南省等地。雷州半岛至今仍有少量骆越后裔黎族分布。

  海南岛一直被视为骆越故地。《汉书·贾捐之传》曰:“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 相习以鼻饮, ……本不足郡县置也。颛颛独居一海之中, 雾露气湿, 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 人未见虏, 战士自死, 又非独珠厓 (即珠崖, 笔者注) 有珠犀玳瑁也, 弃之不足惜, 不击不损威。”这是贾捐之在朝廷商议征讨珠崖反叛之事时的言论, 建议汉元帝刘奭取消珠崖的郡治。于是, 汉朝废珠崖郡, 改立朱卢县, 隶属合浦郡。《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地, 古之骆越也。珠崖, 盖亦骆越也。”儋耳、珠崖为今日在海南岛设立的、最早的两个郡。文献记载十分清晰, 骆越一直是海南岛的居民, 海南岛属于古骆越国的范围。

  因此, 古骆越国的疆域从珠江三角洲一带沿西南而下, 到达广东高州、茂名市等地, 并纵深到雷州半岛、海南省。

  (四) 骆越国的西部疆域

  骆越国的西部疆域, 到达今云南文山州一带。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叶榆河》中有云:“建武十九年 (公元43年) , 伏波将军马援上言, 从麋冷出贲古, 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余人, 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 弦毒矢利以数发, 矢注如雨, 所中辄死。”西汉时的益州, 其领地为今日云南大部, 包括今日云南文山、广西西林等地, 是骆越之民聚居的区域。麋冷位置相当于现今越南永安、福安省的一部份和山西省红河、沱江间的一部份。县治在今福安省安郎县夏雷乡。西汉时的贲古为今日云南省蒙自市一带。当时马援将军尚在交趾, 益州便发生了蜀郡守将史欣的叛乱。马援将军率部从交趾返回到蒙自, 以此为根据, 与益州的骆越之兵交战。

  关于骆越国西界的记载虽然不多, 但之后在云南南部关于骆越后裔“僚人”的记载十分丰富, 而且, 他们和广西西南部、越南的骆越后裔联系频繁, 互相呼应, 彼此认同。如《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记载晋人郭义恭《广志》曰:“僚在牂牁、兴古、郁林、苍梧、交趾, 皆以朱漆皮为兜鍪。”兴古郡其地包括今云南省的文山州、红河州及曲靖地区的一部分。《三国志·蜀书·霍峻传》中也提到永昌郡有“夷僚”。永昌郡地望主要包括今日中国云南省西部、缅甸克钦邦东部和掸邦东部地区。

  可见, 文山不但有骆越人分布, 还有其一定数量的后裔在此发展、壮大。但文山当年主要是句町国的濮越人分布, 故西部的今百色的西林一带骆越人与句町国的濮人为邻, 骆越人与濮越人交错而居, 骆越国西部疆域也就到这一带, 往西属于句町国。

  三、骆越国的海疆

  如前所述, 骆越国的陆地疆域北到红水河、右江流域, 南抵越南中北部, 东至珠三角一带, 西达百色西部, 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骆越国北临西瓯, 东临南越国, 西面连接云贵高原的句町国, 缺乏可开拓、发展的空间, 于是, 骆越族群的发展和探索重点放在了南面宽广的海域之上。早在商朝时, 百越族群就已向中原王朝进贡了南海广阔水域上珍贵、独特的玳瑁、珠玑等海产品。由此可推断, 临海的骆越族群, 对于南海的勘探、开发和利用都远远早于其他民族。

  骆越聚居地有约超过4000千米的海岸线, 从广东西部沿海一直到越南中北部, 包括海南岛海岸。海南岛是骆越人向南海寻求生存、生活物质与宝藏的最有利的跳板。

  从骆越国存在直到骆越国解体之后, 汉文典籍中一直保留了骆越开发南海的记载, 并将骆越国海疆视为中原统一岭南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襄公十三年》有云, 楚共王“抚有蛮夷, 奄征南海”。周宣王时命令召虎“于疆于理, 至于南海。”说明骆越人对南海的开发持续不断。《汉书·地理志》载:“今之苍梧、郁林、合浦……处近海, 多犀、象、玳瑁……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郁林、合浦本是骆越族群的聚居地, 他们取海洋之宝与中原进行贸易往来, 促进了中央王朝对南海的重视。汉武帝时期, 他不但用武力统一了南越国, 而且着力建设合浦、徐闻这两个南海出海港, 在合浦设立掌管海外贸易的机构, 并派水师巡视西沙群岛。《汉书·地理志》中亦记载了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出发, 航行海外各国的事迹, 船队从广东徐闻出发, 经南海, 历数国, 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

  据《旧唐书·韦坚传》, 坚拟于长安广潭开物产展览会, “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 置于潭侧。其船, 皆署牌表之。南海郡船, 即玳瑁、珍珠、象牙、沉香”。宋代, 骆越后裔——壮族以巨大的木兰舟在南海上捕捞, 所获甚多, 由于海产种类很多, 范成大仅记10种, 并惊叹“其类庸可既哉”。[9] (P20) 骆越人开发南海资源不但具有持续性, 而且收益甚广。

  骆越人留下了关于他们开发南海的丰富历史信息。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编修的《后汉书》中曾记载:“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史书中一直称南海为“涨海”。骆越人在南海上泛舟, 将向中原王朝的贡品通过海路运到内陆, 他们对于南海的地理位置、岛屿分布等情况十分熟悉。明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文中亦对骆越与南海的关系进行了一个说明:“今邕州与思明府凭祥县接界, 入交趾海, 皆骆越地也。”根据他的解释, 交趾海也即骆越海, 主要指今北部湾, 是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骆越对于北部湾、对于南海的支配与开发, 亦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认可。海南省博物馆还曾经展出过一本手抄《顺风东西沙岛更路簿》, 其基础是历代海南渔民使用的、主要标示西沙和南沙海域航线、岛礁地貌和海况以及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水文和气象信息的航海针经书。这本经书的背后, 是骆越后裔世世代代对于南海进行探索、开发与经验累积的有力证明。书中对于南海诸岛的命名, 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

  如前所述, 南海包括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大部。南宋时期, 周去非就在《岭外代答》中将南海诸岛称为“长沙、石塘数万里”。到了明清时期, 中国各类图、籍、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层出不穷, 南海已被视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 绘有《郑和航海图》, 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清代陈伦炯所著的《海国闻见录》中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 西沙群岛为“七洲洋”, 南沙群岛为“石塘”, 中沙群岛为“长沙”, 附图《四海总图》已清楚地标出它们的位置。至今, 南海诸岛依然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最早开发南海海域的中国骆越族群, 功不可没, 其国海疆直抵今日南海最南端的南沙群岛。

  四、骆越国疆域的变迁

  时间在不断往前推移, 骆越国的疆域随着它政权势力范围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汉朝日益兴盛, 这都对骆越国所能控制的地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原王朝势力南下, 骆越国的北部、东部疆域逐渐南移、东移。公元前111年 (汉元鼎六年) , 骆越国随南越国灭亡, 存在时间长达1000多年。

  骆越国的居民及上层为了躲避战乱及灾祸, 从广西南宁这一政治、军事中心向南部迁徙。骆越国上层仍对骆越民众有强大的号召力, 他们曾经将都城迁到今越南河内郊区一带, 但存在的时间很短。这可以从越南东山文化、雄王信仰得到论证。根据文献记载, 骆越国的南部疆域, 曾从交趾扩展到九真郡一带。《交州外域记》、《广州记》所提及的骆越之民, 其分布区域一直远及越南北部, 即交趾郡南端, 其疆域达到越南中部。

  公元35年, 在湖北襄阳市西南一带还曾经出现过骆越之地名:“ (建武) 十一年 (公元35年) , 将兵至中卢, 屯骆越。是时, 公孙述将田戎、任满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相距于荆门, 彭等战数不利, 越人谋畔从蜀。”[10]湖北虽然不是骆越故地, 但其地以骆越命名, 说明骆越之民曾大量到此聚居, 其国势力范围曾转移到此。转移的原因, 或者是征战, 或者是自然灾难。直到汉朝统治岭南一百多年后, 骆越后人还能据地利, 在战争中决定自己族群的去向, 可见在当地仍具有一定的势力。公元前111年, 西瓯国、骆越国与南越国一起归汉, 骆越国成为历史, 逐步被后人淡忘。相当一部分骆越人后裔在秦统一岭南、汉灭南越国后移居东南亚, 一直向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与中国西南交界的弧形地带由东向西移动, 少数到达印度的阿萨姆邦。

 

本文原载《百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经作者授权转载。文中注释与参考文献请参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